书名:词语与现象
定价:35.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张志平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40770143
字数:20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词语就仿佛现象的守护神,使之得以持存,甚至历久弥新。词语言说着现象的名称,而后者的丰富内在却只有在对生活的贴切关注下才能被发现。
在充满哲思的体察下,现象的本质得到彰显,例如“焦虑”的本质便是自我对未来的先行投入;相近的概念获得厘清,例如“孤独者”可以自我麻醉,而“孤寂者”却在悲凉之中显得异常清醒和超然;词语内在的矛盾也被揭示,例如“愤世嫉俗者”的悲观情绪恰恰是由于他对世界的过分乐观。
于是,词语与现象,在人的思想中,相互交织并共同绽放。
人类的智慧通过语言积淀下来。我们通过语言描述现象的同时,其实也在通过语言感知现象。由此,现象就与词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世界的境域。本书从日常语言出发,从哲学的角度对其加以阐释,试图挖掘出“词语”之下的“现象”。
作者常年从事西方哲学的研究,在本书中,通过对某些概念诸如“寂寞”“人”“希望”等词的分析,深入挖掘了习见的概念之中未被我们发现的深意。每一篇文章后配有相关主题的短诗,含义隽永,搭配的摄影小品也很值得玩味。
张志平,1968年出生,2000年于复旦大学获外国哲学博士学位。曾出版过译著《哲学对话: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漓江出版社,2013)、《自律的发明:近代道德哲学史》(上、下)(上海三联书店,2012)、《舍勒的心灵》(上海三联书店,2006,两人合译)、《迷途指津》(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三人合译),专著《情感的本质和意义——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西方哲学十二讲》(重庆出版集团,2007)。在《复旦大学学报》《江海学刊》《人文杂志》《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社会学家茶座》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曾在意大利拉特兰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访学,现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人类的智慧通过语言积淀下来,成为我们现在无意之间就拥有的一笔财富。如今,在通过语言描述现象的同时,我们其实也在通过语言感知现象,或者说,通过语言使我们对现象的感知得以有其确定而清晰的表达。现象与词语交织在一起构成我们世界的境域。当我们的目光注视现象时,似乎也注视到了语言,或者说,现象似乎也在通过语言向我们无声地 “诉说”自己。这种“诉说”使作为境域的世界变得可以理解,并且充满意义。
更进一步讲,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大部分体验并非完全先在于语言,而是同时也已经安置在语言当中,被语言裹挟起来,或者说,与之纠结在一起。正因如此,我们的体验,至少是部分体验也才具有了语言上的可传达性。语言上的可传达性意味着体验脱离原初的感性层面而进入知性层面;就此而言,只要是被表达的体验都诉说了某种归属于现象本质性的东西,哪怕这种本质性的东西仅在要素、环节或零件的意义上存在。既然本质性的东西归属于现象,那么,它们同时也就是现象,只不过是能与语言对接或栖居于语言中的现象。
语言离不开语词。每个词语都在知性层面上传达着某种现象,甚至提纲挈领地指出某种具有多重侧面的现象整体。如果我们不虚心聆听,这种现象整体就会躲在词语的背后而不为我们所知。此时,词语就仿佛现象的守护神,使之得以持存,甚至历久弥新。只不过,对粗心的人们来说,它们很可能是隐而不显的。此时,就需要用虚心、细心和耐心,打开被尘封的时间之锁,一步一步穿越词语指示的道路,或者,基于语词提供的线索深入现象的腹地,像朋友般享受它们的敞开和临在。
在本书中,我们试图通过词源分析和现象描述,昭示与人的存在处境或情感现象有关的词语所守护的现象整体的本质和结构。由于知性层面的语言与感性层面的现象体验总是保持着一定的张力,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在现象本身中有其根源,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描述者的建立或打通,所以,我们的描述又是不恰当的,在让感性体验出离原初的感性层面进入知性层面的同时,也让感性体验被过滤、浓缩、结晶,甚至变异,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不能如其所是地存在。在此意义上,本书充其量也只是一种不恰当的言说。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其中穿插了一些与所分析的词语或有关或无关的诗,给诗配上或有关或无关的图,作为阅读过程中的茶歇;目的是让读者在两者的交替中,体会现象的如其所是或差异化呈现。
不得不说,《词语与现象》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语言的关系,甚至与这个世界的互动方式。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哲学思辨的色彩,他不仅仅是在解读词语,更是在探讨词语背后所蕴含的认知模式、价值判断以及文化基因。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人设”的讨论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身份的构建与表达方式的转变。作者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了“人设”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成为一种自我营销的策略,以及这种策略对个体真实性的挑战。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行,以及我所接收到的信息。书中的每一个词语,都被作者剥离开其表面的意义,深入到其历史渊源、社会语境以及情感价值的层面。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拓展了我思考的边界。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分析,让我不仅理解了词语本身,更理解了词语所承载的那些更宏大、更抽象的概念。
评分《词语与现象》这本书,用一种极其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思考的语言世界。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汉语的理解已经相当深入,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他能够从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出发,延展出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洞察。书中对“凡尔赛文学”的解读,就让我大为惊叹。我之前只是觉得这是一种有点令人啼笑皆非的社交现象,但作者通过对其起源、传播以及背后心理机制的分析,揭示了这种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焦虑、身份认同危机以及价值观念的模糊。他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那些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也让我们对这些词语背后的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而精彩的世界。
评分《词语与现象》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言之有物”的教科书。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汉语的掌握还算不错,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对许多词语的理解都停留在浅层。作者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那些看似平凡的词语,解读出了非凡的意义。他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一个词是什么意思,更是告诉我们这个词是如何形成的,它在历史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书中对“躺平”的分析,就让我记忆犹新。我之前只是觉得它是一种年轻人的消极心态,但作者通过深入的社会学分析,揭示了“躺平”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结构性问题、经济压力以及代际观念的冲突。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态度,展现了这种现象的多重面向。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田野调查,每一个词语都像是一个等待被发掘的宝藏,而作者就是那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文字深处的奥秘。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语言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词语与现象》这本书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讲授,而是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人文轶事巧妙地融入到对词语的解读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内耗”的分析,它不仅仅是对个人心理状态的描述,更是对一种集体性社会情绪的精准捕捉。作者通过大量的现实案例,描绘了“内耗”如何在工作、生活中蔓延,以及它对个体幸福感和社会活力的侵蚀。这种贴近生活、充满画面感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深刻地感受到了词语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思想的载体,是文化的基因,是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让我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丰富的感受。
评分这本《词语与现象》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前总觉得语言是死的,是固定的,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每一个词语背后都承载着鲜活的生命,都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社会现象息息相关。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视角,为我们剖析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有些麻木的词汇,揭示了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演变、甚至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比如,书中对“内卷”这个词的解读,就让我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它仅仅是对一种低效竞争状态的描述,但通过作者的阐释,我才意识到,这个词的流行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它背后反映的是我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个体心理焦虑的深层原因。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词义解释,而是将词语放入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用生动的事例和严谨的分析,展示了词语如何成为时代的镜子,折射出社会变迁的光影。这种将语言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深度融合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冒险,总能从中发现新的角度和深刻的领悟,这对于一个渴望理解世界、丰富内心世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