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治國良臣係列:勵精圖治 王安石
定價:43.80元
作者:薑正成
齣版社:鄭州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4542375
字數:
頁碼:24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王安石是一位銳意創新、思想超前的人物。盡管他有失誤,這失誤也是的,其教訓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勵精圖治:王安石/治國良臣係列》以故事的形式展現王安石波瀾壯闊的一生、特立獨行的風采和矯世變俗的氣魄,希望能給讀者一些啓發。
目錄
章 大鵬未起
據王安石自己說, “某生十二年而學”,這句話不是說他十二歲開始讀書,而是說他從此時開始真正地汲取知識。王安石讀書博雜,纔高誌大,也有點恃纔傲物7,瞧不起那些整天隻會吟詩作對、尋章摘句的文人騷客。他讀書,一是為修身養德,二是為治國平天下。
天纔少年
神童仲永
誌存高遠
父親辭世
第二章 欲展宏圖
王安石入仕後個職務是淮南簽判,治所在揚州。宋代選派京官充任各州、府的助手,稱為簽書判官廳公事,簡稱“簽判”。其實,不過是做些文件的收發管理工作,很清閑
王安石是不可能在這個位置上有所作為的,但是又不熊改變什麼,隻能安心等待機會。於是,王安石除瞭處理一些日常公務,把他的所有心思都用在瞭讀書上,當然他不是死讀書,而是耍從中領悟治國之道,這纔是他的興趣所在。
進士及第
初涉仕途
嘗試變革
屢求外任
知音難覓
第二章 振翅翱翔
宋神宗一聽王安石到京瞭,異常興奮,馬上召其進宮麵談。這一的君臣會,標誌著王安石變法的序幕緩緩拉開。一個是雄心勃勃的少年君王一個是滿腹經綸的纔子賢臣,為瞭同一個目標坐在一起,問答同時時碰撞齣思想的火花。王安石已經不是那個初齣茅廬的書生瞭,麵對宋神宗的詢問王安石胸有成竹,侃侃而談。
言辭懇切的
人生失意無南北
神宗親政
韆古革新
“三不足”論
第四章 一波三摺
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進行變法,從一開始就遭到許多人的反對。以司馬光為首的反對派在曹太後和岐王趙顥的支持下,對新法進行瞭全麵的攻擊。守舊派反對改革,首先製造謠言,阻撓王安石上颱參與大政,王安石以身許國,義無反顧,麵對流言,毫不畏縮
可是,由於北宋社會的復雜性,變法實施之後又齣現瞭一係列問題,使得變法之路舉步維艱。
時世維艱
……
第五章 壯誌未酬
第六章 晚年生活
第七章 大傢風範
附錄一
附錄二
作者介紹
文摘
《勵精圖治:王安石/治國良臣係列》:
慶曆二年(1042年)初,王安石同眾舉子入瞭春闈。當時的科舉考試,通過詩賦選拔人纔,而王安石素來認為詩賦多是拿來抒情和玩賞的,對治國安邦並無太大幫助。他並不太贊同國傢用詩賦來選纔。他在試院中的五絕之一中寫道:“少年操筆坐中庭,子墨文章頗自輕。聖世選纔終用賦,白頭來此試諸生。”如此關係重大的時刻,王安石還能夠堅持寫齣自己真實的想法,而不流於媚俗,其個性可見一斑。
王安石順利通過禮部的三場考試,後一關是殿試,即皇帝親自齣題考試。這次殿試共取進士839人,是北宋一朝的一科考試,因為本次科舉湧現瞭大批在此後的北宋政壇上占據重要地位的人物。令人驚奇的是本次科舉甲科進士前四名中,後來有三人做過宋朝的宰相,這在此前曆代都是聞所未聞的奇事。這三個人分彆是王珪、韓絳和王安石,而他們三人的名次也正好是從第二至第四排序下來,不能不讓世人驚嘆世事的巧閤。
本來,王安石的考捲被禮部評為。但時,當仁宗皇帝閱讀王安石的考捲時,看到文中有“孺子其朋”一句,心中不喜,說:“這句話犯瞭忌諱,不能把這個人定為魁首。”再看王珪的捲子,覺得可以,但一查王珪乃是有官職在身,按規定不能做狀元。再看韓絳,覺得也可以,但又是一個有官在身的,直到看到楊真的捲子,纔終定下楊賓為本科狀元。仁宗直接把王安石和楊賓的位置換瞭一下。這樣,本應是狀元的王安石連三甲也沒有進。
“孺子其朋”齣自《尚書》:“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乃是周公對成王說的話,意為“你這年輕的小孩啊,自今以後要和群臣融洽相處”,有長輩教育晚輩的意思。當時仁宗已經30多歲,王安石纔22歲,藉用周公的話難免有些不妥。不過王安石對失去狀元這一頭銜並沒有太在意,終其一生,都不曾用這件事來炫耀自己。他的人品也可見一斑瞭。
進士及第後,王安石等人需要在京城做短暫的停留,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將要被外放到地方做官,在這段時間裏,王安石與同科友人談古論今,過得好不愜意。慶曆三年(1043年),朝廷的任命狀下來瞭,王安石以秘書郎簽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簡稱淮南簽判。接到任命後,王安石很快打點好行裝,匆匆踏上赴任的旅途,開始瞭他全新的人生曆程。
在此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關於宋朝官製的一些情況。宋沿唐製,官名官品不變,但內容有所不同。
在中央,中書門下主管行政,一把手就是宰相,全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宰相稱“參知政事”,簡稱“執政”;樞密院主管軍事,一把手稱“樞密使”,副手稱“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兩府閤稱“中樞”。理論上,樞密院與中書平級,都算人。但實際上,很多人把當宰相作為自己為官的高目標。
中央另設三司,包括鹽鐵司、度支司和戶部司,主管財政,一把手稱“三司使”,職位僅次於宰相,又稱“計相”,副手為“三司副使”或“三司判官”。兩府三司互不相乾,由皇帝直接領導。這是當時中央機構的大緻格局,後來神宗自己改過一次,史稱元豐改製。
在地方,行路、州、縣三級建製。仁宗時全國設十五路,一路相當於現在一省。王安石當時所在的淮南東路就是其中一路。路的主要領導是節度使和觀察使,但這兩個官職在宋朝基本上是個名義,並不常設。
……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紙張質感都非常考究,一看就是用心之作,這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速消費的時代實屬難得。拿到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內容上,它最大的亮點在於對“治理”二字的探討,沒有停留在空泛的口號層麵,而是深入到具體製度設計、人事安排的細節之中,這對於任何一個對公共管理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案頭書。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事件時的那種審慎態度,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將所有的史料和論據鋪陳開來,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權衡與取捨。這種尊重讀者的態度,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主動的探索,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評分我嚮來對那些隻描繪帝王將相的“大曆史”敘事感到乏味,這本書則專注於那些推動曆史車輪滾滾嚮前的幕後功臣,這種視角轉換非常新鮮。作者對於人物性格中那些微妙的、不為人知的掙紮描寫得入木三分,讓人仿佛能嗅到那個年代特有的緊張氣氛和無形的壓力。它成功地將曆史的“宏大敘事”轉化成瞭一個個具體的人如何在高壓環境下做齣抉擇的“微觀故事”。我讀得過程中,經常會代入角色思考,如果是我處在那種境地,又會如何應對?這種強烈的代入感,是很多曆史著作無法給予的體驗。看完之後,不僅學到瞭知識,更完成瞭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
評分天哪,最近讀的這本曆史傳記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它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鮮活的人物側寫結閤在一起,仿佛帶我親曆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我特彆欣賞它不落俗套的敘事方式,沒有一味地去美化或醜化曆史人物,而是展現瞭一個個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人”。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個時期的政治生態、社會思潮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特彆是書中對關鍵決策背後復雜考量的分析,邏輯嚴密,令人信服。這哪裏是簡單的傳記,分明是一部結閤瞭政治學、社會學分析的深度讀物。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曆史感興趣,並且追求思想深度閱讀的同仁們。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這類嚴肅的曆史題材有些望而卻步,總覺得會讀得昏昏欲睡,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印象。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沉靜內省,高潮迭起,讓人根本停不下來。作者的語言功力也值得稱贊,既有古典文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讀者的閱讀友好度,文字像一泓清泉流過心田,洗滌瞭許多平日裏被碎片信息汙染的認知。尤其是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重新解讀角度,角度刁鑽卻又閤乎情理,讓人讀完後忍不住拍案叫絕,甚至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往的某些曆史定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讓你瞭解“發生瞭什麼”,更讓你思考“為什麼會發生”。
評分這是一部能讓人“靜下來”的好書。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夠沉下心來係統閱讀如此有深度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種奢侈。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章節之間過渡自然流暢,如同高手下棋,每一步都經過深思熟慮,絕無冗餘之處。它不僅僅是迴顧過去,更像是在探討一種曆久彌新的“為政之道”,那些關於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改革與穩定的思考,即便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指導意義。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去梳理錯綜復雜的史料,並將其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而非簡單的史料堆砌。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味、常讀常新的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