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 9787553475707

菜根譚 978755347570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洪應明,馮慧娟 著
圖書標籤:
  • 人生哲理
  • 處世智慧
  • 修身養性
  • 古典文學
  • 國學
  • 人生感悟
  • 行為藝術
  • 為人處世
  • 道德修養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ISBN:9787553475707
商品編碼:2962804640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菜根譚

定價:25.00元

售價:18.3元,便宜6.7元,摺扣73

作者: 洪應明,馮慧娟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3475707

字數:

頁碼:15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菜根譚》是一本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匯集瞭古代聖賢的智慧,蘊含中華五韆年處世智慧的經典之作,是一種開闊思想,安頓身心的處世哲學,是一部警世感人,睿思哲理的人生智典。具精美典雅之效的配圖,修身養性的智慧奇書,為人處世的策略經典,不可不收藏!

目錄


修養德行
把握人生
處事真經
齣世之道

作者介紹


文摘


《菜根譚》:
  三百二十一原文理寂則事寂,遣事執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則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卻蚋。
  譯文世間的道理如果歸於空寂,那麼一切事物也會歸於空寂,一味地捨棄事實而執著於道理,就好像要祛除影子卻要留下形體一樣的荒謬;內心如果保持空寂,那麼外在的境遇也會隨著空寂,一味地捨棄外在境遇卻執著於原來的心地,就好像聚集腥臭來趕走蚊蠅一樣。
  三百二十二原文幽人清事總在自適,故酒以不勸為歡,棋以不爭為勝,笛以無腔為適,琴以無弦為高,會以不期約為真率,客以不迎送為坦夷,若一牽文泥跡,便落塵世苦海矣!譯文清高的人和高雅的事都在求閤乎自己的本性,所以喝酒以不相勸飲為快樂,下棋以不相爭為高明,吹笛以不按固定腔調為適當,彈琴以信手拈來為雅緻,約會以不期而遇為真實,客人以不相迎送為坦誠。如果受到繁文縟節的束縛,就要掉進世俗苦海中瞭。
  三百二十三原文試思未生之前有何像貌,又思既死之後有何景色,則萬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遊象先。
  譯文先想一想沒有齣生之前是什麼相貌,再想想死後會變成什麼景象,那麼所有的欲念都會冷卻,心中隻有寂靜,自然可以超然物外,悠遊在物象之外。
  三百二十四原文遇病而後思強之為寶,處亂而後思平之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為禍之本,貪生而先知其為死之因,其卓見乎!譯文得病以後纔知道健康是寶貴的,身處亂世纔知道太平的生活是幸福的,這不是先見之明;幸福時能知道這是禍患的本源,貪戀生命時知道這是後來早死的原因,這纔是遠見卓識。注:蚤智:先見之明。蚤,早。
  三百二十五原文優人傅粉調硃,效妍醜於毫端,俄而歌殘場罷,妍醜何存?奕者爭先競後.較雌雄於著子.俄而局盡子收.雌雄安在?譯文演戲的人塗脂粉抹口紅,用筆畫齣自己的美醜,一會兒歌唱完瞭,戲散場瞭,那些美的、醜的,又在哪裏?下棋的人爭著走在前麵,恐怕落後,在落子上較量強弱,一會兒棋下完瞭,棋子也被收起,輸贏又在哪裏呢?三百二十六原文風花之瀟灑,雪月之空清,唯靜者為之主;水木之榮枯,竹石之消長,獨閑者操其權。
  譯文微風中花朵的瀟灑身姿,雪夜月光中的空明皎潔,隻有內心寜靜的人纔能成為它們的主人;流水邊樹木的繁茂枯萎,竹林間石頭的消退增長,隻有生命悠閑的人纔能掌握欣賞。
  三百二十七原文田父野叟,語以黃雞白酒則欣然喜,問以鼎食則不知;語以綿袍短褐則油然樂,問以袞服則不識。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個境界。
  譯文對農人村夫談到黃雞白酒這些食物時,他們會顯得欣喜高興,而如果問到山珍海味就不知道瞭;對他們談到棉袍布衣,會顯得自然愉快,而如果問一些官衣禮服,就一點也不知道瞭。因為他們還沒失去純真的本性,所以欲望淡泊,這是人生的境界。
  注:鼎食:有山珍海味等豐盛食物的豪華飲食。
  鼎,古代的烹煮器物,多用於富貴人傢。縊袍:新舊絲混閤織成的袍子。袞服:帝王或三公的禮服,這裏指官服。
  三百二十八原文心無其心,何有於觀,釋氏日:“觀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於齊?”莊生日“齊物者,自剖其同”。
  ……

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不同於《菜根譚》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 書名:《浮生鏡鑒:宋代文人處世哲學與審美趣味研究》 ISBN:9787553475714 作者:林清源 齣版社:華東古典文獻齣版社 頁數:620頁 裝幀:精裝 --- 導言:穿越煙雨,探尋宋人的“雅”與“韌” 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宋代(960年—1279年)是一個極其特殊的時代。它不僅在軍事上常處於守勢,飽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更在文化、藝術、哲學和市民生活上達到瞭中國古代社會的又一個高峰。與前代或雄渾奔放,或剛健森嚴的風格不同,宋代文人形成瞭一種精緻、內斂、富有哲思的生活美學。 《浮生鏡鑒:宋代文人處世哲學與審美趣味研究》並非一本簡單的曆史敘述,它是一麵映照宋代精英群體內心世界的鏡子。本書深入挖掘瞭在內憂外患的復雜背景下,宋代士大夫如何通過對儒、釋、道思想的融會貫通,構建起一套既能安頓個體生命,又能有效應對外部環境挑戰的處世智慧。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從他們的詩詞歌賦、筆記雜著、以及日常生活實踐中,提煉齣一種既入世又齣世的生存哲學,並探究這種哲學如何塑造瞭他們獨特的審美趣味——從“點茶”的意境到“插花”的禪心,無不體現齣對“簡、靜、雅”的極緻追求。 第一部分:亂世中的精神堡壘——宋代文人的哲學基石 宋代士人麵臨的挑戰是空前的。外部的軍事壓力和內部的官僚體係的僵化,使得他們不得不將目光轉嚮內心世界以尋求慰藉和力量。本書首先剖析瞭宋代三大主流思想對士人精神結構的影響。 1. 理學對“修身”的界定與實踐 程硃理學(新儒學)是宋代思想的主流。與漢代經學和唐代科舉的功利性取嚮不同,理學更側重於內在的道德自覺與心性修煉。本書詳細梳理瞭“存天理,滅人欲”的內涵,探討瞭硃熹及其追隨者如何將宇宙的本體論(理)與個體的道德實踐緊密結閤。我們探討瞭“格物緻知”在宋人處世中的實際操作,它並非僅指對自然事物的窮究,更是對自身道德缺陷的審視與修正。宋代士大夫將修身視為安邦定國的前提,在朝堂失意之時,迴到書齋,通過對義理的探討,重塑內心的秩序。 2. 禪宗的“空”與“當下”對個體心靈的撫慰 佛教禪宗在宋代的影響力達到瞭頂峰。禪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觀念,恰好為那些在僵化禮教中感到窒息的士人提供瞭另一種齣路。本書著重分析瞭禪宗如何通過公案和機鋒,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式,培養士人對“無常”的接受能力。對於那些經曆“黨爭”和貶謫的官員來說,禪宗的“空”性提供瞭巨大的心理彈性,使其能夠放下得失,專注於眼前的生活——即那一杯茶、那一抹竹影。 3. 道傢思想的逍遙與迴歸自然 道傢思想,特彆是莊子的“齊物論”和對自然無為的推崇,為宋人提供瞭逃離政治泥潭的浪漫想象。蘇軾(蘇東坡)無疑是這種融閤哲學的集大成者。本書將深入分析蘇軾被貶黃州、惠州、儋州期間,如何將道傢的超脫融入儒傢的責任感中,創造齣一種“隨遇而安,隨緣而樂”的生活態度。這種融閤,使得宋人既能在官場上盡力而為,又能在退隱時心神自由。 第二部分:雅緻的生活哲學——宋代文人的審美建構 宋人的“雅”,不僅僅是高雅的品味,它是一種將哲學思想物化、生活化的實踐。他們的審美,是哲學思考在器物和空間中的外化。 1. 極簡的器物觀:對“拙樸”的贊頌 宋代的瓷器審美是其時代精神的縮影。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宋代主流審美是如何偏離唐代的華麗與繁復,轉嚮對素雅、內斂、富於變化的追求。 汝窯的“天青”與“有無相生”: 探討汝窯那種近乎虛無的釉色如何體現瞭宋人對“韻味”的極緻追求,即不追求具象的紋飾,而追求釉色在光影變幻中的微妙層次感。 定窯的“淚痕”與“樸素”: 分析定窯白瓷的印花裝飾如何從唐代的寫實轉嚮宋代的寫意,其細微的刻劃或印痕,如同文人筆下的草書,看似隨意,實則深思熟慮。 2. 空間與自然:書齋的“靜”與園林的“幽” 宋人對居住環境的改造,是其內心世界的外延。 園林藝術的轉型: 從唐代和金代注重體量和人工奇景,到宋代文人園林(如蘇州拙政園的早期雛形)轉嚮“以小見大”、“移步換景”。這種園林設計哲學,本質上是禪宗和道傢對有限空間內創造無限意境的追求。 香、茶、花的高度儀式化: 導論部分將詳細闡述宋代“鬥茶”的興盛並非單純的娛樂,而是對技術、審美和修養的綜閤考驗。“點茶”過程中對水溫、擊茶、注水的精確控製,是對“工匠精神”的早期體現,更是對“當下專注”的修行。插花藝術中“少即是多”的原則,也反映瞭對自然秩序的敬畏。 第三部分:言語的藝術與剋製——宋代筆記與小品文的魅力 宋代筆記小說的繁榮,特彆是瀋括的《夢溪筆談》、周去非的《嶺南遺跡》以及洪邁的《容齋隨筆》等,提供瞭研究宋人思維模式的直接文本。 1. 求真精神與知識的係統化 本書重點剖析瞭《夢溪筆談》中體現的求真精神。瀋括對自然現象的細緻觀察和記錄,體現瞭士人從經義的教條中解放齣來,開始用經驗和理性審視世界。這種“探幽發微”的態度,是宋代理性精神的體現。 2. 幽默與自嘲:化解人生睏境的良方 與唐詩的慷慨激昂相比,宋詞和宋代散文更擅長處理個體微妙的情感和生活中的小小挫摺。我們分析瞭蘇軾如何用戲謔的筆調來描述貶謫生活,例如他為自己取的各種號,以及他寫下的關於美食和日常瑣事的文字。這種將“苦難”日常化、甚至“趣味化”的能力,是宋人處世哲學的最高境界——不迴避痛苦,但也不讓痛苦定義自己。 結語:一脈相承的東方智慧 《浮生鏡鑒》旨在說明,宋代文人所構建的這套“雅緻而堅韌”的生活哲學,並非孤立存在,它吸收瞭前代的養分,並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精神遺産。在當代社會節奏日益加快,物質追求日益膨脹的今天,迴望宋人的“簡”與“靜”,重新審視他們如何於喧囂中求得內心秩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書試圖為迷失於功利主義洪流中的現代讀者,提供一個可以暫時駐足、沉思和自省的文化港灣。 --- (本書內容涵蓋宋代哲學史、美學史、器物研究、園林建築史及思想史的交叉研究,輔以大量的宋人一手文獻引用與現代學術觀點的梳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更多地體現在它的普適性和永恒性上。它所探討的那些關於自我管理、人際關係、以及麵對睏境的態度,似乎從未因時代的變遷而褪色。翻開任何一頁,裏麵的道理依然能精準地擊中當下人們的痛點。這與其他許多時效性強的書籍不同,它不追逐潮流,也不迎閤熱點,而是專注於探究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命題。它像是一個經過時間淘洗的指南針,指嚮的永遠是正確而穩固的方嚮。我把它放在床頭櫃上,不是為瞭炫耀自己讀瞭什麼“高深”的書,而是因為在需要精神支撐的時刻,它總能提供一種堅實、可靠的精神依靠。那種穿越數百年依舊能與我産生強烈共鳴的感覺,是任何新書都無法替代的,它帶來的震撼是深層次的,直抵靈魂。

評分

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古人跨越時空的對話,文字的密度雖然不低,但其精煉和凝練的錶達方式,卻有著奇妙的魔力,讓你忍不住一讀再讀,每次都有新的領悟。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人情世故的洞察,那些看似簡單的句子,背後卻蘊含著極其深刻的辯證法。比如關於“守拙”與“藏鋒”的論述,在當今這個推崇快速成功和張揚個性的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它不是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基於對人性本源的深刻理解,提供瞭一種更為從容、更具韌性的處世哲學。我常常在遇到睏惑時,隨意翻開某一頁,總能從中找到恰如其分的指引,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是其他流行讀物難以給予的。它教會我,真正的強大,往往體現在剋製與內斂之中。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糅閤瞭詩詞的韻律美和哲理的思辨性,讀起來有一種獨特的節奏感。有些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仿佛可以吟誦,而有些則需要放慢語速,細細咀嚼其中的每一個字眼。這種多變的語感,使得閱讀體驗絲毫不會枯燥乏味。我發現,不同的人生階段去閱讀同一段話,理解的側重點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這正是經典常讀常新的魅力所在。例如,年輕時讀到某些關於“退讓”的章節,可能會覺得是軟弱的錶現;而經曆瞭一些風雨後,再迴頭看,便能體會到那份“退一步海闊天空”背後的智慧與格局。這種隨著閱曆增長而不斷豐富深化的感悟,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在不同時期心境的變化。

評分

對於習慣瞭快餐式信息攝入的現代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個挑戰,它要求你沉下心來,摒棄浮躁,去挖掘那些深埋的智慧礦藏。我承認,一開始閱讀時確實需要一些耐心去適應這種古老的錶達方式,有些典故和語境需要稍微查閱一下纔能完全理解。然而,一旦跨過瞭這個門檻,隨之而來的迴報是巨大的。它不僅僅是提供知識,更是在重塑一種思維模式——一種慢思考、重內在修養的模式。我注意到,自從開始有意識地去實踐書中的一些建議後,我對待突發事件的反應速度似乎變慢瞭,更多的是先進行審視和權衡,而不是立刻做齣衝動的決定。這種內在的調整,比任何外部的成功都來得更為實在和持久,它真正觸及到瞭“修身”的層麵。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歲月沉澱感的紙張觸感,配閤上古樸又不失典雅的字體排版,一下子就將人從現代的喧囂中抽離齣來,帶入到一種沉靜的氛圍裏。初次翻開時,我甚至有些小心翼翼,生怕動作大瞭會驚擾瞭書頁中蘊含的某種古老的智慧。內頁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使得每一段文字都有足夠的呼吸空間,讓人在閱讀時不會感到擁擠和壓迫。尤其是封麵那低調卻內斂的色彩搭配,透露齣一種不事張揚的品味,完全符閤我對經典著作的期待——形式服務於內容,卻又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儀式感。裝幀的細節之處,比如側邊的切口處理,都體現瞭齣版社在製作上的匠心,讓人感受到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閤上書本,那種溫潤的質感握在手中,總能帶來一種莫名的安寜,仿佛擁有瞭一份對抗浮躁世界的鎧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