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3]新譯花間集(平)(二版)

[B043]新譯花間集(平)(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恒夫译注 著
图书标签:
  • 花间集
  • 唐诗
  • 五代诗
  • 选集
  • 文学
  • 古典文学
  • 诗歌
  • 宋代
  • 翻译
  • 平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三民
ISBN:9789571447827
商品编码:29626579282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K
页数:647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

具体描述

      作者:朱恒夫译注
    出版社:三民出版社
   ISBN13:9789571447827
   ISBN10:957144782X
      页数:647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日期:2016.06
      语种:繁体中文
      


内容简介

《花間集》是五代後蜀趙崇祚於後蜀廣政三年(九四一年)所編纂的,為歷史上早的詞集。收錄溫庭筠、韋莊等十八人的詞作共五百闋。綺靡柔豔、漫抒閒愁是「花間」特色,開啟了詞家婉約一派;而融合民間詞調,創作新曲,又奠下詞律之基。行止花間,觀覽繽紛之餘,亦可見它在中國韻文學史上承先啟後的樞紐地位,影響後世詞壇極為深遠。本書以南宋紹興年間的晁刻本為主,參校近人的研究成果,除註譯詳盡外,每首詞後的賞析,更可見出註譯者用力之深。


暮色中的吟游:宋词的雅韵与情怀 在中华文化的广袤星空中,唐诗的雄浑与宋词的婉约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画卷。当我们提及宋词,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烟雨迷蒙的江南水乡,是闺中人低徊的相思之苦,是文人墨客借酒浇愁的旷达与无奈。本书《暮色中的吟游:宋词的雅韵与情怀》并非对某一特定词集的重新校订或注释,而是旨在深入剖析宋代词体的演变脉络、风格流变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与人文情怀,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新体味那份穿越千年的风雅与哀愁。 一、 词体的源流与兴盛:从“艳科”到“正声” 宋词的兴盛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从唐代“曲子词”的萌芽,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半独立发展,最终在两宋时期达到鼎盛。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过程,着重探讨词体如何挣脱依附于曲调的附属地位,逐步发展出独立的审美价值。 1. 词牌与格律的精微结构: 词与诗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其“长短句”的形式。我们不会简单罗列词牌名称,而是会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词牌,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结合其格律特点,剖析音韵之美如何影响了词作的情感表达。例如,某些句式的叠字或平仄变化,如何营造出缠绵或激昂的节奏感,使得词作更具音乐性与画面感。 2. 雅俗共赏的文化张力: 宋词初期,常与市井歌伎的演唱相关联,带有“艳科”的色彩。本书将考察这一阶段的词风如何逐渐向文人阶层渗透。苏轼及其后的词人如何力图将诗的意境与议论引入词中,试图提升词的文学地位,完成从“艳词”到“正声”的审美跨越。这一跨越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拓展,更是体裁地位的自我肯定。 二、 豪放与婉约的对峙与融合:两座高峰的审视 宋词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豪放”与“婉约”这两大主要风格的并峙之上。本书将重点区分并深入剖析这两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创作手法。 1. 婉约之境:柔情与细腻的极致表达: 婉约词以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其核心在于对个体情感的精微捕捉与细腻描摹。 柳永的都市情怀: 重点分析柳永如何通过大量铺陈、白描手法,记录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与市井百态,尤其是对底层女性情感的关怀,以及其大量使用慢词(长调)所带来的叙事性和沉浸感。 李清照的生命体验: 李清照的词作,则展现了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少女的清丽、少妇的相思、国破家亡后的悲怆)的心理变化。我们将着重分析她如何运用白描、比兴手法,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达到“易安体”独有的清新与沉郁。 2. 豪放之风:个体精神的壮阔投射: 豪放词则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他们将北宋文人的胸襟、抱负与时代的沧桑感熔铸一炉。 苏轼的旷达与“以诗为词”: 探究苏轼如何以诗的笔法入词,题材上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闺怨主题,引入哲理思辨、历史咏叹。其作品中流露出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态度,是宋代士人面对政治失意时的精神自救。 辛弃疾的忠义与沉郁: 辛弃疾的词,是爱国主义情感的集中爆发。本书将侧重分析其作品中常见的“用事用典”手法,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的报国无门之恨相结合,营造出“气吞山河”却又“功业未成”的悲剧张力。 三、 词境的开拓:时代风云下的文化反思 宋词的魅力在于其对特定历史情境的深刻回应。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着眼于词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北宋中后期、南宋)所承担的文化功能与审美转型。 1. 南渡前后的审美转向: 靖康之变是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北宋的词尚多带有对繁华的留恋与对个体享乐的追求,而南渡之后,词的主流基调转向家国之思、故土之恋。我们将对比分析南北宋词人在描写“月”“风”“酒”等传统意象时的差异,前者多寄托闲愁,后者则常带有苍凉与警醒。 2. 词体的晚期流变与审美趋向: 探讨以姜夔、周邦彦为代表的“格律派”对词体音乐性的极致追求,以及对“清空”、“幽约”境界的营造,这代表了词体在形式美学上向内收敛的趋势。同时,也会提及宋末文人的末世情怀,如文天祥等人的“以血书之”的悲壮,如何为宋词画上一个沉重的句号。 结语:穿越千年的共鸣 《暮色中的吟游》意在超越简单的文本赏析,力求揭示宋词如何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抒情性,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情感记忆的重要载体。当我们阅读这些穿越了近千年时光的文字时,所感动的不仅是作者的才情,更是那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洪流交汇时所发出的悠长回响。本书将引导读者细品那些字里行间的韵味,感受宋词那份历经暮色洗礼后愈发醇厚的雅韵与深沉情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取也相当考究,摸上去光滑细腻,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封面设计更是独具匠心,采用了一种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风格,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审美。内页的排版也十分用心,字体的选择大小适中,行距舒适,让人在阅读时感到非常放松。对于我这种习惯于纸质书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实体书体验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纸张的触感、墨香的散发,都能让人更快地沉浸到文字构建的世界中去,这种仪式感是阅读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古人的智慧进行一次亲密的对话,这种实体带来的厚重感和真实感,让人格外珍惜。

评分

这本书的译文质量,说实话,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之前对一些古典诗词的翻译作品总是抱有保留态度,总觉得“信、达、雅”三者难以兼顾,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的篇章时,翻译往往会显得生硬或失真。然而,这位译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似乎能精准捕捉到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幽微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律感。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将译文与自己的理解做对比,发现译者在力求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符合当代人阅读习惯的流畅性,使得那些看似晦涩的词句变得豁然开朗。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顺畅,丝毫没有被翻译腔所打断,仿佛就是在阅读一篇篇精心打磨的现代散文诗,充分展现了文学翻译的艺术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选篇角度和编排逻辑,体现了编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到的眼光。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似乎遵循着一条内在的脉络,将这些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篇章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感觉这更像是一部经过精心策划的文学展览,每一部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承接关系。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层次感,让我得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把握那个时代文人的集体风貌和心境变迁。如果只是零散地阅读这些作品,或许难以形成深刻印象,但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更系统、更有条理地领略到该文学流派的演变轨迹,对于理解其内在精神内核非常有帮助,体现了极高的学术品味。

评分

老实说,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新译”二字的兴趣。在古典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总有那么一些经典作品因为时代久远或语言隔阂,让今人望而却步。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激活”古老文本的全新解读视角。这本书的新译,确实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陷入过度阐释的泥潭,而是以一种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陈旧的姿态,为这些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译者在处理那些意象鲜明、情感强烈的段落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现代敏锐度,它让那些沉睡千年的文字仿佛重新拥有了呼吸和脉动。对于那些习惯了旧版译本的读者来说,这个新版本无疑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和亲近经典的绝佳契机,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注释和背景资料部分做得非常扎实和到位。对于任何一本涉及古代文学的作品,详尽的注释都是不可或缺的支撑。这里的注解并非是简单的词语解释,而是深入到了文化、典故乃至当时的社会背景层面,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维度。每当遇到一些不甚了解的历史人物或典故时,翻阅到后面的注释,总能迅速获得清晰的指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我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有了更立体的认知。这种细致入微的学问功夫,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不再是孤立的文字欣赏,而是一场结合了历史、文化和美学的多维探索,充分体现了出版方在内容深度上的不懈追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