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奇五星之道:中国大酒店经营管理100例
定价:48.00元
作者:钟健夫,丁河月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6-01
ISBN:97875360435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在中国将来的经济史上,现在广州市的中国大酒店会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在1985年,经济学家张五常曾这样预言。1993年,中国大酒店正式开业不到10年,总营业额超过25亿元,提前还清投资本息。10年赚回了一个五星级酒店。20年间,中酒培养出了12000多名员工,从这里走出的1万多名经过现代酒店管理培训的人才,有如星星之火播撒在中国各地,他们中的大部分成为了其它酒店的骨干,改变了中店业的面貌。
内容提要
传奇的开端——兴建时,发现一座帝王古墓,这在中外酒店史上*。 传奇的业绩——9年偿还本息,赚回一间五星级酒店…… 中国大酒店是中国批五星级酒店,1990年起,多次荣登全国500家*服务企业中旅游服务业榜首,1996年起,连续7年荣获美店服务服务科学学会授予的“钻石五星奖”跻身于国际酒店行列,今天,它已经是广州的一张国际名片,本书对中国大酒店20年来的经营管理经验加以总结提炼,以感悟形式,讲述成功之道,100个故事,正是这个传奇的100种诠释。
目录
序言
序一:一间酒店的传奇
序二:一个经济学家的预言
管理篇
1.秘密“稽查”五星酒店
2.七届“钻石五星奖”在中国
3.细节就是品牌
4.解决客人问题的五个步骤
5.每一个客人都是广告员
6.服务出色也要下台
7.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
8.紧张 的“前台革命”
9.预知客人的需求
10.复制一间五星酒店
11 在高温蒸汽中抢险
12.保险下的经营
13.1800人干3000人的活
14.非典时期的管理“绝招”
15.前台无奈“送客”忙
16.服务质量决定回头客的数量
17.财神爷如何服务上帝
18.成功背后的教训
公关篇
饮食篇
礼仪篇
客务篇
人力篇
管家篇
营销篇
培训篇
文化篇
保安篇
后记
作者介绍
钟健夫,笔名童天一,CI与品牌营销专家,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EMBA教授。《南风窗》杂志创办人之一。主要操作案例有:方正电脑、中国移动、正道科技、NEC服务器、AOC显示器、李宁片专卖店、太阳神集团、新南方公司等等。在企业形象战略上,个提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书册,初次翻开时,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行业气息,仿佛能闻到高级餐厅里特有的香料味和会议室里咖啡的醇香。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严谨与专业,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励志读物,而是实打实的教科书质地。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充斥着各种我已经听腻了的“客户至上”之类的陈词滥调,毕竟在这个行业里,听到的“金玉良言”太多了,真正能落地的却少之又少。然而,当我沉下心来阅读其中的章节时,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接地气。他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宏大的战略蓝图,而是将焦点牢牢锁定在那些具体、微小、却又决定成败的“关键时刻”。比如,关于如何处理一位对红酒温度提出异议的资深客人的细节描写,那种心理博弈和即时反应能力,比任何MBA课程里的案例分析都要生动有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放大镜”效应的刻画,他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在星级酒店这个舞台上,一个未及时更换的餐巾纸、一个略显迟疑的服务动作,是如何在顾客心中累积成对整个品牌信誉的损害。这不只是一本管理手册,更像是一部酒店业的“战地日记”,记录了无数次高压下的决策与执行。读完第一部分,我甚至有些手痒,想要立刻回到一线去检验一下自己过去处理类似情况的方式是否过于粗糙或教条化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服务艺术”还原成可以被学习和复制的“操作流程”,这在行业内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非常奇特,它不像传统管理书籍那样线性推进,而是更像一部高密度剪辑的纪录片,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个独立的闪回镜头,快速切换,但信息量饱和到需要反复咀嚼。我必须承认,一开始阅读时,我需要频繁地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信息密度实在太高,我得强迫自己将这些场景“可视化”。作者似乎深谙“Show, don't tell”的精髓,他没有直接告诉我“要提高员工满意度”,而是给我展示了某酒店人力资源总监如何通过一套创新的、近乎于“特种兵选拔”式的内部培训体系,将一群毫无经验的新人打造成了能临危不乱的酒店中坚力量。这种对过程的详尽描摹,尤其是对员工动机、团队文化冲突以及跨部门协作难点的深入剖析,令人印象深刻。更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对于“成本控制”和“奢华体验”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在许多人看来,二者是矛盾的,但作者通过一系列具体的采购、库存和人员排班案例,展示了如何实现“不露痕迹的精打细算”,让顾客感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尊贵,而酒店后台却是高效运转、杜绝浪费的典范。这套“看不见的管理哲学”,比那些空泛的口号更具操作性,也更符合现代商业的本质。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角色扮演体验。我感觉自己被拉进了那些光鲜亮丽的幕布背后,去直面那些常常被媒体或宣传片刻意忽略的“系统性压力”。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有意地遵循了酒店运营的自然流程,从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定位,到中期的日常运营,再到后期的危机公关与品牌维护,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景。其中关于“服务失误的后勤响应链条”的分析尤其让我震撼。很多管理书籍只关注了“人与人的互动”,但这本书深入挖掘了“人与流程、流程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例如,当一个重要贵宾的预订出现差错时,作者不仅描述了前台的道歉,更详细解析了后端的IT系统如何联动,财务如何快速处理预授权,以及客房部如何悄无声息地升级房间——这种立体化的应对策略,体现了顶尖酒店管理思维的深度。这种对“隐形部门”和“后台逻辑”的聚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酒店业复杂性的认知。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传奇”不是一次偶然的成功,而是无数个环环相扣、精确校准的系统协同作战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克制且富有洞察力,很少使用夸张的形容词,却能通过精准的事实陈述,自然而然地烘托出事件的戏剧性和重要性。它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没有将“成功案例”神化,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系列可被识别、可被解构的管理难题。我欣赏作者在介绍那些“传奇性”的解决方案时,总是会同时抛出一个反面案例——即“如果当初没有这样做,将会发生什么”。这种并置的叙事手法,让读者在学习成功经验的同时,清晰地看到了潜在的陷阱和代价。例如,在关于大型宴会承办的案例中,作者详细对比了两种不同的供应商选择逻辑,一种是追求极致的短期效果,另一种则是着眼于长期的合作关系维护和品牌形象的持续性。这种成熟的、长远眼光的权衡,是很多年轻管理者容易缺失的维度。这本书不贩卖速成秘籍,它贩卖的是一种基于深刻行业理解的“决策框架”,教会你如何在多重约束下,做出最符合长期利益的选择。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学到了管理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更为审慎和全局性的行业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人情世故”与“制度规范”之间界限的精准拿捏。在中国特有的商业环境中,单纯的西式管理模型往往水土不服,而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推崇国际化的服务标准和流程的严谨性,但同时也深刻理解本土文化中人际关系和灵活变通的重要性。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关于如何处理一位地方有影响力但要求非同寻常的政商人士的需求,作者展示的不是强硬拒绝或盲目迎合,而是一套精妙的“制度内变通”艺术——即在不破坏核心运营规则的前提下,通过更细致、更有温度的个性化服务,去满足对方的深层情感需求。这种处理方式,既维护了酒店的整体秩序,又确保了贵宾的满意度,是教科书上难以找到的“高级情商管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也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心智的“升级”——从关注表面的“迎客送往”,逐渐深入到对品牌精神和组织韧性的思考。对于任何想在中国顶尖酒店业立足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只是工具箱,更是一张进入行业高层思维圈的入场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