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生活在别处 01:天堂,是因为有足够的地方闲浪
:68.00元
售价:49.6元,便宜18.4元,折扣72
作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86670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一半城市,一半湖山,
城市以入世,湖山以入化。
二十个人 十六种杭州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受这个城市的山水滋养,
又以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份滋养。
中国国家地理“生活在别处”系列*辑
一半城市,一半湖山,
城市以入世,湖山以入化。
二十个人 十六种杭州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受这个城市的山水滋养,又以自己的方式回应这份滋养。
这里的生活参差多元——
念哲学的会做餐饮,也会建书院;
一个建筑师常在山里修行,而出家人正在都市里建大课堂;
茶人谙熟古玩,画家研究植物,互联网创业者*旅行和跑步……
这里的生活充满创意——
艺术家从废品里设计出自然美学,
一个工科男正在像艺术家一样设计如何游玩杭州……
法云安缦管理者 | 柳本由布子
山水画家 | 吴强
“中国*文艺寺院”永福寺方丈 | 念顺法师
“溪山琴庐”创始人 | 肖勇强&朱宝华
旅行线路设计师 | 吴建伟
新媒体平台“二更”创始人 | 丁丰
“对白茶舍”创始人 | 王旭
“龙井草堂”创始人 | 戴建军
“晓风书屋”创始人 | 姜爱军&朱钰芳
漫画家 | 蔡志忠
建筑师、植物设计师 | 郑捷&赵思霓
古建筑研究者、独立学者 | 李庆华
茶人 | 庞颖
知名跑者 | 徐黎晓
“白描”艺术酒店创始人 | 崔晓滨&於薇
旅行达人 | 老极
亘古存在的土地上,我们借地而居
每一个不同的故事,才组成城市
在这里,多重的生活方式此消彼长
一秒接着一秒,一人与另一人
是我们书写着未定义的时间与空间
序一 天堂,是因为有足够的地方闲浪
序二 如果你崇尚自然、享受生活,杭州就是你的天堂
柳本 由布子 没有比这里更安静的城市,也没有比这里更温暖的山林 050
吴 强 山水是我所有的笔墨 066
念 顺 法师 大自然是好的庙宇 082
肖 勇强 / 朱 宝华 人生不过三件事——喝酒、饮茶、抚琴 098
吴 建伟 以艺术家的方式幽赏杭州 118
丁 丰 杭州,谢谢你给了我创业者的乐土 138
王 旭 一片龙井茶,唤醒杭州满山的绿 154
戴 建军 食物是我的信仰 166
姜 爱军 / 朱 钰芳 为一座城市养一个女儿 186
蔡 志忠 不必拥有世界,只需西溪一角 206
郑 捷 / 赵 思霓 山林水石,我们的烟云供养 218
李 庆华 一个读书人的自觉 246
庞 颖 请把西湖山水喝下去 270
徐 黎晓 以跑鞋为行李 294
崔 晓滨 / 於 薇 废品与野花的自然美学 310
老 极 “江浙沪包邮”时代一个环球旅行者的归处 322
*(Daisy)
撰稿人,定居成都。
曾就职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现为微信公众号“行李”(TravellingWith)主编,“瓦舍”旅行酒店媒体总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但脾气古怪的向导,走进了迷宫般的城市。我们时常会迷失方向,怀疑他带我们走的这条路是否真的通往出口。作者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是毫不留情的,他似乎对一切被包装得过于光鲜亮丽的事物都抱有一种深刻的不信任感。他擅长用反讽和戏谑的口吻来解构那些神圣化的符号,比如“进步”、“效率”乃至“成功”。这种批判的力度是相当大的,它迫使我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假思索的接受。虽然全书的主题宏大,但最打动我的,反而是那些夹杂在宏大论述中的零星个人回忆,比如某个雨夜的场景,或者某次不期而遇的邂逅。这些片段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广阔的叙述中,为那些冰冷的理论注入了必要的温度和人性。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消化”的书,它不会迎合读者的口味,而是要求读者去适应它的节奏和深度。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冲着那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去的,名字里的“闲浪”二字,立刻击中了我对自由和漫游的渴望。然而,阅读过程却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哪里是简单的游记或随笔?它更像是一场对现代社会异化的深刻剖析,只不过作者选择了迂回的路线,用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哲学思辨来构建他的论点。我花了很大力气去梳理那些看似散漫却又暗藏玄机的逻辑链条。有些段落,我需要反复阅读三四遍才能勉强跟上作者那跳跃式的思维,从一个文化符号迅速跳转到另一个地域传说。这种阅读体验是挑战性的,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智力上的快感。当那些原本看似不相关的点最终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宏大的图景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通俗读物无法给予的。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他似乎总是在质疑既定的真理,试图从边缘地带挖掘出被主流忽视的真实声音。这是一本需要工具书辅助,需要思考,甚至需要争论的书,绝非可以轻松翻阅消遣之作。
评分这本厚实的精装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光是封面那张褪色的老照片,就足以把我拉回到一个遥远、模糊的年代。我得承认,一开始我有些抗拒,毕竟那种带着历史尘埃的味道,总让人联想到枯燥的理论或者晦涩的文献。然而,一旦翻开扉页,那种强烈的个人叙事风格便如同潮水般将我淹没。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仿佛不是在记录,而是在重塑那些逝去的场景和人物的情感脉络。他对于空间感的把握尤其令人称道,那种“别处”的概念,并非仅仅地理上的位移,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流放与寻找。我尤其喜欢他描述那些日常琐事的方式,一个转身,一句无心的对话,都被他赋予了近乎史诗般的重量。这种书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你不能指望它像快餐一样提供即时满足,它要求你放慢呼吸,去体会文字背后那种绵长而悠远的叹息。合上书页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那种沉浸式的体验中抽离出来,感觉自己仿佛刚刚结束了一场漫长而疲惫的旅行,但内心却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充实感。这本书不适合在喧嚣的环境下阅读,它需要一个安静的角落,以及一颗愿意被缓慢渗透的心灵。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古典,初读时略显生涩,仿佛在啃一块未经打磨的顽石。作者的句子往往冗长而复杂,充满了大量从其他语言“借”来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这让习惯了现代网络语言的读者(比如我)一开始感到有些吃力。但我很快发现,这种复杂的结构恰恰是为了承载更复杂的情感和意象。他用一种近乎巴洛克式的、层层叠叠的修饰,去描绘那些宏大叙事下被忽略的微小生命。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家园”这个概念的解构。他并没有简单地歌颂故土,反而将“家”描绘成一个不断被质疑、不断被逃离,却又永恒无法摆脱的精神原型。这种矛盾性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偶尔出现的几处手绘插图,风格粗犷却极具表现力,它们如同冰冷文字中的一团火,适时地提醒着读者,在这片知识的海洋之下,依然跳动着一颗不安分的、寻求归属的心脏。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里那种强烈的“在场感”,作者似乎不是在回忆过去,而是正在那个时空点上经历一切。他的叙事技巧高超,经常使用意识流的手法,将地理位置、历史时期和个人心理状态无缝地切换。这种频繁的切换,对于追求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或许是灾难性的,但我却觉得这是最贴合生活本身的体验——生活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这本书让我不断地停下来,放下书本,望着窗外发呆,试图在自己的日常空间里寻找那些“别处”的影子。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安定”的固有认知,提出了一种“不安”才是生存常态的观点。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他提出了无数个深刻的问题,却很少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探索的权利,坚定地交还给了读者自己。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确切的知识,而在于它点燃了我们心中对未知和远方的持久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