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变态心理学(第2版)
定价:75.00元
作者:顾瑜琦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17232616
字数:706000
页码:445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章 变态心理学概论
节 变态心理的界定
一、变态心理的概念
二、心理异常的表现和类别
三、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与原则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
一、异常心理学的过去
二、异常心理学的现在
第三节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三、个案研究与抽样研究
四、相关研究法
五、实验法
第二章 心理活动异常的表现
节 正常心理活动
一、心理过程
二、心理状态
三、心理特征
第二节 心理异常表现
一、感知觉障碍
二、思维障碍
三、注意障碍
四、记忆障碍
五、智力障碍
六、定向障碍
七、心境障碍
八、意志障碍
九、动作与行为障碍
十、意识障碍
十一、自知力
第三节 特殊的心理异常综合征
一、幻觉一妄想综合征
二、精神自动症综合征
三、类妄想性幻想综合征
四、疑病综合征
五、Cotard综合征
六、遗忘综合征
七、紧张症性综合征
八、情感综合征
九、强迫状态
十、病理性嫉妒综合征
十一、替身综合征
第三章 异常心理的解释模式
节 生物学模式
一、脑的解剖结构与心理异常
二、神经递质与心理异常
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模式
一、精神分析
二、阿德勒的社会兴趣学说
三、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四、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五、霍妮的神经症文化决定论
六、客体关系理论
第三节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模式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二、存在主义理论
第四节 行为主义模式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第五节 认知模式
一、理性情绪理论
二、认知理论
第四章 评估、诊断与
第五章 焦虑障碍
第六章 强迫及相关障碍
第七章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第八章 分离障碍
第九章 创伤及应急相关障碍
第十章 人格障碍
第十一章 双向及相关障碍
第十二章 抑郁障碍
第十三章 自杀及干预
第十四章 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性障碍
第十五章 摄食障碍和睡眠障碍
第十六章 性障碍
第十七章 物质相关及成瘾障碍
第十八章 成长与神经发育障碍
第十九章 衰老与神经认知障碍
第二十章 相关法律与职业伦理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提要
《变态心理学(第2版)》一书归纳了以往变态心理学的精华,在参阅国内外*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临床医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共同编写而成。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发布了*新版本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在DSM-5中,既取消了一些诊断名称,调整了一些诊断归类,也增加了一些新的诊断类别。另外,新的版本还对一些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有鉴于此,《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些诊断类别和诊断标准就有必要进行修改,以反映变态心理学领域全新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所以,DSM-5的诊断分类和诊断标准贯穿修订版全书,是国内一本以DSM-5诊断类别为主线而编写的《变态心理学》。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吸引了。作为一本专业教材,它无疑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到了尽可能的全面。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各种心理障碍时,不仅仅是罗列症状,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理论学派的观点,比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行为疗法、生物医学模式等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和理解这些异常心理现象。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我深刻体会到变态心理学并非一个简单的“诊断”学科,而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领域。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引用也很有启发性,虽然只是简要的描述,但足以帮助我们连接理论与实际。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儿童和青少年期心理障碍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异常非常有意义,比如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等等,作者在描述这些障碍时,不仅关注了其核心症状,也触及了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此外,书中还提及了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从心理治疗到药物治疗,再到一些新兴的治疗技术,都有所涉猎,虽然介绍的篇幅不尽相同,但足以勾勒出当前变态心理学治疗领域的概貌。
评分这本书我算是陆陆续续看了有段时间了,刚开始接触这块领域,所以选择了这本教材。整体来说,内容还是挺扎实的,作为一本入门的书籍,它涵盖了变态心理学的大部分基础知识,从概念的界定、分类,到各种心理障碍的成因、症状表现,再到评估和治疗方法,都有比较系统的介绍。绪论部分对于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有比较清晰的梳理,这对于理解整个学科的来龙去脉非常有帮助。后面几个章节,比如关于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每一个部分都详细地介绍了不同障碍的典型症状、诊断标准,以及可能涉及的病因学说,比如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我尤其觉得关于人格障碍的部分写得比较细致,比如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书中对它们的特征和发展过程的分析,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复杂的心理问题。当然,作为一本教材,它的语言风格可能偏学术化一些,有时候读起来会觉得有点枯燥,需要集中注意力去理解。不过,整体的逻辑性很强,章节之间的衔接也比较顺畅,这一点对于学习者来说还是比较友好的。
评分从一位对心理学抱有浓厚兴趣但非专业背景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谓是充满了挑战,但也收获颇丰。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生动有趣,而是以一种非常系统、专业的方式呈现内容。刚开始翻阅时,的确被那些陌生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吓到,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感受到其内在的逻辑和体系。作者在介绍各种心理疾病时,并非简单地描述症状,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可能产生的根源,从基因、大脑结构、神经递质,到童年经历、认知模式、人际关系,多方面进行解读,这让我意识到人类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书中对一些诊断分类的详细介绍,比如关于抑郁症的不同亚型,焦虑症的多种形式,以及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等等,都让我对这些疾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虽然有时候会感觉内容有些过于理论化,缺乏一些鲜活的案例来佐证,但总体而言,它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人类复杂心理世界的大门,让我对“异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心理治疗和干预的可能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是,它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学术著作,内容详实,逻辑严谨,学术性非常强。作为一名对变态心理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能够提供非常细致和深入的分析。比如,在讲解一些罕见但典型的精神疾病时,作者会详细介绍其病因学、病理生理机制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临床表现,并且会引用大量的研究数据和文献来支撑其观点,这一点对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或者对理论细节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我个人对精神病理学的分类和诊断标准非常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详细介绍了DSM和ICD等主要诊断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关键内容,并且对不同诊断类别下的疾病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和阐释,这对于准确理解和区分各种心理障碍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一些概念的界定也相当清晰,比如“正常”与“异常”的界限,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心理异常的不同理解,这些都引发了我不少思考。当然,这本书的难度确实不低,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严谨的工具书,为想要深入了解变态心理学领域的人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框架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它涵盖了从历史发展到当前研究前沿的广泛内容,对于那些希望构建扎实理论基础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极佳的选择。我对书中关于一些特定疾病的详细论述印象深刻,比如对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策略上的辨析,非常具有指导意义。作者在分析疾病时,也常常会将不同理论学派的观点进行比较和整合,这有助于读者形成更为全面和辩证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在讨论心理障碍的社会文化因素时,强调了文化背景对心理异常的定义和表现可能产生的影响,这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下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有启发。当然,作为一本高阶的学术读物,它对读者的专业背景和阅读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缺乏相关的心理学基础,可能会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障碍。但总体而言,它是一本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索的优秀教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