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草原发展报告(2011—2015)
定价:60.00元
作者:张艳晶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1092276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张艳晶主编的《中国草原发展报告(2011-2015) 》对“十二五”时期的草原政策、草原法制建设、草 原资源保护、草原生态建设、草原监测预警、草原防 灾减灾、草原科技教育、草原技术推广、草业发展等 草原工作及成效进行了总结提炼,全面地反映了我国 草原工作状况和进展,以使全社会*好地理解国家保 护草原生态、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强决心和坚 定意志。报告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对于持续做好我 国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目录
前言草原保护建设工作综述一、草原政策 【总体评价】 【以来出台的生态文明政策】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草原确权承包】二、草原法制建设 【总体评价】 【草原司法解释】 【《草原法》修订】 【《基本草原保护条例》起草】 【体系建设】 【案件查处】 【执法检查】 【执法培训】 【普法宣传】三、草原资源保护 【草种质资源保护】 【草品种审定】 【野生植物资源保护】 【自然保护区建设】 【草原征占用管理】 【草畜平衡管理】四、草原生态建设 【规划制定】 【工程建设】五、草原监测预警 【工作机制】 【标准化规范化】 【信息系统建设】 【草原固定监测点】 【动态监测预警】 【草原生产力】 【草原生态】六、草原防灾减灾 【草原火灾】 【草原雪灾】 【草原鼠害】 【草原虫害】 【草原旱灾】 【天然草原毒害草危害】 【牧草病害】七、草原科技教育 【牧草营养与饲喂】 【放牧管理】 【人工草地建设】 【草产品生产加工】 【草原科研教学体系和条件建设】 【草原科技奖项】 【标准规范】八、草原技术推广 【体系建设】 【飞播牧草】 【草种生产】 【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九、草业发展 【人工草地建设】 【商品草生产】 【草产品生产加工】 【草种(草产品)质量检测】 【草产品进口】 【草牧业】草原工作大事记附录 表1 2011—2015年全国草原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表2 2011—2015年全国牧草种植情况 表3 2011—2015年全国草种生产情况 表4 2011—2015年重点监测省(自治区、直辖市)草原产草量 表5 2011—2015年六大牧区及全国重点天然草原超载率情况 表6 2011—2015年全国草原火灾发生情况 表7 2011—2015年全国草原鼠害发生情况 表8 2011—2015年全国草原虫害发生情况 表9 2011—2015年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草品种名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不得不说,我对于《中国草原发展报告(2011—2015)》的期待,最初是源于一种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宏观把握。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草原的生态与发展,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议题。报告在2011-2015这个五年周期内,对中国草原地区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一时期政策的执行效果、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变迁。书中的图表分析尤为出彩,那些精炼的数据可视化,能够迅速捕捉到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在发展中的亮点与挑战。我特别注意到报告中对产业多元化和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探讨,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牵涉到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它让我深刻理解到,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让牧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摆在中国草原地区面前的重大课题。《中国草原发展报告(2011—2015)》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宏观视角和微观洞察的结合,它既有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也有基层实践的鲜活案例,为我深入研究这一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
评分老实讲,我之前对“草原”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诗歌散文里那种苍茫辽阔、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浪漫想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现实中的草原,远比这要复杂得多。当我在朋友推荐下看到《中国草原发展报告(2011—2015)》时,我抱着一种“看看真实情况”的心态翻开了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它打破了我对草原的单一认知。它详细阐述了2011年至2015年这五年间,中国草原地区在生态修复、草业经济、牧民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真实状况。书中的许多数据和案例,让我第一次了解到草原面临的严峻挑战,比如草场退化、水资源短缺,以及牧民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谋求生计。同时,我也看到了国家为保护草原所做的努力,以及一些地方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比如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草原的另一面,那是充满挑战,也充满韧性的一面。它教会我用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这片土地,理解它背后的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一个对中国草原生态和发展模式充满好奇心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心驰神往,但现实情况如何?草原的草长势是否如我所想般茂盛?牧民的生活方式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些问题在我心中盘旋了很久。当我翻开《中国草原发展报告(2011—2015)》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草原世界的大门。报告中那些详实的数据、扎实的调研,以及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都让我如同身临其境。我尤其关注报告中关于草场退化治理和可持续利用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冰冷的统计数字,更是无数牧民辛勤付出的缩影,是生态环境变迁的直观体现。报告中提到的政策调整、科技应用,都让我看到了草原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也让我对草原的未来多了一份希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理解中国草原现状的钥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这片土地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它不是一本浮光掠影的游记,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研究成果,却又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不断学习。
评分我一直对“乡村振兴”这个话题非常关注,而中国的草原地区,无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得知有《中国草原发展报告(2011—2015)》这样一本专注于该区域发展状况的书籍时,我立刻被吸引了。这本书就像一个详细的体检报告,将2011年至2015年这五年间,中国草原地区所经历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清晰的呈现。我特别想了解,在国家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生态保护的背景下,草原地区的牧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的收入来源是否更加多元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又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具体的影响?报告中的许多案例分析,都让我看到了基层实践的生动细节,也让我感受到了牧民们在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韧性。它让我了解到,草原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是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交融的生动实践。这本书让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某个概念,而是有了更具体、更接地气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中国广袤土地上,无数个充满活力的角落正在发生的美好变化。
评分对于《中国草原发展报告(2011—2015)》这本书,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阅读体验。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学者,我一直试图寻找能够系统性地呈现某个特定领域发展状况的权威报告,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报告聚焦于2011年至2015年这个关键的发展时期,以翔实的统计数据、深入的实地调研,以及专业的分析视角,勾勒出了中国草原地区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上的发展脉络。我尤为欣赏报告中对不同地区差异性的细致刻画,它没有将所有草原地区一概而论,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地理、气候、民族文化背景下,草原发展所面临的独特问题与机遇。书中的政策评估部分,对我理解国家宏观调控在基层实践中的具体影响,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更重要的是,报告展现了技术进步如何推动草原生态的改善和产业的升级,这让我看到了希望,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启示。这无疑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它为我们理解中国草原的发展现状,以及预测其未来走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