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持的研究 9787030251688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持的研究 978703025168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志虎,金光泽,牟长城 著
图书标签:
  • 长白山
  • 落叶松
  • 人工林
  • 林业
  • 生产力
  • 生态学
  • 森林管理
  • 东北森林
  • 林木生理
  • 可持续经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51688
商品编码:29616862946
包装:线装
出版时间:2009-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持的研究 作者 孙志虎,金光泽,牟长城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251688 出版日期 2009-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线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322Kg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经营中存在地力衰退或潜在地力衰退的问题,依照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模型运行所需要的参数,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龄的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工林各组分的单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凋落物储量、细根生物量、各类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林冠下的光照强度以及针叶的光合作用对光环境的响应等方面的调查,同时利用现有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输入、输出数据资料,对FORECAST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实现FORECAST模型对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模拟,由此对人工林几种经营措施(如轮伐期、林地枯落物的管理、采伐剩余物的处理和施肥措施)的结果进行评价,提出了维持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经营措施。
本书可供从事林业、生态建设以及生态恢复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学生参考。

   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1 引言
1.1 人工林经营与地力衰退
1.2 人工林地力衰退的防治措施
1.2.1 采伐剩余物处理
1.2.2 整地
1.2.3 固氮植物的应用
1.2.4 林地植被管理
1.2.5 间伐
1.2.6 合理施肥
1.2.7 管理凋落物层
1.2.8 长轮伐期
1.3 落叶松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概况
1.4 模型在经营措施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1.4.1 经营措施效果评价的实验生态学方法
1.4.2 经营措施效果评价的模型方法
1.5 FORECAST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模型简介
1.5.1 FORECAST模型的基本原理
1.5.2 FORECAST模型的结构
1.5.3 FORECAST模型的调校
1.5.4 FORECAST模型的运行
1.5.5 FORECAST模型的运行结果
1.6 FORECAST模型在林学和生态学中的应用
1.6.1 FORECAST模型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1.6.2 FORECAST模型在景观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1.6.3 FORECAST模型在干扰生态学中的应用
1.6.4 FORECAST模型在生态系统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2 样地状况
3 落叶松单木生物量模型的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标准木的选取
3.1.2 单木各组分生物量的测定
3.1.3 单木各组分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落叶松带皮胸径和去皮胸径的关系
3.2.2 落叶松带皮胸径和树高的关系
3.2.3 落叶松生物量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3.2.4 落叶松去皮胸径、树高与林木各分量干重的关系
3.3 讨论
3.4 小结
4 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动态的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落叶松林分特征指标的预测
4.2.2 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各组分的预测
4.2.3 不同林龄和立地的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各组分的估计
4.3 讨论
4.4 小结
5 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与年凋落量的研究
5.1 样地概况
5.2 研究方法
5.2.1 取样方法
5.2.2 地统计学方法
5.2.3 落叶松人工林的年凋落量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的地统计学方法估计
5.3.2 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层重量与林龄的关系
5.3.3 凋落物层重量与分解层次之间的关系
5.3.4 落叶松人工林年凋落量与林龄的关系
5.4 讨论
5.4.1 凋落物现存量的地统计学方法估计
5.4.2 落叶松人工林年凋落量与林龄的关系
5.4.3 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层重量与林龄的关系
5.4.4 凋落物层重量与分解层次之间的关系
5.5 小结
6 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及细根生产与周转的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取样方法
6.1.2 地统计学方法
6.1.3 常规方法
6.1.4 细根生产计算方法
6.1.5 细根周转率计算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根系生物量的地统计学方法估计
6.2.2 落叶松人工林各类根系生物量的季节动态
6.2.3 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的生产
6.2.4 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的周转
6.3 讨论
6.3.1 落叶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的地统计学方法估计
6.3.2 落叶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随林龄和季节的变化
6.3.3 落叶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
6.3.4 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的生产
6.3.5 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的周转
6.4 小结
7 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养分转移及储量与释放规律的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样品采集
7.1.2 养分分析
7.1.3 计算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叶凋落前的养分转移量
7.2.2 凋落物层的养分储量
7.2.3 土壤中的养分储量
7.2.4 根系死亡后养分释放的研究
7.2.5 枯叶养分释放的研究
7.2.6 枯枝养分释放的研究
7.2.7 树皮养分释放的研究
7.3 讨论
7.3.1 养分的内循环
7.3.2 凋落物的养分释放
7.4 小结
8 落叶松光响应曲线特性及林内光照分布的研究
8.1 研究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光合测定
8.1.3 光合叶面积测定与计算方法
8.1.4 落叶松光合特性参数的计算
8.1.5 叶面积指数和光照测量点的布设
8.1.6 落叶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8.1.7 落叶松林冠下光照水平分布状况的测定
8.1.8 落叶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和光照数据的处理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落叶松阳生叶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8.2.2 落叶松阴生叶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8.2.3 落叶松阳生叶和阴生叶光合特性的比较
8.2.4 落叶松人工林的叶面积指数
8.2.5 落叶松人工林的光照指数
8.3 讨论
8.3.1 落叶松针叶的光合特性
8.3.2 落叶松人工林的叶面积指数
8.4 小结
9 经营措施对落叶松人工林立地长期生产力影响的研究
9.1 研究方法
9.1.1 模型运行所需数据的收集
9.1.2 不同经营措施的模拟
9.2 结果与分析
9.2.1 落叶松不同器官及部位养分含量的比较
9.2.2 未经管理的落叶松人工林多代连栽模拟
9.2.3 施肥对连栽落叶松立地长期生产力的影响
9.2.4 保留枯落物对连栽落叶松立地长期生产力的影响
9.2.5 采伐剩余物归还对连栽落叶松立地长期生产力的影响
9.3 小结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远眺山林:探寻北方森林的生态韧性与可持续经营 引言:生命之源与生态基石 广袤无垠的北方森林,不仅是地球气候系统的关键调节器,更是无数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人类活动日益深入自然肌理的今天,如何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与稳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已成为林业科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书将视角投向那些横跨世纪的森林群落,深入剖析它们在自然演替与人工干预下的生存策略与内在机制,旨在为构建更具韧性的森林景观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北方森林的生态版图与演替动力学 本书首先构建了一幅细致入微的北方森林生态图景。我们考察了寒温带交错林区的气候梯度、土壤类型与水文特征如何共同塑造了区域性的植被格局。重点解析了寒温带森林的物种组成、垂直结构与水平分布的非随机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种名录,而是对不同生态位间相互作用、资源竞争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深入探讨。 随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森林的动态过程——演替。传统观念认为森林演替遵循一个相对线性的路径,但本书强调了气候波动、自然干扰(如火灾、病虫害)和人为干扰对这一过程的复杂调控作用。通过对不同年龄级林分的长期监测数据分析,我们揭示了先锋种向优势种过渡的速率与模式,以及关键伴生种在结构稳定化中的作用。例如,在某特定气候区,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的交替优势并非简单的竞争结果,而是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协同演变紧密相关。 第二部分:干扰下的森林健康与生态适应性 森林生态系统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构,其健康状态的核心在于其抵抗和恢复外部冲击的能力,即生态韧性(Ecological Resilience)。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剖析了干扰对森林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提出了衡量与增强森林韧性的新指标。 病虫害的阈值效应研究: 针对北方森林中常见的毁灭性病虫害(如松梢螟、天牛类),我们不再满足于事后的防治,而是深入研究了诱发大规模爆发的环境阈值。这包括土壤养分亏缺、气候异常(如连年干旱或异常暖冬)与林分密度的临界关系。通过建立基于气象与生理指标的预警模型,旨在实现“防患于未然”的智慧管理。 气候变化下的生理极限: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树木的生理适应性受到严峻考验。本书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追踪了优势树种在不同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轨迹。研究发现,在水分受限的年份,某些高生产力树种反而表现出更低的碳同化能力,揭示了其应对极端气候的潜在脆弱性。这对于预测未来森林的碳汇能力至关重要。 多尺度景观异质性: 森林的整体韧性往往取决于其内部结构的异质性。我们采用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调查,分析了景观尺度的斑块大小、形状及其连通性对物种迁移和生态流动的廊道效应。研究表明,适度的异质性,而非极端的均质化,是维持种群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第三部分:可持续经营的实践与前沿探索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焦点转向森林经营的可持续性,探讨如何在满足木材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生态服务的供给。 非均质疏伐策略的优化: 传统的皆伐或均质疏伐容易导致土壤侵蚀和物种丧失。本书提出并量化了“结构导向型疏伐”(Structure-Oriented Thinning)的效益。这种策略旨在模仿自然干扰后的选择性恢复过程,通过保留不同大小、不同健康状况的优势个体,以及特定生态价值的伴生植物,来促进多代混交林的形成。我们提供了详细的经营手册,指导林业工作者如何在特定林分类型中,精确控制疏伐强度与空间格局。 土壤质量的长期监测与维护: 森林生产力的维持,根本上依赖于土壤的健康。本书对长期监测样地中,不同经营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周转率、氮磷有效性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数据显示,长期过度采伐或过密营造,会显著降低土壤的生物活性与持水能力。文章提出了富集土壤碳汇、减少林地清理的低冲击采伐技术规范。 生物多样性与经济产出的平衡模型: 如何量化生物多样性对木材生产的“附加值”?我们建立了一个多目标优化模型,将木材材积增长率、水源涵养能力和珍稀物种栖息地质量作为约束条件。模型结果显示,适度增加特定伴生树种的比例(如抗虫害的乡土阔叶树),在短期内可能略微牺牲木材产量,但长期来看,能显著降低病虫害风险,从而保障了整体的长期净现值。 结语:展望未来森林的共生之道 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审视北方森林生态系统复杂性的多维框架。我们深知,任何单一的树种或单一的经营手段都无法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真正的可持续性,植根于对森林生命复杂互动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在科学指导下,采取的适应性、有区别的、尊重自然演替节奏的经营策略。本书期望成为林业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一线经营人员手中,通往一个更加稳健、更富生命力的北方森林未来的重要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持的研究”这个书名,我立刻产生了一种想要深入了解的冲动。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树木的书,更可能是一部关于生态系统如何应对时间考验的案例研究。长白地区,那片广袤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孕育着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而落叶松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去定义和衡量“生产力”?是仅仅指木材的产量,还是包含了固碳能力、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支持等更广泛的生态功能?“长期维持”这个词,则让我联想到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它要求我们超越眼前的利益,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本书,我想象它会深入地探讨诸如气候变化、土壤退化、病虫害传播等可能威胁森林长期生产力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它或许会通过详实的实地调查和严谨的科学分析,为我们揭示人工林在时间长河中保持活力的奥秘,并为林业科学的进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它有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长白落叶松”,这个名字就充满了地域特色和一种坚韧的生命力。我好奇,为什么会选择长白地区作为研究的地点?那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落叶松的生长和生产力有着怎样的影响?而“人工林”,则让我联想到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结合,它是否意味着对自然森林的一种优化,或者是一种更为集约化的经营方式?“长期生产力维持”这个关键词,无疑触及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本关于这个主题的书,我想象它应该会深入剖析影响森林生产力的各种因素,比如土壤养分、水分状况、光照条件、病虫害侵扰,甚至可能包括人为的抚育措施和采伐模式。它可能不仅仅是展示研究成果,更会提供一套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确保这片人工林能够持续地产出,既满足经济需求,又能维护生态平衡。我对它能否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当前生态挑战提供借鉴,抱有很大的期待。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标题《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持的研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宏大的生态画卷。长白山,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孕育着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落叶松,作为一种重要的造林树种,在人工林的经营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长期生产力维持”,则直接点出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并非着眼于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是探索如何让这片森林在岁月的洗礼中,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稳定的产出能力。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对这个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我猜想,他们可能会从森林生态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等多个角度,去剖析影响生产力维持的根本原因。或许,书中会涉及一些复杂的模型和数据分析,但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能够将这些科学的探索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让读者领略到人工林经营管理的智慧与挑战。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教科书。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扑面而来的信息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首先,我对“长白落叶松”这个特定树种的研究充满了兴趣。它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树种?它在中国的生态系统中有何独特性?而“人工林”这个词,又引出了一个关于人类干预和自然演替的思考。人工林是否意味着对自然状态的一种模仿,还是在更大程度上进行着某种程度的改造?“长期生产力维持”更是这本书的核心焦点,它暗示着一种对时间尺度的考量,不仅仅是眼前的收益,更是着眼于未来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持续产出。这本书会不会从宏观的生态学原理出发,去解释生产力维持的内在机制?或者,它会更侧重于微观层面的研究,比如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或是树木的生理指标监测?我猜测,这本书的论述可能会包含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分析,但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能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结论,为林业的科学管理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甚至能够引发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复杂性和韧性的更深层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有力量的气息,长白落叶松,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北国的风霜和岁月的沉淀。看到“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维持”这样的字眼,我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在广袤的长白山脉,一片片精心培育的落叶松林,它们不只是简单的树木,更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承载着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长期”和“维持”这两个概念如此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依靠精密的科学模型,还是通过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我想,这本书或许会深入探讨影响落叶松林生产力的各种因素,比如土壤肥力、气候变化、病虫害防治,甚至是管理策略的迭代更新。它不应该只是枯燥的数据堆砌,而应该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一种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理论依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样的森林,让它们在时间的河流中,依然保持勃勃生机,源源不断地贡献着它们的价值。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一类树木的科学研究,更可能是一份关于生态智慧和长远规划的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