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简史 | 作者 | 于保中 |
| 定价 | 88.00元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 ISBN | 9787510824951 | 出版日期 | 2014-04-01 |
| 字数 | 560000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2k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随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和台湾自由行的开放,越来越多的读者对台湾的历史、社会文化、政治沿革等各方面信息产生兴趣,希望获得更多的了解。本书按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顺序,探讨了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着重记述了国民党退台后两岸关系演变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对两岸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展望。资料翔实,内容丰富,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生动讲述,充实易懂,可供读者作为了解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的大众读本。 |
| 作者简介 | |
| 于保中,男,1955年生,河南项城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毕业,军队院校教授,空军高层次人才。荣立三等功两次,先后获解放军院校育才“银奖”、“金奖”。出版学术专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邓新时期国防经济思想》、《新世纪治军方略研究》、《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研究》等六部,主编《国际关系常识》教材一部,参编《国防教育大词典》一部,参编教材六部,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发表的专著和论文有30多项获国家、全军、空军和地方各种奖项。 陈新根,男,1957年生,湖北天门人,1976年入伍,198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军队院校副教授。荣立三等功一次,曾获军队院校育才“银奖”。 参与出版学术专著《抗美援朝研究》、《军人徳育研究》、《*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研究》等,主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慨论》、《语文》教材两部,参编军校政治理论课教材八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10多篇论文获总部、省军级和地方各种奖项。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关于海峡两岸关系的书,简直是一部浓缩的历史画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将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潮变迁的捕捉。比如,书中对早期民间交流萌芽阶段的描述,那种小心翼翼、充满试探的氛围跃然纸上,读起来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人们内心的忐忑与期盼。它没有陷入僵硬的政治术语堆砌,而是着重展现了“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尤其是对比了不同代际对“统一”与“和平”理解的微妙差异,这种层次感构建得非常成功。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那些看似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有多少是普通民众真实的情感和生活诉求在推动或制约着。全书的论证结构严谨,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和学者的观点,但在表述上又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从中汲取到深刻的洞察。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官方口径复述,但很快我的看法就彻底改变了。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似乎更侧重于“制度张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和展现。举个例子,书中对几次重要经济合作协定的谈判过程的描写,不仅仅是罗列了条款,而是深入剖析了双方在“互信基础”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细节的博弈来构建一种脆弱的平衡。这种从微观切入宏观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读到后半部分,关于文化认同的探讨部分,我深感震撼。作者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通过对艺术、文学、影视作品中“他者”形象变迁的分析,巧妙地揭示了两岸社会心理距离的拉近与疏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观察框架,让人在评价当前局势时,能跳出单一的政治对立视角,看到更深层的社会动力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虽然是物理层面的体验,但对于沉浸式阅读体验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它给人的感觉是沉稳且有分量的。内容上,我个人认为它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时间维度”的把控。作者没有将两岸关系简单地视为一个静态的“问题”,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他清晰地勾勒出不同阶段的关键转折点——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是如何在既有的历史惯性下被必然化,以及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共识,又是如何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的。这种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探讨,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尤其是在处理敏感议题时,作者展现出的克制与客观令人赞赏,他似乎总是在提供信息和解释背景,而将最终的价值判断留给读者自己去完成。这本书读完后,留给读者的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一系列更深刻、更有力的问题。
评分对于长期关注区域政治的读者来说,市面上关于海峡两岸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要么过于侧重于某一方的官方解读,要么陷入了纯粹的意识形态争论。然而,这部作品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没有一句废话,但又充满了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几次重要危机处理过程中的那种冷静的“手术刀式”分析。他拆解了决策背后的政治逻辑、经济考量乃至个人心理因素,将复杂的博弈过程还原成可以被理解的逻辑链条。这种解构能力,使得读者能够穿透表面的喧嚣,直抵核心的利益诉求。特别是书中关于“认知战”和信息流通壁垒的章节,极具现实意义,它不仅回顾了历史,更像是在为我们理解当下的信息环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让人读完后看待新闻报道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审慎和多维。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走进一个巨大的历史档案馆,里面的每一份档案都被精心分类和注解。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晦涩难懂的政治文件和冗长的会议纪要,转化成生动的故事。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横跨数十年的议题时,会运用一种“对比式”的叙事手法,比如将八十年代的民间往来与千禧年后的经贸合作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不是为了指责或赞扬,而是为了凸显时代背景对政策制定的巨大影响力。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并未回避两岸民间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分歧,而是坦诚地展示了内部声音的多元性,这使得整体的论述更加立体和可信。它真正做到了,把复杂的“关系”还原成无数个“互动点”,每一个互动点都折射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复杂人性与政治现实。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