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败(套装共2册)
定价:98.00元
作者:卜宪群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45905502
字数:
页码:8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败(套装共2册)》是一部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腐败与败问题进行全面研究的论著。与以往的反贪史和廉政制度史的相关论著不同,也与以往把腐败简单地归纳为剥削阶级的属性不同,本书将腐败与败作为古代国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伴随的一种政治现象,探讨其产生的根源、的对策,以及历代思想家对腐败与败问题的深刻思考。全书各篇分别从时代特点、腐败表现形式、监察与法律制度、败思想等几个方面对每个朝代的相关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因此,本书对于我们今天借鉴历史上的败经验也有的积极意义。
目录
总论中国古代廉政与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发展道路
章 先秦时期腐败的产生及其时代特点
第二章 先秦时期防治腐败的措施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倡廉思想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腐败及其表现特征
第五章 秦汉时期败的制度建设
第六章 秦汉时期思想舆论导向与败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点与腐败产生的社会因素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腐败丛生与政治动荡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败法制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体制独立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贪防腐思想
第十二章 隋唐时期腐败败的历史条件和政策
第十三章 隋唐时期败的法规与实际
第十四章 隋唐时期配套和支持败的相关制度
第十五章 隋唐时期监察体系与有关制度
第十六章 隋唐时期的败思想
第十七章 宋朝政治的基本线索和败历程
第十八章 宋朝法律中有关败的条文规定
第十九章 宋朝监察制度的高度强化
第二十章 宋朝官员选任管理制度下的防腐机制
第二十一章 宋朝养廉防贪和高薪养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十二章 宋朝财政管理制度下的防腐机制
第二十三章 两宋时期的败思想
第二十四章 宋朝败历程中的经验教训
第二十五章 辽金元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第二十六章 辽金元时期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二十七章 辽金元朝败的法律建设与制度建设
第二十八章 元代官僚知识分子的败思想
第二十九章 辽金元腐败问题的历史启示
第三十章 明清时代走势与腐败诸种表现
第三十一章 明清时期惩治腐败的律法准绳
第三十二章 明清时期遏制腐败的监察机制
第三十三章 明清时期倡廉树清的政治文化导向
第三十四章 明清时期的败思想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卜宪群,安徽南陵人,1962年11月出生。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院历史学部专业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
文摘
权钱交易自文明社会产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所导致的金钱崇拜和价值观扭曲,始终是历史上统治集团的腐蚀剂。权力可以换来金钱,金钱亦可以换来权力、地位乃至生命。权钱交易随处可见。典型者莫过于吕不韦,他用金钱为自己获得了相位,为子楚(秦庄襄王)获得了王位。这就是“奇货可居”《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书中《史记》以下“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均用中华书局点校本。)成语典故的来历。法律规定者死,但春秋社会上却流传着“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的谚语。他们所以能够“不死于市”,是因为金钱可以买通执法者,换取他们的生命。
金钱可以买来国家,贪财可以。秦完成统一的计策之一就是用重金六国重臣。据文献记载,秦灭六国时,尉缭向秦王嬴政建议:“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用金钱收买诸侯国的权臣这一手段,确实有用。齐相国后胜,因“多受秦间金”《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而不修战备,也不助五国攻秦,故秦得以从容灭其国。客观地说,战国时期齐国在经济上是有实力与秦竞争统一的对手之一,但武备不修,高官卖国求财,怎么能抵挡得住秦国的虎狼之师呢!赵国的郭开为赵王迁宠臣,他排挤廉颇,受秦,诬陷大将李牧、司马尚,此二人在对秦战争中,虽胜却以谋反罪被杀或免职。参见《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曾经辉煌的赵国,就这样沦为秦国的郡县。
作为公共权力和国家荣誉的官爵可以用金钱买卖。为增加官府用度,更主要是满足统治者无厌的贪欲,东汉王朝公然鬻爵。这一措施始于汉安帝。安帝永初三年(109年),三公以国用不足为由,“奏令吏人入钱谷,得为关内侯、虎贲羽林郎、五大夫、官府吏、缇骑、营士各有差”《后汉书》卷五《安帝纪》。,将关内侯等官爵,按其俸禄的多少而规定出不同的价钱,明码标价,像商品一样地出售。汉桓帝时,财物匮乏,延熹四年(161年)“占卖关内侯、虎贲、羽林、缇骑营士、五大夫钱各有差”《后汉书》卷七《桓帝纪》。。鬻爵之风到灵帝时进一步发展,他在皇家园林西园设了一个乌纱帽交易所,公开标价。史载,光和元年(178年)“初开西邸,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后汉书》卷八《灵帝纪》。。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引《山阳公载记》曰:“时,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中平四年(187年),又“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五百万”《后汉书》卷八《灵帝纪》。。灵帝强调在当时并不显赫的关内侯的待遇,目的是为了卖个好价钱。
东汉后期的黑暗政治下,有钱的富人只要交足了钱就可以买到官,如果钱少了还可以赊账先到官,但到官后要加倍偿还。司徒崔烈用五百万买到相当于宰相的三公位,拜官之日,灵帝遗憾地说,我手太软了,应该卖个千万的价钱呀!崔烈到官后,问他的儿子崔钧:社会上对我任三公有何议论?崔钧毫不含糊地回答:大家认为你这个官职有铜臭。“铜臭”一词即出于此。参见《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传》附《崔烈传》。这样的钱权交易下的为官者如何能保证其不贪,如何能保证其有为呢!东汉时出现了这样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外篇》卷十五《审举》。(诸子著作均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及“新编诸子集成续编”本,并参用其他版本。)举荐的“秀才”却不读书,经朝廷考察后的“孝廉”其实并无孝心。所谓品德高尚之士其实像污泥一样混浊,出身高门大户的将军像鸡一样胆怯没有勇气。正常选举之外,“以财入官”的“捐纳”制度自秦汉后历代不乏,其制度性腐败是我国历史上腐败形式的重要表现之一。
身居高位,以权敛财者,代不乏人。南宋秦桧身为宰辅,贪得无厌,开门。吏部铨选的官必先要把他送足后才能正式上任。《宋史·秦桧传》记载:“(秦桧)开门受赂,富敌于国,外国珍宝,死犹及门。”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其家富于左藏数倍”[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九,绍兴二十五年冬十月丙申,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2年。,当时凡是南宋宫廷所稀缺的物品,秦桧家都应有尽有。像这样的贪婪者,可以说历代皆有。
权权交易虽不直接表现为金钱利益,但同样是腐败的表现形式,其背后的本质目的也是私利,造成的危害甚至更为严重。秦代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的关键时期,出于私利,与赵高合谋伪造诏书,不仅害了他自己和全族,也加速了秦的灭亡。《史记·李斯列传》对此有详尽的记述,虽然吕思勉等人对此记载提出疑义参见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24页。,但目前为止仍无法否认事情本身的历史存在及其对秦王朝的危害,只不过其中的个别语言记述未必合乎当时而已。
崇祯十年(1637年),明崇祯皇帝面对官僚队伍的腐败曾下罪己诏说:“如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嗟此小民,谁能安枕?”[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十三,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意指今天任官的人只为自身考虑,把做官当成了做交易。既然是以金钱换来的官位,怎么会以廉洁要求自己呢?想要这些人不谋财害命,是不可能的!
……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佳,尤其进入青铜文明时代后,那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简直让人手不释卷。作者擅长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精准地切入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某次决定性的战役或某位君主的登基。他对于军事策略和政治博弈的描述,充满了洞察力,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我特别喜欢他对不同文化圈交融的描绘,比如中原文化与周边游牧民族的长期互动,不仅仅是冲突,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渗透与学习。他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人物的复杂性,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选择与挣扎。比如,对一位权臣的评价,作者并未简单地用“奸臣”或“能臣”来定论,而是详细分析了他所处的权力真空,以及他采取的措施如何既巩固了自身地位,又在客观上为后续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古代政治运作的理解。读完关于春秋战国的章节,我仿佛能听到百家争鸣的喧嚣声,感受到思想碰撞的火花,这种代入感是很多历史普及读物难以企及的。
评分坦白说,这套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但一旦沉下心来,收获绝对是巨大的。它不同于市面上那些追求“爽文”效果的快餐式历史解读,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否则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作者对制度的分析尤其深入,比如他对汉代察举制的兴衰、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精妙运作,以及宋代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制约,都有着非常精到的剖析。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制度的条文,而是追溯了这些制度产生的社会经济动因,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的“异化”效应。这种对“制度生命史”的关注,让我明白了历史的演进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螺旋上升和阶段性倒退的复杂过程。特别是书中对科举制度的早期探讨,揭示了它如何在初期成为社会流动的有效机制,以及后期如何逐渐僵化,成为束缚思想的枷锁。这种对历史深层结构的不懈挖掘,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教会我如何透过表面的事件,去探究隐藏在背后的历史逻辑。
评分这本厚厚的历史读物,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掂量它的分量就觉得作者下了不少功夫。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便是对远古时代社会形态的梳理,文字非常扎实,仿佛带着我穿越回了那个混沌初开的年代。作者并没有急于进入那些耳熟能详的朝代更迭,而是细致地描绘了早期社会治理结构的萌芽,比如氏族制度下的权力分配和早期法律的雏形。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早期祭祀文化与政治权威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逻辑链条清晰,论据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甲骨文释读成果。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需要查阅地图册来对应那些陌生的地名和部落间的迁徙路线,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部通史,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严谨的学术探源,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骨架,为后续朝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明基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于学术的严谨与冷静,没有太多煽情的笔墨,但正是这种克制,使得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有力,让人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审慎态度,他总是在陈述一个观点后,留下一个“未解之谜”的空间,而非武断地下结论,这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评分我是在一个长假里集中攻克这本书的,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近乎偏执。很多历史书会一带而过的细节,比如某个时期的人口变迁数据、税收政策的微调、甚至是对某一类生活用品生产工艺的描述,在这本书里都有详尽的论述。这些看似“枝微末节”的内容,其实是构建历史真实感的重要基石。比如,作者通过对比唐代与明代官员的薪俸结构及其购买力差异,来侧面说明了不同时期国家财政的稳定程度和底层官僚的生活压力,这比单纯讲述某次财政危机要来得更为直观和深刻。再比如,书中对运河的维护和漕运体系的介绍,简直可以算作一部独立的经济史专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央集权如何通过物理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来维系广阔疆域的统治。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年代和帝王的名字,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具体运作逻辑的复杂机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经济脉搏有了更具象的认识,不再是干巴巴的课本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不同章节间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张力。在描写那些充满血腥与权谋的宫廷斗争时,文字变得锐利而紧凑,如同快刀斩乱麻,节奏感极强,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让人忍不住屏住呼吸。然而,当涉及到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潮的演变时,文字又变得舒缓、深邃且富有思辨性,仿佛换了一位沉静的智者在缓缓道来。这种风格的切换,极好地适应了中国历史跨度之大、内容之杂的特点。我个人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灰色地带”历史人物的态度。他不会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苛责古人,而是力求还原其行为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例如,在论及某一王朝后期的极端统治手段时,作者并未停留在道德谴责上,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统治手段是如何一步步被既得利益集团所接受和制度化的,最终形成了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这种超越时代的冷静分析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心悦诚服的地方。它不是在给我们讲故事,而是在引导我们学习如何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幽微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