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际法(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定价:46.00元
作者:邵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301044735
字数:676000
页码:538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际法》是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之一。全书共17章,系统地论述现代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分析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包括新出现的问题。章导论着重论述国际法的概念、发展、主体、渊源、效力根据、与法的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第二、三、四章主要讨论国际法上的国家、居民及领土法律制度。第五、六、七、八章分别介绍、论述国际海洋法、航空法、外层空间法和国际环境法。第九章论述联合国和区域组织。第十章全面论述外交和领事豁免及时国际组织的豁免。第十一章介绍和阐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法律制度。第十二章论述人权的国际保护。第十三章研究条约的缔结、遵守、适用、加入、保留及终止等规则和制度。第十四章阐述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责任的免除和承担责任的方式。第十五、十六章分别论述国际争端和平解决的方法、制度和集体安全及联合国维和行动。第十七章论述武装冲突法,内容包括国际人道主义法、战争罪行、前南国际法庭和卢旺达国际法庭,以及新成立的国际刑事法院。
国际法内容丰富、复杂,本教材提供基本知识,阐明基本理论,篇幅保持在范围。每章之后列有参考书目,试图为有志进一步学习者提供方便。本书对外语专业、新闻专业和国际关系专业的师生,外交、外事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和国际问题研究者,也可能有参考价值。
目录
章 导论
节 国际法的概念
第二节 国际法的发展
第三节 国际法的主体
第四节 国际法的渊源
第五节 国际法的编纂
第六节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与学派
第七节 国际法与法的关系
第八节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国际法上的国家
节 国家概说
第二节 国家、及其他实体的承认
第三节 国家的继承
第三章 国际法上的居民
节 国籍
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引渡和庇护
第四节 难民及其法律地位
第四章 国家领土
节 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第二节 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国家领土变更的方式
第四节 国家的边界和边境
第五节 中国的领土和边界
第六节 南北极地区的法律地位
第五章 国际海洋法
节 国际海洋法的概念、历史发展及编纂
第二节 内水、领海、毗连区
第三节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
第四节 专属经济区、大陆架
第五节 公海
第六节 国际海底区域
第六章 国际航空法
节 航空法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 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空中航行的法律制度
第四节 国际航空运输
第五节 国际航空的损害赔偿责任
第六节 国际航空安全的法律保护
第七章 外层空间法
节 概说
第二节 外层空间法的原则和制度
第三节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空间技术及其应用的原则
第四节 外层空间法的新领域和新发展
第五节 中国的航天政策和空间立法
第八章 国际环境法
节 国际环境法概述
第二节 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国际环境法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中国与国际环境法律实践
第九章 联合国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节 国际组织概述
第二节 联合国
第三节 联合国专门机构
第四节 区域性国际组织
第十章 外交和领事豁免、国际组织的豁免
节 外交特权和豁免
第二节 领事特权和豁免
第三节 联合国和各专门机构的特权和豁免
第十一章 国际经济法律制度
节 国际经济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第三节 世界银行集团
第四节 世界贸易组织
第十二章 人权的国际保护
节 概述
第二节 国际人权的分类及其基本内容
第三节 普遍性国际人权保护机制
第四节 区域性国际人权保护机制
第五节 中国在人权保护问题上的立场和实践
第十三章 条约法
节 概说
第二节 条约的缔结与生效
第三节 条约的遵守、适用及解释
第四节 条约的修改、终止、停止执行与无效
第十四章 国家责任
节 概说
第二节 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
第三节 国家责任的免除
第四节 国家责任的形式
第五节 国际罪行问题与国际法委员会的条款
第六节 程序规则
第十五章 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
节 概论
第二节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三节 解决国际争端的政治方法
第四节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法律方法
第五节 联合国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第六节 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第七节 其他国际组织或国际公约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第十六章 集体安全保障制度
节 概说
第二节 联合国的集体安全体制
第三节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第四节 当代集体安全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第十七章 军备控制与裁军
节 概说
第二节 军备控制与裁军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军备控制与裁军的内容
第四节 中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
第十八章 武装冲突法
节 概说
第二节 武装冲突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三节 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
第四节 对战争受难者的保护
第五节 中立
第六节 战争罪和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等罪行及其责任
第七节 国际刑事法院
参考书目
版后记
再版说明
作者介绍
邵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国际法研究会会长。其代表性著作有:统编教材《国际法》(合著,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及1995年版)、《中国法学四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国际公法学部分)、“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等系列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
文摘
序言
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国际法学习平台。在研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国际法作为一种调整国家间关系的规范体系,其内在的逻辑性和实践性是如何紧密结合的。教材在介绍国际法渊源时,不仅仅满足于罗列条约、习惯国际法、法的一般原则等,更进一步阐释了不同渊源之间的位阶关系和适用冲突,这对于理解国际法的实际运用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的是,教材在讲解国际法主体时,对国家以外的其他国际法主体,如国际组织、个人等,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分析。这让我意识到,国际法并非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游戏,而是一个更加多元和动态的参与者构成的体系。书中关于联合国法律地位的论述,以及其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都让我对国际法在现实世界中的能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教材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梳理,也帮助我理解了各个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例如,国家主权原则与禁止干涉内政原则,以及与和平解决争端原则等,是如何共同构成了国际关系的基本秩序。我发现,书中通过引用大量的国际法学者的观点和学说,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也让我能够接触到国际法研究的前沿动态。
评分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全面的覆盖面,为我打开了认识国际法这个宏大领域的全新视角。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国际法的基本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思考国际法在现实世界中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教材在介绍国际法基本原则时,例如关于国家主权与国际合作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通过国际法来平衡这些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特别对其中关于国际法解释与适用部分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示了国际法条文是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被解释和应用的,以及在解释和适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这让我意识到,国际法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规则,而是充满了灵活性和解释空间的动态体系。教材在谈到国家责任时,也不仅仅是罗列责任的形式,更是深入探讨了国家责任背后的法理基础和政治考量。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国际法在维护国际秩序、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
评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在21世纪背景下理解国际法的全新视角。教材在系统阐述国际法基本框架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诸多新挑战。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国际法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如恐怖主义、网络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相关内容的论述。作者不仅分析了现有国际法在应对这些威胁时的局限性,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发展新的国际规则和机制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例如,在讨论国际反恐法时,教材深入分析了国际合作在情报共享、证据交换、引渡与遣送等方面的复杂性,并引用了大量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决议。此外,教材对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环境法的论述,也紧密结合了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探讨了国际贸易规则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国际法来促进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对时代议题的关注,让我认识到国际法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知识,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活的体系。
评分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详实的案例分析,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国际法的宝贵资源。教材在论述国际法基本原则时,例如关于国家管辖权范围的界定,以及在主权平等原则下,各国之间如何划定行为边界,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论述。我特别对其中关于“国家责任”这一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国家承担责任的构成要件,而是深入分析了国家责任的产生原因、形式以及免责事由,并且结合了许多国际法院的判决和国际法学者的观点,使得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教材对于国际法的发展动态有着敏锐的捕捉能力。例如,在讨论国际条约法的部分,作者不仅介绍了传统的主题,还特别关注了近几十年来国际条约在数量和影响力上的巨大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条约解释和适用中的新挑战。书中对于一些新兴国际法领域,如网络空间国际法、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等,虽然篇幅可能不及传统领域,但其切入点非常准确,点出了这些新兴领域在国际法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这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踏入国际法领域的学生来说,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指引,让我们能够提前关注和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被其广阔的视野和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力深深吸引。教材在系统介绍国际法核心内容的同时,并没有止步于现有的知识,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国际法在21世纪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国际法与科技发展、环境问题、全球治理等新兴议题的论述。例如,在谈到国际环境法时,教材不仅梳理了臭氧层保护、气候变化等传统议题,还触及了生物多样性、跨界污染等更广泛的议题,并引用了最新的国际条约和公约。这种对前沿问题的关注,让我认识到国际法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老学科,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活的体系。教材在阐述国际组织法时,也展现了其对全球治理改革的深刻思考,分析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作用和局限性,并对未来改革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外,书中对国际人权法的论述,也紧密结合了当前国际社会对人权保护日益增长的关注,并对人权保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种前瞻性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国际法的未来走向,以及在未来工作中发挥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国际法(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就被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瞻性的视角所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部引领我们穿越国际法演变历史,并展望其未来的宏伟画卷。书中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探讨,例如关于国家管辖权范围的界定,以及在主权平等原则下,各国之间如何划定行为边界,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论述。我特别对其中关于“国家责任”这一章节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国家承担责任的构成要件,而是深入分析了国家责任的产生原因、形式以及免责事由,并且结合了许多国际法院的判决和国际法学者的观点,使得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教材对于国际法的发展动态有着敏锐的捕捉能力。例如,在讨论国际条约法的部分,作者不仅介绍了传统的主题,还特别关注了近几十年来国际条约在数量和影响力上的巨大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条约解释和适用中的新挑战。书中对于一些新兴国际法领域,如网络空间国际法、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等,虽然篇幅可能不及传统领域,但其切入点非常准确,点出了这些新兴领域在国际法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这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踏入国际法领域的学生来说,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指引,让我们能够提前关注和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国际法学习和研究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作为一名对国际法抱有极大热情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系统梳理国际法基本概念,又能紧密联系时代发展脉搏的教材。这本《国际法(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以其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编排,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从书名便可窥见其宏大的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未来国际法发展趋势的洞察与引导。书中对那些经典国际法原则的阐释,如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条约解释的原则等等,都做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理论的枯燥罗列,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国际法条文与现实国际社会的复杂互动联系起来。这些案例的选择,既涵盖了历史上的经典判例,也包含了近年来的重要国际事件,使得理论的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了生动的实践基础。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国际法是如何在实际的国际关系中发挥作用,以及如何被解释和应用的。此外,教材的逻辑结构也十分清晰,从国际法的渊源、主体,到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家责任、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再到国际公法的各个分支,如国际人权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国际刑法等,都做了循序渐进的介绍。这种体系化的构建,极大地帮助我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国际法知识框架,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各个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国际法全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复杂而迷人的学科充满了探索的动力。
评分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我一直认为理解学科的“前世今生”对于掌握其“当下”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当前国际法的规定,更是试图将国际法的历史演进过程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这些原则和规则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尤其是在涉及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概念的解释,而是追溯了这些原则的起源,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例如,在探讨国家主权原则时,教材深入分析了其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确立,以及在后殖民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调整。这种历史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国际法的理解,让我能够看到学科发展的连续性和深刻性。同时,教材也非常注重国际法与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其他领域的交叉和互动。在讨论国际法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时,教材不仅介绍了国际法院、国际仲裁等解决机制,还深入分析了政治因素在国际法适用和执行中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认识到国际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紧密相连。
评分这本《国际法(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在内容的组织上,教材遵循了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原则。从国际法的基本概念、渊源、主体出发,逐步深入到国际法的各个分支和重要领域。在每一个章节的论述中,作者都力求做到概念清晰、界定准确、理论扎实,并且辅以丰富的案例和判例,使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具体。我尤其欣赏教材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论述。例如,关于“不干涉内政”原则的讨论,教材不仅阐述了其核心要义,还深入分析了该原则在现实中的各种例外和挑战,如人道主义干预、保护责任等,并引用了大量相关的国际文件和学者的观点。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一些看似清晰的原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教材对于国际法的适用范围和效力也做了详细的阐释,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法在国家内部和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教材的语言也十分精炼准确,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表达的流畅,非常适合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评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深入且富有启发的国际法学习体验。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于国际法理论的精通,以及其将复杂理论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的能力。教材在对国际法基本概念的阐释上,力求做到精确和全面。例如,在讨论国际法的渊源时,作者不仅列举了主要的渊源,还对不同渊源之间的效力位阶和适用冲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尤其欣赏教材在讲解国际法主体时,对国家以外的其他国际法主体,如国际组织、个人等,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分析。这让我意识到,国际法并非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游戏,而是一个更加多元和动态的参与者构成的体系。书中关于联合国法律地位的论述,以及其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都让我对国际法在现实世界中的能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教材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梳理,也帮助我理解了各个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