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电子装联环境及物料管理
定价:39.00元
作者:邱华盛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212770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现代电子制造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电子装联环境和物料管理规范两大内容。环境管理部分介绍了现代电子装联物理环境、静电防护、7S、绿色环保法规的相关要求,并通过案例说明了环境管理失控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缺陷及其影响;物料管理部分介绍了整个电子装联所涵盖的元器件、印制板及相关辅料在入库、储存、配送、应用等环节的操作技术管理要求。
目录
作者介绍
邱华盛: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高级工程师,IPC中国工作组会员,广东电子学会SMT专委会委员,中国制造技能大赛评委主席。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哑光的质感搭配烫金的字体,显得特别有档次。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这绝对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出的技术手册。内页的纸张也选得不错,厚实,不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不过,说实话,我主要关注的是内容本身。我本来以为里面会涉及一些比较前沿的SMT贴片技术或者更深入的PCB设计规范,毕竟书名听起来挺“现代”的。结果呢,翻开第一章,引入的却是关于仓库布局优化的经典理论,虽然讲得细致,但感觉和当下快速迭代的电子制造流程有点脱节。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些关于物联网在物料追踪上的应用案例,或者至少是关于无尘车间环境控制的最新标准,比如温湿度动态调节的算法探讨。遗憾的是,这些更具“未来感”的部分几乎没有提及。整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扎实的、偏向传统电子工厂管理的教材,对于追求高效率、数字化转型的工程师来说,可能缺乏足够的“干货”支撑。也许更适合刚入门的管理人员作为基础参考,但对于资深人士而言,新鲜感可能不足。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了解当前国际上对于电子产品装联过程中的“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最新要求。我关注的焦点是RoHS指令更新后的具体实施细则,特别是对无铅焊料在不同环境压力下长期可靠性的数据分析。我期望书中能详细剖析一下,在当前快速原型制造(Rapid Prototyping)的背景下,如何快速建立一套适应小批量、多批次生产模式的物料快速放行(Fast Release)流程,同时确保质量可追溯性。然而,这本书对这些新兴的环保和敏捷制造趋势的讨论非常保守和概括。它更多地停留在了传统ISO9000体系下的基础物料控制范畴,比如收货、入库、领料的纸质流转记录的规范,这对于习惯了MES系统集成管理的现代企业而言,显得有些“过时”了。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供应链透明化和区块链技术在物料溯源中的应用展望,这本书的价值会大大提升。
评分从排版和图表的清晰度来看,编辑团队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很多流程图和结构示意图绘制得非常清晰,箭头和标识都用了对比度高的颜色,这一点在查阅特定流程时非常方便。不过,在涉及空间布局和物流动线的示意图上,个人感觉略显单薄。例如,在讨论如何优化物料“先进先出”(FIFO)的存储布局时,书中给出的平面图非常简化,缺乏三维的透视效果或动态模拟的描述。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结合AGV(自动导引车)的运行轨迹,来设计最佳的货架高度和通道宽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二维的方块划分上。这类涉及空间优化和效率提升的章节,如果能配上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数据支持的仿真图或实景照片,哪怕只是几张,相信也能极大地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理解深度,让“环境管理”这一概念不再停留在抽象的文字描述层面。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最大的感受是结构略显松散,章节间的逻辑跳转有时候让人感觉有点突兀。比如,第三章还在详细讲解如何进行来料检验(IQC)的流程卡设计,写得非常详尽,甚至连表格的填写规范都一一列举了,这部分内容无疑是详实的。但是紧接着的第四章,画风一转,开始讨论人力资源在装配线上的排班问题,虽然也是管理范畴,但突然从物料的物理检验跳跃到人员调度,中间缺乏一个过渡性的理论桥梁,让读者的大脑需要花费额外精力去重新定位焦点。我本以为书会围绕“环境”和“物料”两条主线进行深度交叉分析,比如分析特定的洁净度等级对特定类型物料(如胶粘剂、敏感元件)存储要求的具体影响,并给出量化的环境参数阈值。很遗憾,这种深度的耦合分析在书中几乎找不到,大多是并列介绍,知识点堆砌感较强,缺少一种贯穿始终的、高屋建瓴的理论框架来统领这些实践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非常严谨、偏向教科书式的描述,每个定义都力求准确无误,这一点值得肯定。但坦白讲,这种过于学术化的表达,在实际操作层面带来了阅读障碍。举个例子,在描述ESD防护措施时,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国家标准编号和专业术语的缩写,如果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初次接触的读者很容易被这些密集的专业符号淹没,导致阅读效率低下。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贴近一线实际操作的“黑话”或者“经验总结”,例如资深工程师们是如何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权衡ESD防护等级与实际生产需求的,或者不同批次的供应商提供的包装材料在静电衰减率上的实际差异对比。这本书提供的是“应该怎么做”的理论模型,却鲜有“大多数人都怎么做”的现实参考,缺乏那种能让人会心一笑的、源自车间一线的真实案例佐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