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于供应链成员的视角 张蓓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于供应链成员的视角 张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蓓 著
图书标签:
  • 农产品质量安全
  • 供应链管理
  • 食品安全
  • 农业经济
  • 风险管理
  • 质量控制
  • 农产品
  • 食品供应链
  • 消费者权益
  • 张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36264
商品编码:295735593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于供应链成员的视角

定价:38.00元

售价:28.9元,便宜9.1元,折扣76

作者:张蓓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109236264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于供应链成员的视角》基于系统理论,以农产品伤害危机为研究背景,立足农业企业、消费者和等供应链成员的复合视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系统机理、农业企业质量安全控制意愿、安全农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农产品伤害危机情景下消费者逆向行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系统机理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系统的可靠性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系统的复杂适应性
2.3 本章小结

3 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控制意愿
3.1 研究模型及假说
3.2 样本说明与量表设计
3.3 实证分析结果
3.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4.1 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目标
4.2 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模式比较
4.3 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实现路径
4.4 本章小结

5 无公害农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
5.1 无公害农产品概述
5.2 研究背景
5.3 文献综述
5.4 理论模型构建
5.5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5.6 消费者对无公害猪肉购买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5.7 消费者对无公害猪肉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8 结论与政策建议
5.9 本章小结

6 有机农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
6.1 有机农产品概述
6.2 研究背景
6.3 文献回顾与模型构建
6.4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6.5 有机蔬菜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行为的实证分析
6.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7 本章小结

7 可追溯农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
7.1 可追溯农产品概述
7.2 研究背景
7.3 文献综述
7.4 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说
7.5 研究设计
7.6 实证分析结果
7.7 讨论
7.8 研究结论、启示与局限
7.9 本章小结

8 冰鲜农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
8.1 冰鲜农产品概述:以冰鲜鸡为例
8.2 研究背景
8.3 文献综述
8.4 研究模型及研究假说
8.5 研究设计
8.6 实证分析结果
8.7 讨论
8.8 理论启示、管理启示与研究展望
8.9 本章小结

9 农产品伤害危机对消费者信任与购买意愿的影响
9.1 研究背景
9.2 相关研究述评
9.3 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说
9.4 研究方法
9.5 实证分析结果
9.6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9.7 本章小结

10 农产品伤害危机对消费者逆向选择的影响
10.1 研究背景
10.2 文献述评
10.3 研究假说与研究模型
10.4 量表设计与样本采集
10.5 实证分析结果
10.6 研究启示与展望
10.7 本章小结

11 农产品伤害危机的管理范式及其应用
11.1 农产品伤害危机管理的复杂性
11.2 农产品伤害危机管理的三维结构
11.3 农产品伤害危机管理三维结构的应用
11.4 本章小结

12 农产品伤害危机管理的国际经验:美国食品召回
12.1 案例背景
12.2 数据来源
12.3 美国食品召回的发展现状
12.4 美国食品召回的本质特征
12.5 美国食品召回的运作机制
12.6 本章小结

13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及其治理
13.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要素与功能
13.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复杂性
13.3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现路径
1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2 广州居民对“壹号土猪肉”购买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3 广州居民对有机蔬菜购买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4 可追溯带水果消费者购买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5 禽流感背景下冰鲜鸡消费者购买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6 农产品伤害危机后消费者信任和购买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7 农产品伤害危机对消费者逆向选择的影响调查问卷
后记

作者介绍


张蓓,女,1978年4月出生,广东罗定人,博士,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留学基金公派访问学者,广东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华南农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华南农业大学“十健教师”。2000年7月毕业于暨南大学商学系,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暨南大学市场营销系,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1月毕业于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至今,在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在美国堪萨斯大学访问研究。

文摘


序言



供应链视域下的现代农业质量安全管控:策略与实践 导言: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战略定位 当前,全球食品安全形势日益复杂,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在以快速物流和精细化分工为特征的现代供应链体系下,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点。本书旨在跳出传统单一环节的监管模式,聚焦于贯穿整个供应链条的协同管理机制。我们深度剖析了从初级生产、加工流通到终端消费的各个参与主体,如何通过信息共享、标准对接和风险共担,构建起一个全面、高效、可追溯的质量安全控制网络。本书的视角是系统性的、互联的,强调任何一个环节的失守都将影响全局,从而驱动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升级。 第一部分: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结构解析与质量风险识别 第一章:农产品供应链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农产品供应链区别于一般工业品供应链的显著特征在于其“生物性”和“易变质性”。本章首先梳理了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基本结构模型,包括农业生产端(合作社、家庭农场)、初级加工与仓储物流、批发与零售终端,以及新兴的电子商务平台。重点分析了供应链层级越多、链条越长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信任成本增加问题。 1.1 供应链的层级划分与核心参与者:详细界定种植者、收购商、加工企业、物流服务商(冷链/常温)和零售商(传统/现代商超/电商)的职能边界。 1.2 质量安全风险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分析:探讨残留物超标、微生物污染、掺假造假等内生风险,以及物流中断、储存条件不当等外生风险如何相互作用,加剧质量波动性。 第二章:供应链成员的视角差异与利益冲突 质量安全管理的效果往往受制于各参与方的目标差异。种植者关注产量和初期收益,加工商注重原料稳定性与成本控制,零售商则更看重货架期和品牌形象。本章通过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不同成员在质量投入、责任承担和信息披露上的动机冲突。 2.1 生产环节的激励机制研究:探讨如何设计激励措施,促使一级生产者(农民)从单纯追求产量向追求标准化投入转变。 2.2 流通环节的“搭便车”现象:分析在缺乏有效监管时,中间环节如何利用信息优势逃避质量责任,影响最终产品的安全。 第二部分:基于协同的质量安全控制机制构建 第三章:上游控制:源头可追溯体系的构建与信息技术赋能 源头管理是质量安全的基石。本章聚焦于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进入供应链的第一站的全面数字化监控。 3.1 农事操作的数字化记录与标准化:探讨物联网(IoT)、传感器技术在监测水肥、农药施用、生长环境中的应用,建立“电子农事档案”。 3.2 区块链技术在追溯中的潜力与挑战:分析区块链如何通过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性,提高追溯数据的公信力,并讨论其在我国特定农业结构下的落地障碍。 第四章:中游协同:加工、仓储与物流的风险联动控制 中游环节是农产品价值增值和风险扩散的关键枢纽。本章强调企业间建立基于信任的协同管理体系,特别关注冷链物流的“断链”风险。 4.1 加工环节的HACCP体系与供应链整合:研究如何将供应商的质量数据嵌入到加工企业的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中,实现前向和后向追溯的无缝对接。 4.2 冷链物流的温湿度实时监控与应急响应机制:阐述如何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物联网技术,确保冷链运输过程中温度曲线的合规性,并建立一旦超标即时通知上下游的联动预警系统。 第五章:下游反馈:消费者参与和市场快速响应机制 下游环节(零售商和消费者)是检验质量安全管理的“晴雨表”。本章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市场反馈回路,将消费者投诉和市场检测结果迅速传递回供应链上游,实现快速召回和纠偏。 5.1 零售端的质量信息展示与透明度:研究二维码、溯源码等终端技术如何直观地向消费者展示产品关键质量信息,建立消费者信任溢价。 5.2 快速召回(Recall)系统的跨企业协调:设计一套高效的、跨越多个独立企业的快速信息共享与产品召回SOP(标准作业程序),将召回成本和对品牌声誉的损害降至最低。 第三部分:保障体系与制度创新 第六章:标准体系的统一与契约化管理 统一的标准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的“通用语言”。本章分析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企业内部标准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法律和商业契约固化各方的质量安全责任。 6.1 质量标准的链式传递与适配性:探讨国家标准如何层层细化并最终转化为一线操作人员的具体行为指南,以及不同规模企业对标准的接受能力差异。 6.2 基于质量指标的供应链合同设计:研究如何将质量安全指标(如农残残留阈值、微生物计数)量化并纳入采购合同,实现“按质论价”,以经济杠杆驱动质量提升。 第七章:跨组织风险共担与合作治理 质量安全不再是单个企业的内部事务,而是整个供应链的共同责任。本章侧重于制度创新和治理模式的探讨。 7.1 供应链保险与风险分散机制:研究引入第三方质量保险机制,如何激励所有参与者共同投资于预防措施,分散因不可抗力或人为失误导致的质量损失。 7.2 供应链联盟与共同治理模式:通过分析成功的产业联盟案例,探讨如何建立起一套透明、公平的问责和激励机制,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形成命运共同体。 结论:面向未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系统 总结本书的核心观点:现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范式必须从“点状控制”转向“链式协同”。未来的成功将依赖于技术集成、标准统一和伙伴关系的深度重塑。本书为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和行业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以应对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挑战,最终实现供应链的高效、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寻根之旅”。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常常会想象,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位农民正在辛勤地采摘着饱满的果实,他的每一个动作,是否都遵循着既定的质量标准?他又如何看待自己手中的农产品,除了经济价值,是否还承载着对消费者健康的承诺?这种代入感,让我深刻体会到,质量安全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责任,一种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而当视角转向物流环节,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辆辆满载新鲜蔬果的冷藏车,它们在复杂的交通网络中穿梭,每一个环节的温度、湿度、保鲜措施,都关系到最终产品的品质。作者对这些细节的关注,让我惊叹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精细化运作,也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层层递进,让我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和认知,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阅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关于“责任链条”的探索。我一直认为,质量安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任何一个薄弱点都可能导致整个链条的断裂。而这本书,正是从供应链成员的视角,将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我期待着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在不同类型的供应链中,各个成员所承担的具体责任,以及他们之间是如何形成一种互为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例如,对于高风险的农产品,它的质量安全管理流程是否会有所不同?对于不同规模的农产品企业,它们在质量安全管理上面临的挑战是否会有差异?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每一个供应链成员都能够主动地、积极地承担起自己的质量安全责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规定。这种对责任落实和机制设计的深入探讨,将是我阅读的重点。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呈现出的那种“协同共赢”的理念。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将责任归咎于某个单一环节,或者简单地制定一些强制性的规定。但作者却巧妙地将供应链的各个成员纳入到一个动态的互动体系中,强调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希望通过本书,打破信息壁垒,促使不同环节的参与者之间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比如,我猜想书中会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追溯体系,让消费者能够了解农产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从而建立信任;又比如,如何通过市场反馈机制,让生产端及时获得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并据此改进。这种以人为本、以信任为基石的管理思路,让我看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更广阔的前景。它不仅仅是关于“不合格”产品的“禁止”,更是关于“优质”产品的“促进”,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面向未来的管理模式,充满了智慧和人文关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印象深刻,那种朴实而充满生命力的色调,让人立刻联想到丰饶的土地和辛勤的耕耘。当我翻开第一页,便被一种沉静而专业的氛围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严谨的学术殿堂,但又不失对农产品最本真的敬意。作者的文字,如同潺潺流水,润物无声地渗透进读者的认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这个听起来可能有些枯燥的课题,描绘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开篇就强调的“供应链成员的视角”,这立刻打破了我对传统质量管理书籍的刻板印象。通常,我们更倾向于从单一环节或宏观政策层面去理解,但这本书却将目光聚焦在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参与者——从田间地头的农民,到冷链物流的运输者,再到终端销售商,甚至是消费者。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看到了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责任,也让我对“质量安全”有了更立体、更具象化的理解。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分散的视角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又是如何通过对这些成员行为的分析,来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信任构建”的实践指南。在当下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作者能够将视角聚焦在供应链的每一个成员,这本身就传递出一种“透明化”和“责任化”的信号。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如何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来重塑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区块链、大数据等,来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让消费者能够轻松地获取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信息?又或者,作者会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说明如何通过标准化、认证体系等方式,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并以此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种从“个体责任”到“集体信任”的升华,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盼,也相信它能为行业带来深刻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