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陪伴是更好的教養
定價:39.90元
作者:羅靜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2225796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可信度高――羅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創立三維平衡早教理論,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並在多年的早教工作中積纍瞭豐富的實踐經驗。其在愛奇藝網站上創辦的首檔科學育兒網絡脫口秀《靜觀育兒》點擊量過百萬。★實用性強――《陪伴是更好的教養》是作者與韆萬父母的互動中,答疑解惑思考而産生的育兒心經。書中以實際情景為切入點,通過科學的心理分析,以通俗易懂、聊天談心的態度和語氣,解決年輕父母們的睏惑。★內容豐富――《陪伴是更好的教養》抓住中國父母們在育兒問題過程中正麵臨的主要睏惑,分彆從夫妻關係、育兒原則、育兒誤區、育兒技巧、親子陪伴、孩子習慣養成、孩子入園、親子遊戲、三維平衡測試等角度入手,破解育兒過程中麵臨的各種難題。
內容提要
工具書>百科全書
目錄
**章
夫妻溝通是育兒的必修課
01 育兒理念不一緻,根源多半在夫妻關係上2
02 用育兒方法改善夫妻關係6
03 夫妻溝通中的四大雷區10
04 婚姻是我們自己的事兒,彆拿孩子做擋箭牌15
05 很容易毀掉婚姻的三個陷阱20
第二章
說一韆遍不如做一遍
01 真的是“窮養男孩、富養女孩”嗎25
02 若想孩子成功,父母必先做到這些28
03 父母管住自己的嘴,真的很重要33
04 彆讓小寶“催熟”大寶38
05 彆給孩子的某些行為貼道德標簽43
第三章
幾個常見的育兒誤區
01 孩子不離身,是你需要還是孩子需要48
02 父母谘詢的問題,有的本身就是一個問題52
03 如何麵對孩子性教育上的尷尬問題56
04 如果孩子有傷害自己的行為,父母該怎麼辦59
05 遇到這些情況,你會不會乾涉孩子63
第四章
親子間秘密,父母知道多少
01 愛,不是教,是影響68
02 今天我們這樣做母親72
03 孩子爸,你很重要75
04 破壞孩子安全感的話韆萬彆說81
05 親子間的秘密,父母不應一知半解85
第五章
陪伴是更好的教養
01 孩子打人問題的全齡解決方案91
02 不慌不忙,這樣給孩子做死亡教育97
03 低聲教育,你能做到的101
04 孩子情緒爆發前,試試這招104
05 奬罰孩子,請父母謹記四點108
第六章
好習慣早養成
01 做好四件事,養成孩子好習慣114
02 0~6歲孩子規則建立完全指南118
03 自控力好,更易成功123
04 孩子亂發脾氣的父母須知127
05 不慌不忙,這樣管理“磨蹭”小孩132
第七章
讓孩子在分離中學會獨立
01 孩子入園準備,你真的做好瞭嗎138
02 寶寶入園,*讓媽媽焦慮的五個問題142
03 孩子入園,父母需做好七大心理準備147
04 接送孩子上幼兒園,該聊的和不該聊的154
05 與入園孩子必談的四個安全問題158
第八章
讀懂小小孩兒
01 母乳喂養容易被忽視的心理意義162
02 解讀孩子哭聲背後的五種心理錶情169
03 走齣六大睡眠誤區,讓寶寶睡個安穩覺174
04 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無小事179
05 這些危險品影響孩子身心發育185
第九章
在傢也能做的三維平衡測試
01 0~1歲寶寶生長發育居傢自助小測試192
02 1~2歲寶寶生長發育居傢自助小測試196
03 2~3歲寶寶生長發育居傢自助小測試200
04 3~4歲寶寶生長發育居傢自助小測試204
第十章
親子遊戲,共度美好時光
01 0~3個月小寶寶的十個室內遊戲209
02 3~18個月寶寶遊戲推薦214
03 通過孩子看親子遊戲怎麼做220
04 五個遊戲,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225
05 父母必須知道的想象力培養親子遊戲229
作者介紹
羅靜,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博士後,中國心理學會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優生優育協會理事。積木寶貝國際早教副總裁兼首席教育官,《積木寶貝闖世界》特邀專傢,首檔科學育兒脫口秀《靜觀育兒》主講人,天津衛視、山西電視颱少兒頻道特邀嘉賓,《北京晨報》、《我和寶貝》雜誌、《營養與優生》雜誌專欄作者。
文摘
工具書>百科全書
序言
工具書>百科全書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個人覺得非常獨特,它有一種老派的、充滿人文關懷的溫暖感,讀起來完全沒有當代育兒書中那種過度強調效率和“科學化管理”的冷硬感。它更像是娓娓道來一個傢庭的故事,裏麵充滿瞭對人性,特彆是對“童年”本身的尊重。我特彆喜歡作者對“邊界感”的闡述,這部分內容對我影響至深。過去我總以為愛就是無條件的滿足,結果發現孩子反而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從哪裏可以停下來。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說明,溫柔而堅定地設立邊界,其實是給孩子最好的保護。那些關於“獨立與依賴”的辯證關係討論,簡直是哲學層麵的探討。作者沒有把孩子塑造成一個等待被“塑造”的工具人,而是將他視為一個正在完成自我發現的獨立個體。閱讀時,我常常停下來,思考自己童年時被對待的方式,這促使我反思,我的“自然反應”到底有多少是源於自己的未療愈的創傷,多少是真正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這種內省的邀請,是這本書最寶貴的部分。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簡直像是一張精心編織的地圖,帶領你穿越為人父母的迷宮。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衝突解決”這一章時的細膩入微。它沒有提供那些空洞的、一蹴而就的魔法口訣,而是深入剖析瞭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根源。比如,當孩子因為玩具被搶而大發雷霆時,書中引導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情緒的容器”,先接住那股洶湧的怒火,而不是急著去講道理。這一點非常治愈,因為它承認瞭孩子情緒的真實性和復雜性,同時也為傢長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步驟:先共情,再引導。我記得書中提到一個觀點,說“懲罰是教導孩子不要被抓到,而後果是教導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個區分讓我茅塞頓開。我過去常常陷入“如何讓他聽話”的怪圈,現在更關注如何培養他的內在驅動力和責任感。而且,作者在引用心理學研究成果時,總能用極其生活化的語言去解釋,避免瞭晦澀難懂的術語,讀起來非常流暢,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耳邊輕聲點撥。這種實操性與理論深度的完美結閤,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手冊,更像是育兒過程中的一個可靠的指南針。
評分從排版和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做到瞭極簡而優雅。它沒有花哨的插圖和五顔六色的引導框,而是將重點完全放在瞭文字的密度和邏輯的嚴謹性上。我留意到,書中在討論“閱讀習慣培養”的那一章,推薦的閱讀材料非常多元化,跨越瞭經典童話和當代非虛構作品,這打破瞭我以往隻關注“教育類書籍”的狹隘視角。作者巧妙地將“陪伴”的概念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延伸到瞭精神世界的共同探索。比如,書中詳細描述瞭如何與孩子一起閱讀一本略顯晦澀的詩集,重點不在於“解釋詩歌的含義”,而在於“一起感受文字帶來的陌生感和美感”。這種“共同學習”的模式,極大地提升瞭親子關係中的互動質量。它教會我,最好的教育不是“填鴨式灌輸”,而是“一起在場”,在共同探索中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聯結。讀完這一章後,我立刻著手整理傢裏的書架,不再按照難度排序,而是按照“我們一起發現的樂趣”來重新組織它們。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那會是“還原”。它把我從過去幾年裏被各種育兒“成功學”裹挾的焦慮中拉瞭齣來,還原瞭育兒的本質——那是一種基於愛、尊重和不完美共存的日常實踐。書中探討“父母的自我關懷”的部分,在我看來,甚至比育兒技巧本身更重要。作者坦誠地指齣,一個被掏空的父母,無法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我被書中關於“高質量休息”的定義所觸動,它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放鬆,更是精神上允許自己“不完美”的權利。這本書記載的,與其說是教育方法,不如說是一種生活的哲學:允許孩子犯錯,更要允許自己偶爾失手。這種坦誠,極大地減輕瞭我作為母親的心理負擔。它沒有許諾一個“完美小孩”的未來,而是陪伴著我們,去擁抱一個充滿變數、充滿生命力的傢庭日常。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是被教育瞭,而是被“釋放”瞭,可以更真實、更放鬆地去扮演父母這個角色。
評分這本書的後半部分,尤其是在處理“青春期前的焦慮與期待”時,展現齣瞭一種前瞻性的智慧。作者並沒有用恐嚇的語氣去描繪叛逆的洪水猛獸,而是將青春期視為孩子“自我身份構建”的必然階段。書中提供瞭一係列“非評判性傾聽”的技巧,這些技巧的精髓在於,如何在一個孩子逐漸拉遠與父母的物理距離時,仍然能保持情感上的“連接通道”。我記得一個關於“如何處理孩子社交媒體上的內容”的討論,作者建議父母將自己定位為“信息檔案員”而非“內容警察”。這個比喻非常形象:我們的任務是瞭解他在看什麼,而不是一味地禁止和審查,因為禁止隻會激化對立。這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對時代變遷的接納度。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教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父母不斷地學習和調整自己的“劇本”。它不像很多書那樣提供一個固定的模闆,而是提供瞭一套強大的“應變工具箱”,確保你在麵對每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時,都能找到一個立足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