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秒懂力|8014308 |
| 图书定价: | 55元 |
| 图书作者: | 唐文;邓斌;叶壮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6/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1596684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0 |
| 版次: | 1-1 |
| 作者简介 |
| 唐文 氢原子CEO, 前易宝支付CEO助理,北大哲学硕士,跨界人脉枢纽,“北策南企50人论坛”联合发起人。喜欢用哲学洞见连接不同领域的智慧和人脉。他的处女作《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2004年在台湾与鲁迅、老舍、朱自清、茅盾等大家的著作成“人文映象”(共8本)出版,2005年简体本就跻身各大图书畅销榜首,获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磅媒体推荐。唐文还出版过畅销书《轻营销》,《重返古希腊》(2005年台湾),《激情简史》(即出)。执笔互联网通史《看见未来:改变互联网世界的人们》,荣获过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fficial LinkedIn group Top Contributor。营销过《像扎克伯格一样思考》《大数据银行》《从0到1》《硅谷钢铁侠》《上瘾》《原则》等畅销书。 邓斌 邓斌,九三学社社员,商学知识产品设计达人,商享学堂首席架构师,”北策南企50人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广州书享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曾任职华为公司11年,华为高级管理顾问,对华为等标杆企业长期深入跟踪研究,讲授《华为管理之路》200余场。被多个享有广泛业界知名度的管理/财经类公众平台聘为高参。 叶壮 心理学者,中国心理学会成员,美国心理科学协会成员,著有《心理学,必须的》及《我们:亲密关系的心理必修课》。 |
| 内容简介 |
|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的爆炸与文字内容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如何在众多繁杂的文件中去伪存精,快速获取高效信息成为各种互联网用户、传统纸质出版物读者,以及商务人士都关心的话题。 因此,降低理解成本在近几年备受关注,近几年热门的知识付费,如炙手可热的“得到”“有书”“十点读书”“樊登读书会”等,不就是因致力于降低高价值内容的理解成本而获得成功的吗?而降低理解成本这个概念用精辟的方法提炼出来,就是秒懂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全新的内容呈现方案,让内容产业更有趣、更迅捷,让用户、读者、沟通对象能在一瞬间获得全面的知识体验 |
| 目录 |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开篇 1.1 唐僧理解诅咒 / 2 1.2 《围城》理解效应 / 5 1.3 iPhone、iPad就是乔布斯的“理解跳板” / 7 1.4 打交道不能靠等着对方“悟” / 8 1.5 可选择性太多的负面影响 / 9 1.6 降低理解成本的重要性 / 11 第2章 降低理解成本的4G模型 2.1 降低理解成本的定义 / 15 2.2 4G模型 / 16 第3章 Gap:鸿沟 3.1 消除鸿沟 / 29 3.2 受众接受习惯至上,自我改变拥抱受众 / 32 3.3 理解鸿沟从哪儿来的?进化 / 33 3.4 知识的诅咒 / 37 第4章 Go:行动 4.1 相似性 / 42 4.2 情感 / 78 4.3 场景 / 96 4.4 人 / 132 4.5 势能 / 154 第5章 Get:收获 第6章 Global:全球 第7章 结尾:致敬乔布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究竟说的是什么 附 录 |
| 编辑推荐 |
|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开会是件很头疼的事,公式化的平铺直叙让人昏昏欲睡,抓不住重点,浪费了大家时间,也解决不了问题。 对于网络观众来说,广告是个讨厌的事情,因为占用了自己的观影时间,往往就是夸夸其谈,既无内容,也无美感。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教材是个痛苦的事情,专业术语、知识点、公式罗列,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让人敬而远之。 对于漂亮女生,讨厌的就是那些尬聊的追求者,像查户口一样不厌其烦,言谈举止除了没话找话外,毫无新意,完全看不到一个有趣的灵魂。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讲述着缺乏跨越理解鸿沟的能力,无法实现让对方秒懂。 而秒懂,这是一个包含心理学、可视化、沟通技能、管理学的复杂工程。 别急,这本书,能让你对这些复杂知识秒懂。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吸引人的,封面色彩搭配得很亮眼,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应该很扎实。我本来是冲着那个据说能迅速提升理解力的宣传语去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快速掌握复杂概念的方法。翻开内页,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感觉很舒服,不像有些书那样密密麻麻让人望而生畏。书中对一些基础理论的梳理,我个人觉得是比较到位的,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比较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像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努力用更贴近生活的例子去阐释抽象的原理,这一点在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不过,我感觉在某些深入的探讨上,似乎还留有余地,也许是篇幅的限制,有些我想深入挖掘的地方,作者只是轻轻带过,留给我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既是优点也是小小的遗憾吧。总体而言,对于想要入门或者巩固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就像一位耐心且知识渊博的向导,为你指明了方向,让你不至于在信息海洋中迷失。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对这种主打“秒懂”概念的书是抱持着十二分的怀疑态度的,毕竟知识的积累哪有那么容易一蹴而就?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逻辑构建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框架,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特别是书中对于思维模型的介绍部分,简直像一把瑞士军刀,能灵活应对不同场景下的问题。我尝试着用书里提到的某个框架去分析了我手头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发现原本纠结不清的几个关键点,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这种“啊哈!”的瞬间体验,才是真正让我觉得物超所值的地方。当然,我得承认,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你立刻成为专家的“速成秘籍”,那这本书可能要让你失望了。它更多的是帮你打通任督二脉,让你知道该如何更高效地去学习和思考,而不是直接把结果塞给你。阅读体验上,作者的叙事风格很幽默风趣,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经常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这在严肃主题的书籍中是很难得的品质。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它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思维框架”而不是具体的“答案集”。阅读体验上,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老练,句式结构变化丰富,读起来节奏感很强,从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这一点尤其值得称赞。我个人对那种过于口语化或者过于学术化的表达都不太感冒,而这本书恰好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持了专业性,又兼顾了大众的可读性。书中穿插的图表和流程图,是整个阅读体验中的亮点,它们用最直观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可视化了,省去了我很多自己动手画图理解的时间。我甚至带着这本书去参加了一个相关的行业研讨会,发现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竟然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这说明作者的洞察力是非常敏锐的,把握住了当前知识迭代的核心脉络。如果一定要说缺点,那就是全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我发现自己读一章需要停下来思考很久,做笔记的篇幅甚至比正文还多,这说明它需要你全神贯注地投入,不适合在碎片时间里浅尝辄止地阅读。
评分从一个资深阅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而非仅仅是知识的集合。它更像是一种方法论的教学,教你如何去建立自己的认知系统。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贴近当代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和讨论欲。我发现,很多我过去凭直觉做出的判断,通过书中的分析模型来看,都有了更严谨的理论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自己判断的信心。不过,我也注意到,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可能更偏向于某个特定的领域,在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方面,偶尔会显得略微单薄,这或许是任何一本聚焦于某一主题的深度书籍都难以避免的局限。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将高深的理论包装成易于理解的语言,实现了知识的“平民化”,让那些原本觉得某些领域遥不可及的读者,能够鼓起勇气踏入其中。它不是一本让你成为天才的书,但绝对是一本让你变得更聪明、更有效率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它对于“如何应用”的强调上。很多理论书籍,读完后合上书本,脑子里还是一片浆糊,不知道如何将书中的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去。但这本不同,它似乎一直在提醒你,学了就要用,用了才能真懂。书中设置的一些小练习和反思环节,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不是那种机械的填空题,而是引导你去审视自己已有的经验和不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信息筛选与提炼”的那一章,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如何快速抓住重点至关重要。作者提出的几种方法,我都进行了小范围的测试,发现对于提高我日常处理邮件和报告的效率,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书的厚度摆在那里,内容自然不会是蜻蜓点水,有些章节需要反复阅读和咀嚼才能完全消化,这表明它并非是那种可以“一目十行”读完的书,而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本可以长期放在手边,随时翻阅和查阅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次性消费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