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山地典型森林降雨分配功能与林分结构耦合

冀北山地典型森林降雨分配功能与林分结构耦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臧荫桐 著
图书标签:
  • 森林降雨
  • 林分结构
  • 冀北山地
  • 水文功能
  • 生态水文
  • 森林生态系统
  • 降雨分配
  • 耦合机制
  • 森林水循环
  • 植被-水相互作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82012
商品编码:295644742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冀北山地典型森林降雨分配功能与林分结构耦合

定价:38.00元

作者:臧荫桐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038820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北京市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木兰围场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2014000020124C,074)、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华北土石山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维护机制研究”(20080422A)研究成果的总结。
  本书以冀北山地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冀北山地油松人工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结构、降雨分配和环境功能特征,并揭示了林分结构与功能特征的耦合关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冀北山地典型森林的降雨分配格局及其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本书深入探讨了冀北山地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中,降雨过程如何驱动和塑造林分的结构特征。不同于传统生态学研究侧重于生物量或物种多样性,本书的核心在于解析“降雨分配功能”这一关键过程——即到达地表的降雨如何被林冠截留、穿透,最终分配到林下和地表,以及这种分配模式如何反作用于林分的垂直结构、水平格局和物种组成。 第一部分:冀北山地森林的水文气候背景与研究基础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研究区域——冀北山地所处的特殊地理和气候背景。该地区地处半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带,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这对森林的生存构成了根本性挑战。 1.1 区域气候特征与水资源稀缺性 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年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日数以及季节分配的长期变化趋势。强调了夏季暴雨和冬季干旱的极端性特征,指出降雨的有效性是制约林木生长的首要因素。通过历史气象数据分析,建立了降雨总量与区域蒸散量之间的平衡关系,明确了水分亏缺是驱动生态系统演替的主要限制力。 1.2 典型森林类型划分与代表性选择 基于林木的优势种群、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将冀北山地的典型森林划分为暖温针叶林(如油松林)、落叶阔叶林(如次生栎林)和混交林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固定监测样地,确保了研究样本对区域森林多样性的覆盖度。对这些林型的物种组成、冠层密度和林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基线调查。 1.3 降雨分配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 阐述了研究采用的理论基础,主要基于冠层截留模型(Canopy Interception Model, CIM)和降雨穿透(Throughfall)测量技术。详细介绍了如何精确测量降雨的各个组成部分:截留损失(Interception Loss)、茎流(Stemflow)以及穿透雨量(Throughfall)。强调了高精度传感器、自动数据记录系统在获取高频降雨事件数据中的应用,为后续的耦合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第二部分:降雨分配格局的精细化解析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数据展示和机制分析部分,侧重于量化不同林型、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水分分配差异。 2.1 冠层截留的量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深入分析了不同优势树种(如油松、辽东栎)的叶面积指数(LAI)与冠层截留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针叶林的冠层结构导致其在小降雨事件中截留损失比例显著高于阔叶林。细致地探讨了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对冠层饱和度和截留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该地区的经验性截留模型,预测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冠层对有效降雨的“过滤”作用。 2.2 茎流的空间异质性与汇流效应 茎流作为降雨分配中常常被低估的部分,在本书中得到了重点关注。分析了树皮粗糙度、树冠形态对茎流路径和流量的影响。特别指出,高大的乔木能将更多的降雨引导至主干根系周围,形成局部的“水分热点”(Hydrological Hotspots),这对林下植被的生存至关重要。量化了不同林龄和不同密度林分中,茎流占总降雨量的百分比变化。 2.3 穿透雨量的时空变异性 穿透雨量是供给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研究发现,穿透雨量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显著受冠层缝隙(Gap)大小和林下灌木层密度影响。通过高密度采样网格的测量,揭示了在疏林地和密林地条件下,穿透雨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异系数。同时,分析了不同降雨事件类型(如持续性细雨与阵发性暴雨)对穿透雨量补给效率的差异。 第三部分:降雨分配功能对林分结构的耦合反馈机制 本部分将水文过程与生态结构联系起来,揭示了降雨分配作为生态滤波器如何塑造了林分的结构演化。 3.1 冠层结构对穿透雨量的响应机制 探讨了林分密度和多度对水分分配的反馈作用。当林分密度过高时,高截留率和高竞争导致穿透雨量下降,土壤水分持续亏缺,从而抑制了幼苗的成活率和次级冠层的发育,形成了水分驱动的自我调节反馈环。 3.2 优势种群的“水分适应性”与空间分布 分析了不同树种在水分分配格局中的竞争优势。例如,具有深厚根系的油松能够在严重水分受限条件下维持较高的生长速率,这与其对穿透雨量的优化利用能力(通过茎流和低截留损失)存在关联。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优势种群的聚集模式与局部水分可利用性的正相关关系。 3.3 林窗的形成与水分资源的重新分配 研究了自然干扰(如风倒、病虫害)导致林窗形成后,降雨分配模式的快速转变。林窗的出现极大地增加了穿透雨量,但同时由于缺乏冠层缓冲,林下地表的蒸发加剧。本书模型模拟了这种结构扰动后,水分供给的短期“富余”与长期“不稳定”状态,及其对更新代群落的影响。 3.4 结构演替的长期水文驱动力 基于长期监测数据,建立了从降雨分配到林分结构演变的动态模型。模型预测了在未来气候变暖、降雨趋于集中的背景下,冀北山地森林将倾向于形成结构更疏松、优势种群更耐旱的林分类型。强调了维持适宜的冠层结构对于保障区域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性。 结论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冀北山地森林降雨分配的区域特点,强调了茎流在水分再分配中的独特作用,并指出了该地区的森林管理应将水资源效率最大化作为核心目标。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更精细的土壤水分运动模拟,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调控(如疏伐)来优化降雨的有效利用。本书为理解干旱和半干旱山地森林的水文-生态耦合过程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走进了冀北的山林,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了得,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一种非常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他没有使用太多生僻的术语,而是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降雨分配功能”和“林分结构”这两个抽象的学术名词,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冠层截留”和“穿透雨”的章节,作者将雨滴在树叶上跳跃、滑落的过程,描绘得如同诗歌一般。他解释了为何在同一场雨中,不同林龄、不同密度的森林,地面上的湿度差异会如此之大。那些关于不同树种叶片形态、枝条分布如何影响雨水路径的细致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精密的自然“计算器”。书中穿插的实地考察案例,更是为理论增添了鲜活的色彩,那些在山间跋涉、采集数据的场景,让文字背后充满了汗水和坚持。这本书不仅仅是给研究者看的,它也为每一个热爱自然、关心森林的人,打开了一扇理解生态系统运作奥秘的窗户。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忍不住反复翻阅的著作。初拿到手,它的名字——《冀北山地典型森林降雨分配功能与林分结构耦合》——就自带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仿佛预示着一场深入的知识探索。当我逐页翻开,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严谨的图表和细致的数据分析。那些关于降雨如何在冀北山地那片片绿意中蜿蜒流转,如何被茂密的枝叶拦截、被粗糙的树皮吸收,又如何最终渗透入土壤、滋养根系的描述,简直像是在阅读一篇关于森林生命脉络的宏大叙事。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水量计算,而是巧妙地将其与林分结构——也就是森林的“骨架”——紧密联系起来。不同年龄、不同树种的森林,其“身体”构造上的差异,竟然直接影响着雨水的“消化”过程,这是我之前未曾深入思考过的。比如,老成林的开放冠层,是否能让更多雨水直接落到地面,而年轻的密林,则可能让大部分雨水在半途就被“蒸发”或“拦截”。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描绘,生动且富有启发性,让我对森林这个看似静止的生态系统,有了全新的动态认识。它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更是一次关于自然智慧的深刻揭示。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我就被其中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细致的“森林侦探”,在冀北的山地上,一丝不苟地追踪每一滴雨水的去向。他并没有止步于“森林就是这样”的简单认知,而是深入到森林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从最高的树冠,到最底层的枯枝落叶——去探究降雨分配的奥秘。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树种的叶片特性,如表面积、疏水性等,如何影响雨水的截留。接着,又分析了树干的粗糙度、枝条的形态,以及林下植被的覆盖度,是如何改变雨水向下运动的速度和路径。最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将这些微观的物理过程,与宏观的林分结构特征——如林龄、郁闭度、树种组成等——巧妙地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模型。这种层层递进、由微观到宏观的分析方法,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为何不同的森林,在应对同样的降雨时,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这本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能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未来的森林经营中,更好地利用和优化森林的降雨分配功能,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挑战。

评分

从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来看,就足以感受到出版方和作者对内容的高度重视。硬壳封面,精良的纸张,印刷清晰的图表,这一切都为阅读体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内容本身,更是令人惊艳。作者对冀北山地这个特定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了极为深入的剖析。他对降雨分配这一关键生态过程的理解,远超我之前的认知。书中详细阐述了降雨如何通过森林的冠层、树干、以及地被物层等不同环节,进行复杂的“旅程”。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将这一过程与林分的结构特征,如优势树种、年龄结构、密度、甚至乔木与灌木的比例等,进行了系统性的耦合分析。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交叉研究,使得结论更具说服力,也更能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书中提出的“降雨分配功能指数”等概念,虽然听起来颇具学术性,但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将其内在的意义阐释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理解不同林分结构对水文循环的潜在影响。这对于理解森林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森林。我一直以为,下雨了,雨水就是直接落到地上的。但这本书告诉我,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在冀北那片片挺拔的山林中,每一次降雨,都是一场精妙的“分配游戏”。作者用严谨的科学方法,揭示了这场游戏是如何被森林的“身体”——也就是林分结构——所操控的。他详细描述了雨水如何被不同形状、不同密度的树叶“抓住”,如何沿着粗糙的树干“滑行”,又如何最终以“穿透雨”或“地表径流”的形式进入土壤。而这一切,又与森林的年龄、树种的组合,以及枝叶的繁密程度息息相关。书中那些关于不同林分结构下,降雨截留量、蒸发量、渗透量的详细数据和分析,让我对森林的“吸水能力”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水,更是关于森林如何acting as a sponge,在调节区域水资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将微观的雨滴行为,与宏观的生态功能联系起来的视角,让我对森林的价值有了更深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