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普查报告
定价:180.00元
售价:136.8元,便宜43.2元,折扣76
作者:闵庆文,阎晓军;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16307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根据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农业部部署了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北京市农业局积极响应,在各区县农业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各传统农业系统所在乡镇的通力配合下,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顺利完成普查工作,共整理出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符合农业文化遗产概念与标准)50项、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资源485项、已消失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316项。
目录
作者介绍
闵庆文,男,1963年生,汉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副主任,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旅游规划设计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的严谨性,仿佛一本珍贵的史书。作为一个对北京这座城市发展脉络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现代都市繁华之下的古老记忆抱有浓厚的兴趣。想象一下,在那些关于农业技术的记载中,是否能找到那些祖辈们辛勤耕耘的印记?那些代代相传的耕作智慧,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得以保留,又如何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寻找到新的出路?书中提及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质的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我很想知道,在这些普查报告中,是否能够窥见那些曾经滋养北京这座城市的土地,那些孕育出独特农作物和耕作方式的区域,它们如今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寻那些被遗忘或被忽视的,却又深刻影响着北京发展轨迹的农业文明的痕迹。这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份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梳理,对未来的启示。
评分当我看到“北京市农业文化遗产普查报告”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普查”二字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梳理,而是一种深入基层、实地考察的行动。我脑海中浮现出调查人员冒着严寒酷暑,深入北京郊区的每一个角落,与当地的农民、村干部,甚至年长的村民们进行访谈的场景。他们是如何细致地记录那些即将消逝的农具、古老的种植方法、独特的农事习俗的?那些关于农作物选育、病虫害防治、水利灌溉的民间智慧,是否被一一收录?我尤其好奇,报告中是否会包含一些令人惊叹的发现,比如那些在现代农业技术尚未普及时,就已经被实践的精妙技艺,亦或是那些对当地生态环境有着深远影响的耕作模式。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农业遗产的记录,更是对北京地区人民勤劳智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体现,是对那段不可复制的农耕岁月的致敬。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北京这座现代化大都市背后,那段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农耕文明。在如今高楼林立、交通便利的都市生活里,我们很容易忘记,这座城市也曾有过广袤的农田,有过依水而生的村落,有过与四季同步的耕作节奏。报告中提及的“农业文化遗产”,在我看来,不仅仅是那些具体的农作物、耕作技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它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代表着对土地的敬畏,代表着代代相传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北京曾经的农业图景,了解那些古老的耕作方式如何影响了这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又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远去。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北京的历史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不再只看到眼前的高楼大厦,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根基和悠久的历史底蕴。
评分“普查报告”这个词,总是让我联想到详尽的数据、严谨的分析和一丝不苟的记录。想象一下,在这本书里,是否会描绘出北京地区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特色?比如,北部山区与南部平原在农作物种植、耕作模式上又会有怎样的差异?报告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那些曾经滋养了北京市民的粮、菜、果、畜等,它们在历史上是如何起源、发展和演变的?我特别期待,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珍贵的历史图片、地图或者手绘图,来直观地展示那些古老的农具、灌溉系统、甚至是村落的布局。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农业”的知识,更是关于“文化”的传承。那些与农业相关的习俗、节庆、民间传说,是否也会被一一挖掘和梳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百科全书,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北京农业文化遗产的窗口,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和地域特色。
评分“闵庆文,阎晓军”这两个名字,虽然不熟悉,但放在“普查报告”这样的背景下,立刻让我联想到两位孜孜不倦的学者或研究者。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办公室里翻阅堆积如山的资料,在田野间穿着沾满泥土的靴子,一丝不苟地进行着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过程想必充满了挑战,需要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融合历史学、地理学、农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我很好奇,在报告的字里行间,是否能够感受到他们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他们对这项工作的热情与执着。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和数据,它们背后承载着的是世代的经验、社区的记忆,以及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容易被大众理解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遗产呈现出来,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从中学习,从中获得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