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远方长大:带着儿子走川藏

去远方长大:带着儿子走川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凌云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游记
  • 亲子旅行
  • 川藏线
  • 自驾游
  • 成长
  • 母子
  • 风景
  • 人文
  • 探险
  • 生活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2083844
商品编码:2955494137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去远方长大:带着儿子走川藏

定价:38.00元

作者:彭凌云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2220838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入选“2011年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办推荐家庭阅读。《读者》、《家庭》、《中国教育报》、《城市晚报》、《北京晚报》、《生活日报》、重庆电视台、西藏卫视、东方卫视、、新浪、大洋网等近200家媒体持续深度报道。

★一次远行,9岁娃娃成百万人励志榜样;一路艰辛,浓情父子以**挑战性的实践诉说世间“*好的爱”。2553公里,47天,海拔落差3000多米,**海拔5013米。单车上路,娇弱的小男孩怎样走到布达拉?

★中国**挑战性的“自立娃娃养成计划”。修爸说,对于教育,对于成长,孩子需要的不是作秀,不是口号,而是真正对困难、压力、羞耻心和荣誉感的体验。只有亲自面对困难,经历磨练,孩子才能在困难中真正成长,真正强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过强,《去远方长大》——中国少年精神典范。今天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明天就有什么样的家庭、国家和未来。这对重庆父子的壮举不仅感动了天下父母,感动了无数想要去远方的人们,更为当今的青少教育树立了标杆。而《去远方长大》,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少年精神!

★2012年7月,彭凌云、修修父子续写“去远方长大”,青藏征程已经出发!重庆“《去远方长大》读者见面会暨重庆小子再征西藏”活动现场异常火爆。再见修修,当着众多媒体和读者,他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坚强镇定的小小男子汉。这次的青藏之旅,修修真正成了队长,而修爸成了跟班。祝愿修修的这次旅程顺利、平安。

★畅销升级珍藏版,父母孩子一起读。

内容提要


为了让体弱多病、做事拖沓的儿子真正体会到困难和压力的滋味,去除身体和性格弱点,2010年暑假,身为骑行爱好者的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沿川藏线从重庆到拉萨,开始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成长之旅。
父子两人骑行2553公里,历时47天,成功从重庆沿川藏线抵达海拔落差3000多米、高海拔5013米的拉萨。骑行中,男孩每天都在成长,不断给父亲带来惊喜。47天后,父子俩终于站在了布达拉宫的脚下。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当今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今天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明天就有什么样的家庭、国家和未来。这对重庆父子的壮举不仅感动了天下父母,感动了无数想要去远方的人们,更为当今的青少教育树立了标杆。而《去远方长大》,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少年精神!

目录


章 千里走双骑
初战告捷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大熊猫
我和修修怎么办?
赶路不是目的,而是过程
休整是前进的另一种方式

第二章 大手牵小手,爸爸陪你走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修修九岁半了
修修到底行不行
雨!雨!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直陪你走下去
一个都不能病
低气压下的高压力
初遇高反
雨,又是雨
打道回府,还是孤注前行?
绝地反击

第三章 对高反自卫还击战
住进布珠家
修修穿藏袍
修修烫伤了
修修的眼泪
你要当鹰,还是要当鸦
长的一天
我的儿子,快点好起来吧

第四章 有多少风雨,可以阻挡前进的帆
进藏了
修修摔了!
不怕苦,不怕辣
又见彩虹
男子汉就要自己解决问题
骑行在天堂
怒江七十二弯,七十二难
正视:我们始终是我们

第五章 修修在长大
吃苦也是一种经历
有关“战利品”的思考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长的水路
不要怕,不要悔
学飞的小鸟

第六章 盛开的起点
拉萨倒计时
成长要努力,成果要随缘
日多,雨为什么那么多?
另一个起点
后记

作者介绍


彭凌云,重庆人。2008年开始爱上自行车旅行,两年时间骑程一万多公里,至今已发布图片数千张和游记数十万字。
2010年7月,他带着9岁的儿子修修,由重庆出发前往拉萨,历时47天,行程2500余公里,沿途记录父子二人骑行路上的点点滴滴,并以《修行天路》为题实时公布在上,引起众多家长及媒体关注。

文摘



序言



《远行如歌:父子高原漫记》 这是一段关于父子情深,关于探索未知,关于生命蜕变的旅程。在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当生活的帆船似乎已抵达平静的港湾,我却内心涌动起一股渴望——渴望打破日复一日的惯性,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与我的儿子一同经历一场足以铭刻一生的冒险。于是,“去远方长大”这个念头,如同一颗种子,悄然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而“带着儿子走川藏”,则成了这场冒险最具体,也最令人心潮澎湃的蓝图。 选择川藏线,并非一时冲动。它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道路,更是一条精神上的通道。它承载着古老的传说,孕育着壮丽的风景,更考验着每一个踏上旅程的人的勇气与毅力。我深知,对于一个正在成长,渴望理解世界,也渴望认识自己的儿子来说,这条路将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洗礼。我希望通过这次旅行,让他看到超越屏幕和书本的真实世界,让他亲身感受自然的力量,让他学会独立,学会坚韧,更重要的是,让他与父亲之间,建立起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深刻而温暖的羁绊。 我们的旅程,从成都出发,那座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城市,温婉而包容,为我们提供了最后的喘息和准备。阳光透过车窗,洒在儿子稚嫩却充满期待的脸庞上,他好奇地打量着窗外的景象,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让他惊叹不已。我看着他,心中百感交集。他还是个孩子,但即将踏上的是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我能否做好一个父亲的角色,引导他,保护他,同时又给予他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发现?这个问题,在我出发前,曾无数次在脑海中盘旋。 当车辆驶离城市的喧嚣,进入川西高原的腹地,世界便开始展现它截然不同的一面。蓝天变得格外纯净,如同被洗涤过一般,白云悠悠地悬挂在遥远的天际,仿佛伸手可及。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它们巍峨耸立,沉默而庄严,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进,每一弯都可能藏着令人屏息的风景。儿子常常会激动地指着窗外大喊:“爸爸,你看!那是什么?好美!”他的惊叹,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我会在路边停下车,带他下车,让他去触摸那冰冷而坚实的岩石,去感受高原特有的风,去聆听风吹过草地的声音。他会脱下鞋子,赤脚踩在柔软的草地上,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快乐。我告诉他,这片土地,叫做“东方瑞士”,因为它拥有不输给瑞士的壮丽风光。 我们经历了雅安的湿润,感受了泸定的红色记忆,翻越了折多山,那座被誉为“川藏门户”的山峰,海拔高,坡度陡,对车辆和人的体能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当车辆缓慢地攀爬,发动机发出低沉的轰鸣,儿子似乎也感受到了其中的不易。他不再像刚开始那样只顾着看风景,而是开始问:“爸爸,我们为什么不飞过去?”我笑着解释,正是因为有了攀登的过程,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达山顶时的成就感。 垭口的风,带着刺骨的寒意,吹乱了我们的头发。然而,当站在垭口,放眼望去,那连绵起伏的山峦,那蜿蜒远去的公路,那如同绸缎般铺展在大地上的云海,一切的辛苦都化为了一种震撼。儿子小小的身影,在那壮丽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渺小,却又无比坚定。他看着这一切,眼神中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我蹲下身,将他抱在怀里,告诉他:“这就是远方,这就是世界,它很大,也很美,我们还有很多地方要去探索。” 我们抵达了新都桥,那片被称为“摄影师的天堂”的草原。金黄的草甸,随风摇曳,牛羊散落在绿野间,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画卷。傍晚时分,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瑰丽的橙红,染红了远处的雪山,也染红了我们的脸庞。儿子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他静静地坐在一旁,不再说话,只是用他那双清澈的眼睛,贪婪地吸收着这一切。我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正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一些关于美,关于宁静,关于生命的感悟。 在理塘,我们参观了世界上最大的寺庙之一——理塘寺。宏伟的建筑,庄严的氛围,虔诚的朝拜者,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洗涤。儿子跟着我,小心翼翼地走进寺庙,他好奇地观察着那些佛像,听着僧侣们的诵经声。我告诉他,这是藏传佛教的中心,这里的人们有着信仰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平和与喜悦。他的脸上,第一次流露出一种对未知文化的敬畏。 当穿越稻城亚丁,那片被誉为“香格里拉之魂”的地方,我们被彻底震撼了。三座神山——仙乃日、央迈勇、夏朗多吉,它们巍峨耸立,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牛奶海的碧蓝,五色海的斑斓,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调色盘。我们徒步穿越,儿子的脚步变得更加有力,他不再依赖我的搀扶,而是主动地向前走,去探索每一个角落。他学会了在崎岖的山路上保持平衡,学会了在寒冷的高原上调整呼吸。 然而,旅途中并非一帆风顺。我们遭遇过高原反应,那种头痛欲裂,呼吸困难的感觉,让儿子一度感到害怕和不适。我只能紧紧地握住他的手,不断地鼓励他,告诉他,这是身体在适应新的环境,很快就会好起来。我给他讲故事,分散他的注意力,让他暂时忘记身体的不适。当他终于缓过来,再次露出笑容时,我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这次经历,让他明白,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 我们也遇到过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大雨倾盆,道路泥泞,让我们不得不放慢脚步,甚至停下来等待。儿子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在等待中观察,在等待中思考。他开始主动地和我交流,问我关于路况,关于天气,关于接下来的行程。我感觉到,他正在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随着我们不断向西,海拔越来越高,路况也愈发复杂。昌都的粗犷,林芝的秀美,我们一路走来,领略了川藏线多样的地貌和人文风情。儿子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他不再是那个只会在城市里玩耍的孩子,他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他的话语变得更加成熟。他开始主动地帮助我分担一些小事,比如整理行李,比如寻找地图。 我们抵达拉萨,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城市。布达拉宫的雄伟,大昭寺的庄严,八廓街的熙攘,一切都显得那么神圣而充满力量。儿子第一次亲眼看到如此宏伟的建筑,他的脸上写满了惊叹。我带他走进寺庙,感受信仰的力量,感受历史的沉淀。他跟着我,一起转经,一起感受那份来自内心的宁静。 在拉萨,我们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听他们讲述着各自的故事,分享着他们的经历。儿子变得更加善于交流,他会主动地和别人打招呼,分享我们的旅程。我看到,他的世界观正在被一点点地打开,他学会了理解不同的文化,尊重不同的人。 回程的路上,儿子变得沉默了许多。我问他,是不是累了?他摇摇头,说:“爸爸,我有点舍不得。”我知道,他舍不得的,不仅仅是川藏线上的风景,更是这段旅程带给他的成长,带给他的改变。他舍不得,这段父子并肩作战,共同面对挑战的时光。 “去远方长大:带着儿子走川藏”,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生命的教育,一次心灵的洗礼。儿子在这趟旅程中,看到了世界的广阔,学会了独立与坚韧,更重要的是,他与父亲一同经历,一同成长,这段经历,将如同镶嵌在他生命中的璀璨宝石,永远闪耀着温暖的光芒。而我,作为父亲,也在这段旅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儿子,也重新认识了作为父亲的自己。我们的关系,在风雨兼程中,得到了升华,变得更加深厚,更加坚固。这趟远方,让我们都“长大”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瞬间将你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到那条被雪山、峡谷和高原风光环绕的川藏线上。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真实,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次海拔的攀升带来的身体反应,以及心灵深处那种对未知的敬畏与渴望。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亲身参与了这场漫长的旅程,感受着风吹过脸颊的凉意,聆听着那些古老村落里的故事。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在记录这些壮丽景象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旅途中的艰辛、困顿与自我怀疑,这种坦诚让整本书充满了人情味。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理风光的游记,更是一场关于父子关系、关于自我成长的深刻对话。那种在极端环境下,彼此依靠、共同面对挑战的细腻情感,让人在感动之余,也开始反思自己与家人的相处模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不加雕饰却又极富韵味的类型。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在最朴素的句子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作者善于捕捉那些细微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并将它们凝固在文字里,例如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经幡上产生的色彩变化,或者孩子在某一个瞬间突然展现出的超出年龄的成熟与理解。这些细节的堆砌,构建了一个极其真实可信的“二人世界”。它让我想起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旅行经验,它们留下的不是明信片上的风景,而是那些在旅途中被重新塑造的内心景观。这本书就像一张邀请函,邀请读者不仅去向往那片土地,更去审视自己内心的那片“高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张弛有度,引人入胜。有些章节写得如同电影的慢镜头,对某一个瞬间、某一种光影进行了极致的描摹,让你沉浸其中,仿佛能闻到酥油茶的香气;而另一些章节则充满了紧凑的叙事张力,描述了突发状况下的应对与决策,让人手心冒汗。这种叙事上的变化,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绝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生命力。它成功地将“远方”的宏大叙事与“成长”的微观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读到某些关于亲子教育的片段时,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写得不好,而是因为作者触及到了那些我平日里思考却无法言说的痛点和共鸣。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书名吸引的,带着“走川藏”这个充满史诗感的背景,我预设了这是一本关于征服自然的冒险故事。然而,真正进入文字的世界后,我发现它的核心议题远比表面上的地理穿越要深刻得多。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川藏线的地理特征——高寒、缺氧、路途遥远——作为一种催化剂,去加速和审视他与儿子的关系。高原反应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挑战,更是对父子之间沟通屏障的无情揭示。当所有的外部环境都趋于简化,最真实的情感和最原始的沟通方式便会浮现。这种“在路上解决人生问题”的叙事手法,既富有戏剧性,又充满了现实的指导意义,让人在惊叹于旅程本身的同时,更被那种在极限状态下建立起的坚固纽带所打动。

评分

读罢此书,我心中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这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网红打卡”式旅行记录,而是浸润了时间、汗水与思考的深度探险。作者对沿途人文风貌的观察入木三分,无论是那些世代守护着信仰的僧侣,还是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淳朴的藏族同胞,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展现的文化敏感度,他没有以一个“闯入者”的姿态去评判,而是带着一份谦卑和好奇去理解和尊重。这种深度的文化体验,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旅行指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关于生命韧性与多样性的田野考察报告,让人对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