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去远方长大:带着儿子走川藏
定价:38.00元
作者:彭凌云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2220838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入选“2011年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办推荐家庭阅读。《读者》、《家庭》、《中国教育报》、《城市晚报》、《北京晚报》、《生活日报》、重庆电视台、西藏卫视、东方卫视、、新浪、大洋网等近200家媒体持续深度报道。
★一次远行,9岁娃娃成百万人励志榜样;一路艰辛,浓情父子以**挑战性的实践诉说世间“*好的爱”。2553公里,47天,海拔落差3000多米,**海拔5013米。单车上路,娇弱的小男孩怎样走到布达拉?
★中国**挑战性的“自立娃娃养成计划”。修爸说,对于教育,对于成长,孩子需要的不是作秀,不是口号,而是真正对困难、压力、羞耻心和荣誉感的体验。只有亲自面对困难,经历磨练,孩子才能在困难中真正成长,真正强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过强,《去远方长大》——中国少年精神典范。今天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明天就有什么样的家庭、国家和未来。这对重庆父子的壮举不仅感动了天下父母,感动了无数想要去远方的人们,更为当今的青少教育树立了标杆。而《去远方长大》,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少年精神!
★2012年7月,彭凌云、修修父子续写“去远方长大”,青藏征程已经出发!重庆“《去远方长大》读者见面会暨重庆小子再征西藏”活动现场异常火爆。再见修修,当着众多媒体和读者,他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坚强镇定的小小男子汉。这次的青藏之旅,修修真正成了队长,而修爸成了跟班。祝愿修修的这次旅程顺利、平安。
★畅销升级珍藏版,父母孩子一起读。
内容提要
为了让体弱多病、做事拖沓的儿子真正体会到困难和压力的滋味,去除身体和性格弱点,2010年暑假,身为骑行爱好者的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沿川藏线从重庆到拉萨,开始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成长之旅。
父子两人骑行2553公里,历时47天,成功从重庆沿川藏线抵达海拔落差3000多米、高海拔5013米的拉萨。骑行中,男孩每天都在成长,不断给父亲带来惊喜。47天后,父子俩终于站在了布达拉宫的脚下。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当今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今天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明天就有什么样的家庭、国家和未来。这对重庆父子的壮举不仅感动了天下父母,感动了无数想要去远方的人们,更为当今的青少教育树立了标杆。而《去远方长大》,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少年精神!
目录
章 千里走双骑
初战告捷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大熊猫
我和修修怎么办?
赶路不是目的,而是过程
休整是前进的另一种方式
第二章 大手牵小手,爸爸陪你走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修修九岁半了
修修到底行不行
雨!雨!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直陪你走下去
一个都不能病
低气压下的高压力
初遇高反
雨,又是雨
打道回府,还是孤注前行?
绝地反击
第三章 对高反自卫还击战
住进布珠家
修修穿藏袍
修修烫伤了
修修的眼泪
你要当鹰,还是要当鸦
长的一天
我的儿子,快点好起来吧
第四章 有多少风雨,可以阻挡前进的帆
进藏了
修修摔了!
不怕苦,不怕辣
又见彩虹
男子汉就要自己解决问题
骑行在天堂
怒江七十二弯,七十二难
正视:我们始终是我们
第五章 修修在长大
吃苦也是一种经历
有关“战利品”的思考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长的水路
不要怕,不要悔
学飞的小鸟
第六章 盛开的起点
拉萨倒计时
成长要努力,成果要随缘
日多,雨为什么那么多?
另一个起点
后记
作者介绍
彭凌云,重庆人。2008年开始爱上自行车旅行,两年时间骑程一万多公里,至今已发布图片数千张和游记数十万字。
2010年7月,他带着9岁的儿子修修,由重庆出发前往拉萨,历时47天,行程2500余公里,沿途记录父子二人骑行路上的点点滴滴,并以《修行天路》为题实时公布在上,引起众多家长及媒体关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瞬间将你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到那条被雪山、峡谷和高原风光环绕的川藏线上。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真实,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次海拔的攀升带来的身体反应,以及心灵深处那种对未知的敬畏与渴望。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亲身参与了这场漫长的旅程,感受着风吹过脸颊的凉意,聆听着那些古老村落里的故事。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在记录这些壮丽景象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旅途中的艰辛、困顿与自我怀疑,这种坦诚让整本书充满了人情味。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理风光的游记,更是一场关于父子关系、关于自我成长的深刻对话。那种在极端环境下,彼此依靠、共同面对挑战的细腻情感,让人在感动之余,也开始反思自己与家人的相处模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不加雕饰却又极富韵味的类型。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在最朴素的句子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作者善于捕捉那些细微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并将它们凝固在文字里,例如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经幡上产生的色彩变化,或者孩子在某一个瞬间突然展现出的超出年龄的成熟与理解。这些细节的堆砌,构建了一个极其真实可信的“二人世界”。它让我想起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旅行经验,它们留下的不是明信片上的风景,而是那些在旅途中被重新塑造的内心景观。这本书就像一张邀请函,邀请读者不仅去向往那片土地,更去审视自己内心的那片“高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张弛有度,引人入胜。有些章节写得如同电影的慢镜头,对某一个瞬间、某一种光影进行了极致的描摹,让你沉浸其中,仿佛能闻到酥油茶的香气;而另一些章节则充满了紧凑的叙事张力,描述了突发状况下的应对与决策,让人手心冒汗。这种叙事上的变化,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绝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生命力。它成功地将“远方”的宏大叙事与“成长”的微观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读到某些关于亲子教育的片段时,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因为写得不好,而是因为作者触及到了那些我平日里思考却无法言说的痛点和共鸣。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书名吸引的,带着“走川藏”这个充满史诗感的背景,我预设了这是一本关于征服自然的冒险故事。然而,真正进入文字的世界后,我发现它的核心议题远比表面上的地理穿越要深刻得多。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川藏线的地理特征——高寒、缺氧、路途遥远——作为一种催化剂,去加速和审视他与儿子的关系。高原反应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挑战,更是对父子之间沟通屏障的无情揭示。当所有的外部环境都趋于简化,最真实的情感和最原始的沟通方式便会浮现。这种“在路上解决人生问题”的叙事手法,既富有戏剧性,又充满了现实的指导意义,让人在惊叹于旅程本身的同时,更被那种在极限状态下建立起的坚固纽带所打动。
评分读罢此书,我心中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这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网红打卡”式旅行记录,而是浸润了时间、汗水与思考的深度探险。作者对沿途人文风貌的观察入木三分,无论是那些世代守护着信仰的僧侣,还是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淳朴的藏族同胞,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展现的文化敏感度,他没有以一个“闯入者”的姿态去评判,而是带着一份谦卑和好奇去理解和尊重。这种深度的文化体验,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旅行指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关于生命韧性与多样性的田野考察报告,让人对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