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康较为教授博士后期间及其后的学术论文集。作者近年来专攻新制度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他按照研究进程、理论进路把本书内容划分为五章。首先,作者理清了教育知识和教育制度的关系框架,把这部分研究成果作为靠前章。随后,作者的研究集中到教师专业领域,发展出了一整套有关三种教育学乃至教育中的三个世界的理论:科学世界中知识维度下的教育学、生活世界中的教育学、制度世界中的制度教育学。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第二至四章的内容。很后一章及结语部分,作者溢出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又重回抽象的理论层面,丰富了新制度教育学的内涵,为探讨广泛的教育问题搭建了一个新制度教育学的新框架。 康永久 著 康较为,1968年生,湖南邵阳人。教育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主任委员。1991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1994年、2001年分别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4年11月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和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首倡新制度教育学,现主要关注专业教育学、魅力教育学与制度情境中的教育学及其相互关系。200等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的书,因为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变革的呼唤。作者的文风非常具有煽动性,但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对现有教育弊端的精准诊断。他用一系列极富画面感的比喻,描绘了传统教育像一个巨大的、运转缓慢的机器,正在将充满活力的学习者塑造成标准化的零件。书中对“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这一前沿话题的讨论尤为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盲目拥抱技术,而是警示我们,工具的引入必须服务于教育理念的革新,否则只会加速低效流程的固化。我深感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身处困境的教师和家长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焦虑的视角,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改革,首先是从观念的松动开始的。读到关于“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那部分时,我几乎是拍案叫绝,作者提出的“学习的元技能”概念,精妙地概括了在新知识爆炸时代,我们真正需要教给下一代的核心素养。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白说,是有些沉重和烧脑的。它像是一部结构精巧的学术论文,但又带着一股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作者的行文极其严谨,大量的历史溯源和跨文化比较,为他的核心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我注意到,书中对于近现代教育思想流派的梳理非常到位,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学派在“人”的定义上的根本分歧。尤其是在探讨“教育公平”这一宏大议题时,作者并未回避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困境,而是深入剖析了文化资本在教育成果中扮演的隐形角色。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隐性课程”的分析,它揭示了学校环境、师生互动模式乃至建筑设计本身,都在无声无息地塑造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虽然部分章节涉及的理论模型稍显复杂,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但这恰恰证明了作者思想的厚度和广度。这本书的视角是宏观的,它迫使读者跳出自己日常的教学片段,去审视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处的历史位置和未来走向。
评分这本关于教育理念的书,简直像是一场思想的漫步,虽然我手头的这本书并非你提到的那本,但它所探讨的教育哲学深度,让我不得不停下来仔细回味。作者没有落入那些空泛的口号式论述,而是极其细腻地描绘了知识传递与个体发展的复杂张力。书中对于“何为真正的学习”的追问,着实触动了我。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各种教学方法,而是深入到教育的本质——如何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如何在既定的社会结构中保持批判性思维的火花。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年龄段学习者心智成熟过程的观察,那种带着同理心和科学性的分析,让人感觉作者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在真实教育场景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实践者。比如,书中有一章节专门分析了“兴趣与纪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它没有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同时,建立必要的学习规范,这对于那些在理论和实践间摇摆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教育观被重新梳理了一遍,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效率提升,而是开始关注那些更深层次、更难量化的精神塑造。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近乎迷失的震撼。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现成的“成功秘诀”,但却提出了太多值得我们停下来深思的尖锐问题。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个人化,仿佛是在和一个老朋友在壁炉边进行一场哲学思辨,语言跳跃却逻辑严密,充满了对教育体制中那些“约定俗成”的规范的挑战。比如,书中对于“标准化考试”的批判,不是基于情绪化的反感,而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这种评估方式如何系统性地扼杀了创造性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其中关于“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的论述尤其精彩,作者指出,当教学过程被过度规训时,教师就从知识的引导者退化成了指令的执行者,这对整个教育生态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教育中的美学体验”的探讨很感兴趣,它强调了感官教育和情感联结在构建完整人格中的关键作用,这在当下这个过度追求功利和量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必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给出了答案,而在于它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对教育的全部预设。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清醒”。它没有试图讨好任何一方,无论是保守的家长群体还是激进的改革派,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去情感化的笔触,剖析了教育系统的内在矛盾。作者在处理复杂的伦理困境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比如在“知识的权威性与相对性”之间的平衡。书中对“教化”与“启发”进行了细致的区分,指出很多时候,教育机构过于热衷于前者,却忽视了后者才是点燃个体心智的关键。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经典文献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尊重,他似乎在告诉我们,教育的智慧是跨越时代的,我们不应轻易否定历史的经验。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清晰地看到教育实践中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盲点和偏见。读完后,我没有获得一套操作手册,但我获得了更清晰的批判性工具,去分辨哪些是真正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努力,哪些只是徒劳的姿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