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怀孕分娩1000问 |
| 作者 | 付娟娟著 |
| 定价 | 34.80元 |
| 出版社 | 中国人口出版社 |
| ISBN | 9787510116667 |
| 出版日期 | 2013-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740Kg |
| 内容简介 | |
付娟娟主编的《怀孕与分娩1000问》着重讲述了孕妈妈在怀孕前要做什么准备工作,怀孕后每个月每一周胎宝宝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怎样的,胎宝宝每周的发育状况是怎样的。孕妈妈怎么做可以更健康?怎么吃可以让胎宝宝更聪明?在孕期的每个月,妈妈应该注意什么事情?什么样的环境适合胎宝宝和孕妈妈?孕妈妈要怎样循序渐进地进行胎教?本书力求围绕胎宝宝的发育状况,为孕妈妈提出合理化的饮食营养和居家生活建议,并运用通俗的语言,精美的配图,力求让每一位妈妈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阅读的美感。 |
| 作者简介 | |
| 付娟娟:孕产育儿专家,著有《怀孕一天一页》、《成功胎教一天一页》、《怀孕分娩育儿百科》等。 |
| 目录 | |
| PART 1 孕前准备 PART 2 孕1月 PART 3 孕2月 PART 4 孕3月 PART 5 孕4月 PART 6 孕5月 PART 7 孕6月 PART 8 孕7月 PART 9 孕8月 PART 10 孕9月 PART 11 孕10月 PART 12 分娩 PART 13 坐月子与新生儿养育 PART 14 附录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完这本关于生命孕育过程的书籍,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哲学层面和心理建设上的建树远超其实用技术指导。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充满了对女性身体奇迹的赞颂和对为人父母这一角色的深刻体悟。书中对于“如何与未出生的宝宝对话”、“接受身体的变化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等主题的探讨,着实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自己对即将到来的新生命的期许和焦虑。然而,当真正涉及到具体的医学操作环节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比如,关于分娩镇痛方式的选择,书中只是泛泛地介绍了无痛分娩的原理,但对于不同医院的普及率、麻醉风险的概率评估,以及在不同产程阶段何时申请镇痛的最佳时机,几乎没有给出任何可操作性的指导。此外,对于早产或高危妊娠的应对预案,书籍的处理方式也显得过于乐观和理想化,更侧重于“积极面对”的心态建设,而缺乏面对突发状况时,医疗流程和文书准备的具体清单,这让追求严谨和计划性的我感到略微不安。
评分这本书在孕期的生活方式指导上,可以说是走到了一个非常“前沿”但略显极端的位置。它大力提倡自然疗法、有机生活,对于现代医学干预持谨慎甚至有些排斥的态度,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提供了一种清新的视角。我欣赏作者对回归自然的推崇,比如推荐自制发酵食品、采用精油进行情绪调节等。但这种强烈的倾向性,反而削弱了它作为一本“全面指南”的公信力。例如,在处理妊娠期糖尿病(GDM)这一常见问题时,书中对于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和应用时机的讨论显得非常保守,而对于低碳水饮食的长期安全性,也未提供足够的医学界主流观点作为平衡。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对于现代产科中常见的监测指标,比如无创DNA筛查(NIPT)或者羊水穿刺等,全书似乎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没有提供足够客观的风险收益分析,这让那些希望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做出选择的读者,无法从本书中获得决策支持,只能转向其他更中立的医学参考资料去补齐这关键的一块拼图。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松散,更像是一系列散文和心得的集合,而不是一本结构严谨的问答手册。每一章的主题跨度极大,从“胎动的感觉”直接跳跃到“遗产规划”,中间缺乏必要的逻辑过渡和层级划分。对于像我这样希望快速定位问题并找到答案的读者来说,这种跳跃式的编排效率极低。举个例子,如果我只想快速查阅“孕晚期失眠的五种快速缓解方法”,我需要翻阅大量关于情绪管理和冥想的章节,才能勉强找到一两点与睡眠直接相关的建议,而这些建议的阐述篇幅往往不如作者对某次瑜伽体验的描绘来得详细。这本书的重点显然不在于提供标准化的、可复制的医疗信息检索系统,而在于分享作者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审美体验。因此,它更适合作为睡前读物来放松心情,欣赏优美的文字,但如果你的目标是系统性地学习如何应对从孕期到分娩再到育儿初期的各个技术难点,这本书的指引性无疑是相对薄弱的,它更像是一份精美的“心情日记”,而非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
评分这本新近入手的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还真有点小小的期待,毕竟名字里带着“1000问”这种字眼,总觉得内容会非常详尽、涵盖面广。然而,翻开之后,我立刻察觉到它似乎更偏向于宏观的叙事,而非深入的细节探讨。比如,关于孕期营养补充的部分,它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列举了各种食物的大致分类,但对于“具体到孕早期、中晚期,某种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的每日推荐摄入量”这类,读者最关心的量化数据,却显得有些轻描淡写,往往用“多吃绿叶蔬菜”一笔带过。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图表化的数据对比,或者针对特定孕期反应(比如孕吐严重时该如何调整蛋白质摄入比例)的实操建议。再者,对于产后恢复的讨论,更多的是情感层面的支持和鼓励,这固然重要,但对于盆底肌修复的科学训练步骤、剖腹产伤口护理的进阶知识,以及新手父母在应对新生儿黄疸、湿疹等常见小毛病时的分级处理流程,着墨不多,读完后总觉得仿佛只摸到了一个大框架,真正需要下苦功夫啃的“硬骨头”部分,似乎被巧妙地绕开了,让人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还得再捧起其他专业书籍来“查漏补缺”。整体来看,它更像是一本优秀的入门导读,而非一本能伴随你整个孕育旅程的工具书。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质量简直是令人称赞,纸张的触感温润,字体的间距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然而,在内容的实用性考量上,我发现它似乎更倾向于一个面向特定、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单一的读者群体。比如说,书中大量引用的案例,似乎都发生在资源极其丰富的顶级私立医疗机构,对于普通工薪阶层在基层医院生产可能遇到的流程差异、医护人员的沟通模式,甚至是医保报销的细节,都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造成了一种阅读上的“信息错位感”:我读到的是教科书式的完美流程,但现实中我更可能遇到的,是效率优先、沟通精简的现实场景。此外,它对于“新手爸爸的参与度”的论述,更多是停留在理论倡导层面——“爸爸应该多参与”、“要分担夜间喂养”——但具体到“如何科学地清洗和消毒奶瓶”、“如何快速更换尿布而不弄脏床单”这类,新手爸爸急需的“手把手”技能演示,却少之又少,内容偏向“理念输出”,而缺乏“技能输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