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成长的密码:如何探索孩子的天赋
作 者:[德] 格拉德?许特(Gerald Hüther 著
ISBN :9787111480983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版
印刷时间:2014年10月*次印刷
字 数:千字
页 数:156页
开 本:32开本
包 装:平装
重 量:KG
定 价:30元
成长是快乐的,它应当有让孩子欲罢不能的力量。
天赋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应有权从中汲取一生的能量
虽然家长和学校都愿意竭力开发孩子的能力,但我们的学校和教育体系却仍局限于传授知识和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虽然我们培养了大量*的学生,却很少有人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真正取得*的成就。我们的教育体系浪费了太多的天赋,也埋没了太多真正的才华。
天赋人人都有,父母能送给孩子*棒的礼物,就是支持孩子的自我发掘过程。本书认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教养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支持孩子,让一切水到渠成,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就会自然绽放。本书帮助父母认清哪些“限制”会扼杀孩子的天赋,哪些“引导”会激发孩子的天赋。
本书探讨儿童的天赋才能,以及我们如何培养他们的天赋。两位作者解释怎样培养这些天赋,帮助儿童的大脑发育,以便充分发挥全部潜能。父母和教育者考虑儿童应该学什么,应该怎样学;思路常常失之狭隘,看不到孩子们各方面的潜能。本书就是对此而发。
格拉德·许特(Gerald Hüther)
生于1951年,哥廷根大学精神病科神经生物学教授,著作颇丰,主要著有《人脑使用说明》和《我们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尤里·豪泽(Uli Hauser)
1962年出生于莱茵河下游的奥索伊,六名兄弟姐妹中的长子,一直积极从事儿童和青少年教育工作。出版多本著作,如《家长需要适可而止》,同时,他已在《明星》(Stern)周刊担任记者二十余年,曾获特奥德沃尔夫报导奖(Theodor-Wolff-Preis)。
我喜欢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核心的转变是——从“结果导向”到“过程欣赏”。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们很容易陷入“我的孩子要比别人家的孩子跑得快”的思维定式中。这本书则像一剂清醒剂,它反复强调每个孩子的“时区”是不同的。作者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如何识别那些不符合主流进度的“慢热型”天赋,以及如何保护这些天赋不被过早的评判所扼杀。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观察工具箱”,教会父母如何记录孩子在无压力状态下的真实反应,从而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兴趣点。这些记录方法简单到几乎不需要任何专业工具,可能只需要一本随身笔记本和一支笔。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家长的“情绪稳定”对孩子天赋发展的重要性。如果家长自己都处于一种焦虑失衡的状态,又如何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包容的探索环境呢?这本书最终落脚点,其实是自我成长——父母先学会了松绑和看见,孩子的天赋自然就会找到生长的路径。
评分市面上那些所谓的“素质教育”书籍,十有八九都会陷入“技能堆砌”的误区,恨不得让孩子在钢琴、编程、演讲、马术之间无缝切换。但这本书完全避开了这种浮躁的倾向,它着重探讨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在驱动力”的培养。它的重点不在于“学会什么”,而在于“如何学习”和“为什么学习”。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专注力”和“好奇心”的剖析,它没有将它们视为需要额外训练的科目,而是视为一种需要被呵护和滋养的内在火焰。书中提到的一些小小的家庭实验,比如如何通过一个简单的魔术激发孩子对物理现象的探究欲,或者如何通过角色扮演来提升他们的情商和叙事能力,都体现了极高的实操价值。这些方法不是昂贵的课程,而是需要家长投入观察力和创意的日常互动。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外在的标签和证书,而是孩子在探索世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自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本书给了我一种踏实感,它让我相信,回归教育的本质,比盲目追逐潮流要重要得多。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鸡娃”概念既好奇又有点抗拒的家长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不给孩子太大压力的情况下,真正发掘出他们与生俱来的闪光点。市面上很多育儿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读起来像在啃教科书,要么就是一味鼓吹某种单一的成功路径,让人感觉不切实际。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没有用那些高深的教育术语来吓唬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邻家长辈在跟你娓娓道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天赋”的重新定义,它打破了我以往认为只有在音乐、美术或数学上表现突出才算天赋的刻板印象。书中提到,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与人共情的能力,甚至是解决日常小麻烦的动手能力,都可能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强大基石。这些例子都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作者描述了一个孩子如何通过整理玩具来展现出极强的系统规划思维的片段,读完之后我立刻回家审视了我家宝贝那些看似“无聊”的日常行为。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测试题,而是一套观察的“显微镜”,教会我们如何用爱和耐心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密码”。它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我们把育儿变成一场充满惊喜的寻宝之旅,而不是一场焦虑的追逐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流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但其内涵却深邃得令人回味。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反而像是一位同行的家长,真诚地分享着自己在育儿路上的摸索和感悟。在谈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衔接时,作者提出了一种“桥梁式支持”的理念,即家长不应充当老师或监督员,而应该是一个信息的转译者和情绪的缓冲带。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常常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不自觉地代劳或者过度干预。书中详述了如何引导孩子自主复盘错误,如何将考试成绩看作是反馈而非最终裁决。它对“挫折教育”的理解也极其 nuanced,不是要孩子去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而是要教会他们在安全的环境内,如何处理失败带来的失落感,并从中提取经验。这种对孩子“心理韧性”的关注,远远超出了我们通常对“素质”的狭隘理解。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究竟是想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还是一个“有力量的成年人”。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如何科学规划孩子学习进度的工具书,毕竟“密码”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某种速成的秘籍。然而,翻开第一章我就被那种沉静、内敛的叙事风格吸引住了。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先引导你“你应该看什么”。它深入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敏感期,但不是那种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案例,让我们理解孩子在特定时期“为什么会那样做”。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孩子对重复性活动的执着描写,解释了这种执着其实是对构建内在秩序感的一种需求。这种“理解背后的逻辑”比单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要有效得多。我最欣赏它强调的“环境的自适应性”,它鼓励家长去调整家庭环境,而不是试图把孩子塞进一个固定的框架里。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卸下了好几块沉重的思想包袱,不再时刻紧绷着要“规划未来”,而是可以更专注于“享受当下”和“提供支持”。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心理导师,引导我们建立起更健康、更具弹性的亲子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