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家长怎么办 (姜萌)
定价:29.80元
作者:姜萌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5044828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学习不好怎么办?等等问题实实在在存在于众多中国家庭当中,这些教育问题对于各位家长来说可算是普世的话题。然而归根结底需要家长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与孩子到底是什么关系?教育是怎么一回事?姜萌编著的《中国家长怎么办》从家庭教育本质出发,关注家庭角色之间的关系、立场,剖析家庭生活细节问题,给出家庭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全文诠释了中国家庭教育根深蒂固的家庭关系问题,并给与了颠覆传统的批判与解读;作者以辛辣的笔调解读家庭教育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提供解决一切家庭类似问题的方法。近三十年的家庭教育图书,从未如此犀利!
内容提要
姜萌编著的《中国家长怎么办》是一本引导中国 家长做好家庭教育的图书,打破家长”神圣”的概念 ,从哲学角度对比了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提出家长 与孩子平等理念。由此引申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其实是 家长的自我管理问题。家长要具备结果思维,着力培 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抓大放小,做 一个有层次有见识的家长。《中国家长怎么办》结合 世界*理论,从需求、性格和个性化三个维度提出 了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具体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为 中国的家庭教育困局指明道路。
目录
1 师出无名:父母原来不神圣 1.1 从动机来看,何来神圣 1.2 从义务来看,何来神圣 1.3 从门槛来看,何来神圣2 人人平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2.1 养育关乎信仰,平等源于独立 2.2 平等的核心:别人的事儿你管不着 2.3 同事模式:只是建议和引导3 家庭“教育”不存在,责任全都在家长 3.1 所谓家庭教育,不过是人格的较量 3.2 家长“自杀”:管住自己就是好的教育 3.3 惨的家长:被孩子踢出个人世界4 监护不等于过度保护,抚养不等于饲养 4.1 为孩子好,不等于孩子好了 4.2 不让孩子犯错,终会铸成大错 4.3 从“妈妈打桌子”看责任教育的缺失5 小事儿别计较,大事儿别糊涂 5.1 努力事小,选择事大 5.2 成绩事小,成才事大 5.3 成功事小,幸福事大6 家长没见识,孩子没本事 6.1 大的见识,是知道自己没见识 6.2 意识的八个层次:不做低层次的家长 6.3 增长见识:无法回避的终身学习7 孩子的需求,家长的机会 7.1 需求:孩子的方向盘与发动机 7.2 替代与重建: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上瘾 7.3 无条件的爱:懂需求的家长让孩子离不开8 因材施教:性格色彩与家庭教育 8.1 自我认知:不同家长不同色 8. 2 对症:不同孩子不同色 8.3 亲子互动:性格色彩大碰撞9 个性化教育:让孩子做的自己 9.1 定制化:满足的个性需求 9.2 持续化:顺着孩子的生命力量前行 9.3 全人化:知识、能力与良知的全面提升后记:以爱之名,不忘初心
作者介绍
姜萌,全羽教育创始人、首席专家,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清华大学硕士。曾受邀担任清华大学职业辅导月辅导师,浙江大学特聘生涯顾问讲师,曾受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等数十所高校进行生涯规划讲座,出版多本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类畅销书,曾多次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专访。
文摘
序言
这本读物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撕开了当代教育焦虑的底色。我们这一代家长,很多都是在相对比较单一的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面对如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和孩子多元化的需求,我们自己都处于一种迷茫和恐慌之中。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时代情绪,并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将它层层剥开。她没有提供那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因为她深知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她提醒我们,家长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期待。我过去常常因为孩子的小失误而过度反应,现在回想起来,很多时候是我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的局限性,也激发了我学习新知识、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动力。内容扎实,论证有力,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知识分子的深刻,又不失生活的烟火气。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具体情境时所用的那种细腻的观察力,仿佛她就坐在我们身边,听着我们吐槽育儿路上的那些“至暗时刻”。有一段关于“如何看待孩子的失败”的讨论,直接戳中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以往我总倾向于将失败视为需要被快速纠正的错误,但书中倡导的“失败教育”理念,让我明白了容忍和接纳失败,才是培养孩子韧性的关键。这种视角上的转换,不是轻描淡写就能达成的,而是需要深厚的底蕴和坚定的信念支撑。每次感到气馁时,翻开这本书的某一页,总能找到一股清流,让我重新校准方向盘,坚信慢一点、用心体会过程比只盯着结果更重要。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摸爬滚打的父母量身定做的!我记得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抱着怀疑的态度,觉得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多如牛毛,能有多少新意呢?结果呢,这本书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没有那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探讨了我们中国家长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实实在在的困惑。比如,面对“鸡娃”的社会风气,我们是该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书里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我们去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冷静且富有同理心的笔触,她不是简单地批判或赞美某一种教育方式,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自己去找到答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卸下了一些无形的包袱,对“成功”的定义也重新审视了一遍。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非常棒,让我对未来的育儿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也体现了作者对读者需求的精准把握。它不是一本按部就班的指南,更像是一系列围绕核心问题的深度对话。每一章似乎都在探讨一个看似简单却复杂异常的议题,比如“权威”与“民主”的平衡点在哪里?或者,如何在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同时,不剥夺他们的快乐童年?作者总能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切入,然后迅速聚焦到家庭的微观实践层面,这种多维度的探讨方式,让读者在理解问题的复杂性的同时,也能找到切实可行的着力点。对我来说,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亲子关系的全新哲学,不再是简单的“我是家长我说了算”,而更像是一种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如何思考,而不是告诉我该怎么做。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相当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它不像有些育儿书那样,读起来像是被强行灌输某种“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和你促膝长谈,分享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的结果。我个人对书中关于“边界感”的探讨印象尤为深刻。在我们的文化里,父母和孩子之间似乎总有一条模糊不清的线,爱与控制常常混为一谈。这本书巧妙地剖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提出了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教我们如何在给予孩子足够支持的同时,也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我尝试在家里运用书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在做重大决定时多询问孩子的意见,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孩子明显感觉到了被尊重,亲子间的沟通顺畅了不少。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衔接,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