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个父母用心
定价:16.00元
作者:张林著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396403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青少年不可不知(读)系列: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个父母用心》针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列举了一百条爱心父母典型的心理活动、举止行为、言谈活动,并附有对应的例证,来进行理性分析,答疑解惑,以帮助青少年学会与家长轻松和谐地相处、健康快乐地成长。
《青少年不可不知(读)系列: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个父母用心》熔教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于一炉,针对目前教育中重智商轻情商之弊垢而立言,更兼有父母与子女互动、教育者与青少年受众互动的形式,而为读者所乐于阅读,实在是送给广大青少年的一份好的礼物。
目录
作者介绍
张林,青少年教育专家、高级教师。已编著和出版《尊师重教丛书》、《独生子女成才之路》、《古今中外八百神童》、《小天才大观园》、《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个艺术家成才之路》、《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0个科学家成才故事》等书。
文摘
序言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家庭沟通的书,名字虽然很吸引人,但内容上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理论建构,而非我期待的那种具体、可操作的家庭情景分析。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亲子关系”这个宏大命题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学意义,引用的文献和哲学思辨非常扎实,读起来学术味十足。比如,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孝道”概念的张力,并试图构建一个跨文化的亲子互动模型。对于想要进行学术研究或者对家庭社会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藏。然而,对于像我这样,只是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孩子沉迷电子游戏或者青春期叛逆时,找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沟通技巧的普通家长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显得有些遥远了。它更像是一份理论蓝图,需要读者自己去费力地将这些高屋建瓴的理论“翻译”成柴米油盐的家庭琐事,中间的转化过程需要耗费太多的心力,让人在合上书本时,反而生出一种“道理我都懂,可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无力感。希望未来的书籍能在这方面做得更接地气一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相当大胆,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建议式”或者“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展开,反而选择了一种近乎意识流的小说笔法来探讨家庭教育中的“缺憾之美”。全书的结构松散而富有诗意,充满了隐喻和留白,让你在阅读时需要不断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词句。作者似乎更专注于捕捉那些潜藏在家庭日常表象之下的情感暗流,比如父母对自我未竟梦想的投射,以及孩子对这种投射产生的微妙反抗。书中描绘的场景大多是模糊的、充满氛围感的,而非清晰的步骤指南。例如,它会用一整章去描绘一个傍晚客厅里光影变幻的瞬间,来象征代际之间难以言说的隔阂。坦率地说,这种文学性的处理方式非常独特,对于追求阅读体验和审美享受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次难忘的旅程。但对于那些寻求具体“方法论”的家长来说,读完可能会觉得有些“玄乎”,像是参悟了一场艺术展,收获了意境,却拿不走实物。它更像是一面艺术的镜子,映照出家庭的复杂性,而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是我近期接触到的书籍中最具颠覆性的。它摈弃了传统的左右页格式,大量使用了非对称布局、手写体插入以及留白到极致的页面。这种设计语言本身就在向读者传达一种信息:传统的、线性的、有条不紊的教育模式已经失效了。作者的意图很明显,他们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能感受到信息输入的“碎片化”和“多维度”,从而主动重构自己的认知框架。在内容上,这本书汇集了大量前沿的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大脑在压力环境下如何影响亲子决策。书中大量引用了最新的实验数据和图表,专业性极强,很多术语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对于那些精通学术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知识密集的盛宴。然而,对于我们这些在职场和家庭间疲于奔命的普通人来说,面对如此密集的学术术语和复杂的图示,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挑战,常常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几乎完全从“成年子女”的角度回溯和审视自己的成长历程,探讨的是“被养育”的经验如何塑造了现在的自我,而非直接给父母提供指导。整本书的核心论点似乎是:只有当我们充分理解了自己作为孩子的那个“被动接受者”的心路,我们才能真正放下对父母的评判,进而实现内在的和解。书中充满了大量的个人自述和回忆片段,这些片段极其真诚且痛苦,展现了在特定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真实心路历程,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和情感冲击力。读者仿佛在跟随作者一起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挖掘。然而,这种“向内求索”的风格,使得它在提供“对外行动指南”方面显得非常不足。如果你期待找到一章是关于“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有效对话”的实战演练,那么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它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个人成长回忆录,激发的是反思的深度,而不是行动的广度。
评分这是一本结构极其严谨的“工具书”,但其工具箱里装的似乎不是针对青少年教育的扳手和螺丝刀,而是关于“教育哲学史”的百科全书。作者采用了一种编年体的叙述方式,从苏格拉底时代的“师徒制”开始,一路梳理到后现代主义对“权威教育”的解构,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教育思想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对每一位教育思想家——无论是柏拉图、卢梭还是杜威——的观点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和对比,逻辑链条清晰到令人叹服。如果你是一位历史爱好者或者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这本书无疑能帮助你建立一个极其稳固的理论根基。但问题在于,这种宏大叙事和历史纵深感,使得具体到如何处理孩子今天数学考试不及格这件事上,显得过于“抽离”。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通常是引用某位古希腊哲人的某句话,要求读者先去理解其时代背景,再尝试套用到现代生活。这种理论上的完美性,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往往难以落地生根,让人感觉像是拿着一把精美的理论钥匙,却找不到对应的锁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