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沟蚀演变过程与侵蚀产沙 郑粉莉 9787030264640

黄土高原沟蚀演变过程与侵蚀产沙 郑粉莉 978703026464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粉莉 著
图书标签:
  • 黄土高原
  • 沟蚀
  • 侵蚀
  • 产沙
  • 地貌演变
  • 水土流失
  • 环境科学
  • 地理学
  • 土壤侵蚀
  • 黄土地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64640
商品编码:2952083479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9-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黄土高原沟蚀演变过程与侵蚀产沙
作者 郑粉莉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264640
出版日期 2009-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全面回顾和总结沟蚀过程与侵蚀产沙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沟蚀演变过程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高精度GPS和三维激光扫描(Li-DAR)对沟蚀演变动态监测的可行性和精度,系统研究细沟间侵蚀和细沟侵蚀过程,定量表征坡面汇水汇沙与细沟侵蚀过程,全面分析坡面汇水汇沙与浅沟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阐明坡面汇水汇沙与片蚀—细沟—切沟侵蚀方式演变过程,揭示梁坡与沟坡系统侵蚀产沙过程与动力学机理,模拟沟蚀形态演变过程。
本书可供从事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地理学、国土整治、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研究的科研人员、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及相关领域管理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风沙地貌演变与生态修复研究》 本书深入探讨了全球范围内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风沙地貌的形成机制、演变规律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通过整合遥感技术、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精细分析,本书系统梳理了风蚀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并着重阐述了沙丘迁移、风蚀洼地形成与扩展等关键地貌单元的动态变化。 第一部分:干旱区风沙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第一章:风沙地貌学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章首先界定了风沙地貌学的核心概念,包括风的动力学特征(如剪切力、湍流结构)与地表物质(风成沙粒、粉尘)的输运机制。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研究范式,重点阐述了如何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如Landsat, Sentinel数据)对大尺度的风沙地貌进行时空监测。同时,书中构建了一个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如风速仪、地表通量塔)与数值模拟(如CFD模型)的综合分析框架,用以解释微观尺度的风沙运动与宏观尺度的地貌塑造之间的耦合关系。 第二章:沙丘形态分类与动力学机制 沙丘是风沙地貌中最具标志性的元素。本章依据形态学特征,对新月形沙丘、线性沙丘、星形沙丘等多种沙丘类型进行了详尽的分类描述。研究聚焦于不同风向和风速组合下沙粒的攀升、撞击、铺移(Saltation)过程,并利用布料方程(Bagnold’s Formula)的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了沙丘的生长速率、迁移方向和内部结构变化。尤其关注了复合型沙丘系统(如月牙岭与沙垅交错区)的形成过程,揭示了多源风场对地貌复杂化的驱动作用。 第三章:风蚀与风积过程的相互作用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风蚀(Deflation)和风积(Accumulation)在塑造地貌中的协同作用。书中通过对特定监测区的长期监测数据分析,展示了在植被覆盖度降低或土地利用强度变化时,地表土壤的易蚀性如何显著增强。探讨了风蚀过程中不同粒径物质的分异现象,例如细颗粒物的长距离输送与粗颗粒物的原地堆积。此外,还详细阐述了黄土高原边缘地带的“风蚀地貌-风积地貌”过渡带的特征,强调了风积层在改造原有地貌结构中的关键角色。 第二部分:极端气候变化下的地貌响应 第四章:气候变暖对风沙活动的影响 本章考察了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区域气温升高和降水格局改变对风沙活动强度的调制作用。通过对过去半个世纪的气候记录与风沙事件频率的对比分析,本研究提出了气候因子通过影响土壤水分含量和地表粗糙度来间接控制风蚀潜势的理论模型。书中特别关注了极端干旱事件(如持续性热浪)对地表硬壳的破坏及其引发的短期高强度风蚀事件的响应模式。 第五章:人类活动对风沙地貌的反馈机制 本章聚焦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过度放牧、不当的农耕方式)和大规模工程建设(如矿产开发)如何加速或抑制风沙地貌的演变。通过建立人地系统耦合模型,量化了植被退化对风蚀力的敏感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干扰下,地表结构稳定性降低,使得系统对自然风蚀扰动的阈值降低,从而更容易进入快速退化的非线性响应状态。 第三部分:区域生态安全与风沙地貌的调控 第六章:风沙地貌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风沙地貌的演变直接影响着区域的水循环。本章分析了沙丘覆盖对地表径流、土壤入渗和地下水补给的影响。研究表明,沙丘移动可能掩埋和切断地表水系,改变流域的地形汇流路径。同时,书中也探讨了风沙沉降物对土壤水力特性的长期影响,例如,粉尘的输入对土壤有机质积累和保水能力的潜在贡献。 第七章:风沙地貌的生态风险评估与调控策略 本章旨在建立一套科学的、基于地貌过程的生态风险评估体系。评估指标涵盖了风蚀强度、沙尘暴频率、生态系统破碎度等多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多尺度、多层次的工程与生态相结合的调控策略。 在工程措施方面,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地貌单元(如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的防沙固沙技术,包括但不限于草方格、秸秆障栏的设置原则和优化布局。在生态恢复方面,重点探讨了适生植物的选择、植被配置模式以及如何通过生物措施重建地表植被的力学保护层,以有效遏制风沙的进一步扩张,最终实现风沙地貌的减缓与稳定。 本书为地貌学家、环境科学家、国土规划者以及从事防沙治沙工作的专业人员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指导和实用的技术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黄土高原沟蚀演变过程与侵蚀产沙》,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壮阔而又令人担忧的自然景观。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沟壑纵横,如同大地的脉络,却也是水土流失最直接的体现。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会围绕着“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来展开。时间上,作者是如何追踪沟蚀现象的历史演变?是从地质年代的尺度,还是近现代的观测数据?空间上,不同区域的沟蚀特征是否具有共性,又有哪些差异?书中有没有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现某个具体区域沟蚀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侵蚀产沙”这一块,我尤其好奇。当泥土被流水带走,它们最终去向何方?书中是否会对泥沙在河流中的输移和沉积进行建模和分析?这些泥沙又会对下游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一本好的关于地貌演变的书,应该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预见未来的挑战。

评分

我一直对地貌演变和土壤侵蚀的课题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于黄土高原这样一个典型且重要的研究区域。这本书的名字《黄土高原沟蚀演变过程与侵蚀产沙》直接点出了研究的核心内容,让我觉得非常切题。我猜测书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实地考察数据、遥感影像分析,以及可能的地质模型模拟。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复杂数据的,他们是如何量化沟蚀的速率和产沙量,并从中推导出沟蚀演变的趋势和驱动力。是单纯的地质构造作用,还是降雨侵蚀、风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沟蚀(如冲沟、裂缝沟等)的形成机制和演变特征?同时,我也很好奇,对于“侵蚀产沙”这一部分,作者是如何追踪泥沙的来源和去向的,是否会提及泥沙淤积在下游水库的问题,以及这些产沙量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的影响。一本好的科学著作,不仅要呈现研究结果,更要有严谨的论证过程和深刻的科学洞察。

评分

我一直对自然地理学中的侵蚀地貌学充满好奇,尤其是黄土高原这样的区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侵蚀现象。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沟蚀演变”和“侵蚀产沙”这两个关键的研究方向,这正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推测书中会深入探讨沟蚀形成的内外驱动力,例如,黄土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降雨、径流、地形坡度等外在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导致沟蚀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演变过程”,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通过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或者地质年代的分析,来揭示沟蚀形态和规模的变化规律。同时,“侵蚀产沙”的研究,更是水土保持领域的核心问题。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如GIS、RS等,来量化产沙量,并分析产沙的时空分布特征?此外,对于产沙的来源,书中是否会区分地表径流侵蚀和沟谷侵蚀的贡献,并评估不同因素对产沙量的影响。一本严谨的科学著作,应该能提供清晰的研究方法,翔实的数据支持,以及深刻的理论分析。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黄土高原沟蚀演变过程与侵蚀产沙的书籍,书名有些专业,但我被它所吸引,是因为对黄土高原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我从小就在黄土高原长大,对那里的红土地、深深的沟壑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童年时,我们会在雨季后的沟里玩耍,看泥水奔腾,感受大自然的磅礴力量。但我也深知,这片土地的贫瘠和水土流失的严峻。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黄土高原变化原因的答案,了解那些沟壑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吞噬着肥沃的土地。我期待这本书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科学家们如何观察、测量、分析沟蚀的过程,揭示其背后的自然规律和人为因素。我希望它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家乡的“伤痕”,并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这片土地。这本书是否能唤起更多人对黄土高原的关注,是否能引发更深入的讨论,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环境科学和水土保持领域有所关注的读者,我翻阅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获得一些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虽然书名侧重于“演变过程与侵蚀产沙”,但往往对这些基础性问题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后期的治理提供最根本的理论支撑。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沟蚀演变的差异性,例如,在自然因素主导下的演变模式,以及人类活动(如不合理的耕作、植被破坏等)介入后,沟蚀速率和形态发生的改变。此外,对于“侵蚀产沙”的研究,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产沙量与沟蚀面积、坡度、降雨强度等因素联系起来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减缓沟蚀、控制产沙的思考?比如,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植树造林,修建梯田、拦沙坝等措施,对沟蚀演变过程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些措施在控制产沙方面的效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