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定价:23.80元
作者:杜燕红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347544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人们经常用世界上*美好的语言来描述和比喻学前儿童,诸如:天真无邪、纯洁无暇、天使宝贝等。人们也时常怀念和向往那份童真、童心、童趣,但由于各种原因所致,人们愈来愈发现,这个无暇的宝贝有了些许“斑点”,这种反差令我们无比担忧,甚至有些惊慌失措,同时,也使我们开始产生了更多的反思和研究。学前期是人一生身心发展*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奠基性、不可逆性等特点,所以,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发展结果具有多方面重要价值和意义。从国家角度讲,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关乎合格人才的培养;从家庭角度看,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幸福和未来;从儿童个体角度讲,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制约其人生发展方向。基于此,父母和教师非常有必要关注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并采取科学适当的措施,有目的、有意思、有计划地对学前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学前儿童教师和家长阅读,也可作为各级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学生,以及各种相关培训机构的教材和参考书。
内容提要
心理健康教育史当今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本书旨在引导学前儿童家长和教师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儿童个性健康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导言、发展诊断篇、问题分析篇、素质培养篇、游戏活动篇,共10章。本书每篇之前,都有导读要点,提示各篇内容结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讲述婴幼儿早期心智成长的书籍,我的第一感受是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是在记录一幅缓缓展开的生命画卷,每一个细节都不容错过。特别是书中关于“依恋关系”建立的章节,简直是为初为人父母者量身定做的指南。它没有贩卖焦虑,而是提供了一种坚定的、充满安全感的视角。我过去总担心自己是不是抱孩子抱得太多、是不是回答问题不够及时,生怕自己无意中破坏了孩子的独立性。但书中清晰地阐明了,在生命的最初阶段,高质量的“回应性养育”不是溺爱,而是为孩子构建未来自信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作者巧妙地引用了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部分理论,但马上就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以操作的场景,比如在孩子尝试自己穿鞋失败五次后,是默默地帮他穿好,还是退后一步,引导他说出“我需要帮忙”——这种微妙的介入时机,是教育的艺术,也是这本书最宝贵之处。此外,对于如何处理分离焦虑,书中的建议也十分人性化,它教导我们如何进行“渐进式告别”,让孩子从不确定的恐惧中,逐步过渡到对父母回归的坚定预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养育孩子是一场长跑,稳定、可预测的爱,远胜过偶尔的狂热付出。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对于“创造力激发”和“环境创设”的论述,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认为“贵重的玩具才能带来好的教育效果”的固有观念。作者强调的“开放式材料”——比如树枝、石头、废弃的纸板箱——才是真正能够激发儿童高级思维的工具。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个“模糊的玩具”如何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而一个功能单一的电动玩具则会迅速限制孩子的想象边界。例如,一个木头块,在不同孩子手里可以变成城堡的基石、飞船的燃料,甚至是一块美味的巧克力。这种对“想象力经济价值”的阐释,非常深刻。更让我受益的是关于“环境的静谧性”的讨论。在如今充斥着电子屏幕和噪音的环境下,孩子们越来越缺少独处和深度思考的时间。书中建议家长有意识地创造“沉思角落”,哪怕只是一个铺着软垫的角落,让孩子可以暂时脱离外部刺激,进行自我对话。这一点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尤为重要,它关乎的不仅仅是注意力,更是心智的定力。这本书的文字富有画面感,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阳光和自然气息的学前班教室里。
评分这是一部真正做到了“贴地气”的教育读物,它避开了那些故作高深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探讨了学龄前儿童在适应集体环境时所面临的隐形挑战。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规则建立与执行”的部分。我们都知道建立规则很重要,但如何让一个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理解并内化这些规则,却常常让人头疼。作者提出了“规则的共同协商”这一概念,我以前从未想过,与三四岁的孩子讨论规则的制定过程,但试过后发现,当孩子参与到规则的创建中时,他们对规则的遵守度会大大提高。比如,我们一起商量了“玩具必须收回箱子”的规则,并一起确定了“不收玩具的后果”——不是惩罚,而是“暂时借给妈妈玩一天”。这种将结果与行为直接挂钩的逻辑,比单纯的吼叫或威胁要有效得多。书中也坦诚地指出了成人自身的情绪投射问题,提醒我们,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当行为,其实是我们自己未被满足的控制欲或焦虑感的反射。这种自我审视的维度,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育儿技巧手册,更像是一本自我成长的心灵指南。
评分这本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著作,在探讨“社会性发展”方面,提供了一个非常人性化且具有前瞻性的框架。它没有将“分享”和“合作”视为理所当然的道德要求,而是将其置于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向社会化过渡的自然阶段进行分析。特别是关于“冲突解决的梯度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行动路线图。比如,当两个孩子同时抢夺同一个玩具时,传统方法可能是粗暴地拿走或要求轮流。而书中的方法是先确认双方的情绪(“我知道你很想要那个小车,你也想玩,对吗?”),然后共同寻找一个替代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急于切断冲突。这种对冲突本身的“尊重”,让孩子学会了用语言而非肢体来表达强烈需求。此外,书中对“友谊的萌芽”也做了精彩的描绘,指出早期友谊的特点往往是基于共同活动而非深层情感共鸣,这极大地缓解了家长们对孩子“没有好朋友”的焦虑。它教导我们,欣赏孩子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交特点,比强行撮合他们成为“最好的朋友”来得更重要。整体而言,这是一本既能安抚家长情绪,又能提供实操指导的佳作。
评分这本新近拜读的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著作,真可谓是洞察人心、见解独到。作者似乎对学龄前儿童那敏感而又充满探索欲的内心世界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游戏化学习”的深入剖析,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比如如何通过搭建积木迷宫来培养孩子的空间认知和挫折耐受力,或者如何利用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来引导他们处理初级的社交冲突。书中提到,很多家长和幼师常常因为孩子一时的哭闹或不合作而感到手足无措,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及时的“情绪急救包”。它没有给出标准化的、一刀切的解决方案,反而强调了观察的重要性——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是疲惫、是关注缺失还是信息过载。我尝试着运用书中提到的“积极倾听”技巧,去回应我侄女对于她想象中怪兽的恐惧,效果立竿见影。她不再是歇斯底里地尖叫,而是开始试图描述那个“怪兽”的颜色和形状,这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转化和接纳。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远比强行说教有效得多,它搭建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让孩子敢于暴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全书的论述逻辑严密,既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支撑,又不失生活化的亲切感,让人读起来既学到知识,又感到被赋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