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我的大学 |
| 作者 | 赵钢 |
| 定价 | 68.00元 |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 ISBN | 9787551421430 |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知名摄影师赵钢在大学时代完成的摄影生涯*部作品,既有青年人的单纯与激情,也有成熟摄影师的独立意识和敏锐观察。赵钢从初中时代就一头扎进摄影,得到了摄影家王福春的指导,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明确摄影为自己一生的志业,他决心完整记录自己的大学生活。书中作品的拍摄时间贯穿了大学四年,以及毕业后的一两年,在漫长的拍摄过程中,赵钢既是大学生,又是“旁观者”,这种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叠加,赋予了这组照片耐人寻味的丰富性。它摄取的既是一种感同身受的直接经验,却又经过了成熟专业的视觉语言的重构。 大学新生跨下中巴车的那一瞥怯生生的眼神、无所事事地站在暖气片上等着母亲替自己铺床的新生、暴风雪中监督同学晨跑考勤的班干部、上半身衬衣领带下半身短裤拖鞋拍简历照的毕业生、大学学费上涨后围着窗口缴费的家长、取消分配工作后人山人海的招聘会……《我的大学》记录了九十年代大学生活中的各种细微事件,并折射出那个时代将动未动、暧昧交织的变迁。在这些细致绵长的怀旧影像中,无数人记忆的阀门将被打开,体验一次摄影穿越时空的魔力。 |
| 作者简介 | |
| 赵钢,毕业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92—1996年拍摄完成部纪实摄影作品《我的大学》。1996年开始职业摄影,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为多家杂志拍摄图片故事。2003—2005年担任《新京报》摄影记者,拍摄《北京地理》系列报道。2005—2009年在《华夏地理》杂志(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任专职摄影师;2012年任《华夏地理》杂志特约摄影师。先后拍摄完成《故宫大修》、《布达拉宫》、《谁毁了我们的长城》、《明朝》、《景德镇》、《中国蒸汽机车》、《国宝山西》等30多个大型专题图片报道。2012年开始成为自由摄影师,从事摄影教学和艺术摄影创作。2015年任新浪网“拍照吧少年”大学生摄影工作坊专题纪实组导师。2015年受邀担任新浪图片“摄氏2014”年度摄影师大典评委。2016年任“雪花古建筑摄影大赛”评委。2017年被聘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摄影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任课教师。 体;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 >从上万张黑白底片中精选179幅摄影作品,完整记录九十年代大学生活,世所罕见?知名摄影师赵钢贯穿大学时代完成的部成熟的纪实摄影作品,视角独特 ?摄影评论家顾铮、前《新周刊》主笔胡赳赳、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唐克扬联袂推荐 |
| 目录 | |
| 纪实摄影的根本或“初心”顾 铮005 赵钢与九十年代大学胡赳赳008 那些丧失的瞬间唐克扬011 在上大学之前,我已经明确自己要从事摄影这个专业014 我的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048 大学课——军训057 我记忆中的大学校园068 对于学习,我觉得自己被放错了地方094 从食堂到学生会到文艺表演:大学里的秩序118 拿着相机在运动会上乱窜,是一种很自由的感觉136 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活149 我通过摄影阅历大学214 大学后一课——毕业240 《南方都市报·视觉周刊》采访节选采写:郑梓煜265 敏感与不合群的眼睛郑梓煜268 后记 赵钢270 |
| 编辑推荐 | |
| 从上万张黑白底片中精选179幅摄影作品,完整记录九十年代大学生活,世所罕见 知名摄影师赵钢贯穿大学时代完成的*部成熟的纪实摄影作品,视角独特 摄影评论家顾铮、前《新周刊》主笔胡赳赳、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唐克扬联袂推荐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读到这本书的第三章,我开始被它那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内心独白,将那些曾经模糊的大学记忆一点点勾勒出来,仿佛一部老电影的回放,每一个画面都带着岁月的温度。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会突然停下来,闭上眼睛,脑海中也会浮现出类似的场景,那些和朋友在宿舍彻夜长谈的日子,那些在图书馆埋头苦读的夜晚,那些为了一个社团活动忙碌奔波的时刻,都随着文字的展开,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这种共鸣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故事,更是我们许多人大学生活的缩影。它没有回避那些青春的迷茫与困惑,反而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去剖析,这让我在阅读时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温暖。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最后几页,一种复杂的情绪油然而生。它像是在为一段珍贵的旅程画上句号,但同时又留下了一片广阔的思考空间。我并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总结”,但这正是我所欣赏的地方。它没有试图给读者一个现成的模板,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那些关于选择、关于遗憾、关于未来的种种铺垫,都指向了更深层的人生课题。这本书让我觉得,大学生活并非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重要的起点,它塑造了我们,也为我们未来的无限可能打开了大门。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洗礼,对即将迈入的社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更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某些段落让我感到了深深的触动。作者在描绘那些看似平凡的学习和生活场景时,所注入的情感浓度,以及其中蕴含的哲思,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文字中流露出的真挚与力量,却足以穿透人心。我尤其喜欢它对“孤独”这个主题的探讨,它并没有将孤独视为一种负面情绪,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索的契机。这种视角,让我对过往的某些时刻有了全新的解读,也让我对未来的挑战有了更多的勇气。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可能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就像在同一条河流中,不同时段去感受,水流和岸边的风景总会有细微的差别。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让我眼前一亮,简洁大气,透露着一股厚重感,很符合我对一本“正版书籍”的期待。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轻飘飘的纸,翻阅起来有种实在的满足感。我尤其喜欢它印刷的字体,清晰而不刺眼,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劳。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及大学生活本质的书,不仅仅是记录某个具体事件,而是能够引发思考,让我回味那些或闪光或平淡的时光。从这本书的整体质感和第一印象来看,它似乎有这样的潜力。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看看它将带我踏上一段怎样的旅程,去探索那些藏在“大学”这个概念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它独特的视角,引导我重新审视我的大学经历,从中汲取养分,为未来的道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让我一开始有些出乎意料,它并没有我想象中那种关于“成功学”或者“人生经验”的直接灌输。相反,作者似乎更注重于描绘大学生活中那些微妙的情感变化和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失去”与“获得”的辩证思考,那些曾经以为至关重要的东西,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变得不再重要,而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成长”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瞬间积累而成,由无数次跌倒又爬起来的过程构成。它让我意识到,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心灵成长的熔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