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错案追踪2008~2009 |
| 作者: | |
| 市场价: | 39元 |
| ISBN号: | 9787562067764 |
| 出版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6-05-01 | 版次:1 | 页数:328 |
| 印刷时间:2016-05-01 | 印次:1 | 字数:255千字 |
江国华,男,1970年生,湖南茶陵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司法学与司法法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中国法学》等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国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出版个人专著7部,承担重量课题2项和省部级课题7项,获重量很好成果奖1项、省部级很好成果奖8项。
总序 对待错案的态度
滕彩荣案
麦良案
马全保案
陈瑞武案
孙学双案
张振风案
宋庆芳案
李文瑞案
莫卫奇案
师学军案
赵英新案
罗建新案
赵满仓案
杜光东案
邹书军、袁海强案
张绍友案
李德田案
刘志案
郝金安案
后记
江国华主编的《错案追踪(2008-2009)/错案追踪系列丛书》选取2008-2009年已经公开审判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错案汇编成书。主要内容包括对错案的案件简介、案情回顾、庭审过程、分析评价和深入剖析、案后追访以及附录判决书。希望通过对错案的梳理与分析,对我国新时期错案冤案的基本情况、发展脉络、规律特点、发生的原因以及制度漏洞和建设等进行全面的阐释和说明,这一基础性研究将为我国该领域的司法实践和研究提供重要素材。
| |||||||||||||||||||||||||||||||||||||
| |||||||||||||||||||||||||||||||||||||
| |||||||||||||||||||||||||||||||||||||
说实话,我最近对一些社会现象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牵涉到法律和公正的问题。当我无意中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就像被点醒了一样。 “错案追踪”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悬念感,让人联想到侦探小说里的情节,只不过这里追踪的对象不是犯人,而是可能存在的司法漏洞。我了解到这本书涵盖了2008年到2009年这两年的时间跨度,这让我觉得它可能包含了相当数量的案例,而且都是相对较近的案例,这意味着其中的一些思考和讨论可能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对“法律”这个范畴虽然不算是专家,但却保持着一种持续的关注。我认为,了解法律的运作,特别是它可能出现的失误,对于一个普通公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的“正版”和“新华书店”的标志,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或者道听途说的作品,而是经过一定程度的严谨考证和编辑出版的。 我好奇作者江国华是如何进行“追踪”的?他是通过查阅卷宗,采访相关人员,还是通过对公开报道的梳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比较系统的“追踪”过程,让我能够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方法。 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错案产生的原因,无论是程序上的问题,证据上的问题,还是人为的因素。我希望它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在追求司法公正的道路上,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吸引人的,封面是那种比较沉静的蓝色调,配上醒目的书名,一眼看过去就能感受到一种严谨和专业的氛围。我拿到手的时候,纸张的手感很不错,不是那种特别光滑的,而是带有微微的纹理,翻阅起来不会轻易留下指纹,而且那种淡淡的油墨香也很令人愉悦。考虑到这是一本法律类书籍,我其实对它的内容并不是非常了解,但光凭这“正版”二字,以及“新华书店”的标识,就让我对它的品质有了一个基础的信心。我平时虽然不常接触法律书籍,但偶尔也会在新闻里看到一些关于错案的报道,总是觉得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复杂的程序。这本书的副标题“错案追踪2008-2009”,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或许是一次深入的调查,一次对司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疏漏和错误的探究。作者的名字“江国华”,虽然我之前并不熟悉,但结合书名,我猜测他可能是一位资深的法律从业者,或者是对司法案件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我能从更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去理解“错案”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案件背后,法律是如何运作的,又会在怎样的环节出现偏差。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事实,更能引发思考,让我对法律的公正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剖析社会运行机制的书籍充满兴趣,尤其是涉及到国家机器的运作和潜在问题。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错案追踪”,这几个字就像带着一种揭示真相的使命感,让我对它所蕴含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标注了“正版”和“新华书店”,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书籍的权威性和可靠性,让我觉得买这本书是一笔值得的投资,而不是随便的购买。作者江国华这个名字,我之前可能并没有深入了解,但是结合书名“错案追踪”,我猜测他一定是对法律领域有着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或许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法官,或者是一位对司法公正有着深刻洞察的学者。 我对“2008-2009”这个时间段的设定也很有意思,这让我觉得书中收录的案例可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出那个时期司法系统在处理疑难案件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偏差。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那些不为人知的错案背后,详细地分析错案产生的具体原因,包括证据收集、法律适用、审判程序等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 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错案的描述和分析,还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思考如何规避类似错误,如何完善司法制度,从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社会问题的书籍感到好奇,而“错案追踪”无疑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被冤枉的无辜者,以及他们背后坎坷的申诉之路。 我注意到这本《错案追踪2008~2009》是由江国华所著,并且是“正版新华书店图书籍”,这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心,相信它是一本经过严谨考证、内容可靠的作品。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在法律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才能完成这样一本“追踪”错案的书籍。 我对“2008-2009”这个时间范围也感到很兴趣,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涵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能够反映出那个时期司法体系在运作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了解到,在法律的光环背后,也可能存在着人性的弱点、制度的缺陷,以及信息的不对称。 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每一个错案的具体细节,从卷宗资料、庭审记录,到相关人员的访谈,尽可能地还原案件的真相。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本应公正的法律判决出现了偏差?是证据不足?是程序错误?还是人为的干扰? 这种深入的“追踪”过程,不仅能满足我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对法律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让我对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法律这个领域一直抱着一种敬畏又略带疏离的态度。法律条文对我来说,有时像是一本厚重的、晦涩的教科书,但这本书的标题“错案追踪”却一下子把我拉近了。它听起来不像是一本枯燥的法律指南,更像是一次深入社会肌理的探索。我拿到这本《正版》的《错案追踪2008~2009》,感觉质量很好,拿在手里很沉甸甸的,封面设计也显得很专业。作者江国华的名字,结合“错案追踪”这个主题,让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严谨、细致的调查者的形象。我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案件,以及怎样的追踪过程,才能被收录在这本书中。 我对“2008-2009”这个时间段的选择也颇感好奇,为什么是这两个年份?是不是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错案,值得被特别关注和分析?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错案产生的具体环节和原因。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深入剖析,例如,是证据链的断裂,是证人证词的偏差,还是法律解释上的分歧,亦或是其他更复杂的人为因素?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法律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的“盲点”和“死角”。 我更期待的是,通过对这些错案的“追踪”和反思,能够引发我们对如何改进司法制度、如何保障公民权益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在我看来,或许能为我们理解“法治”的真谛,以及它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