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如今中国社会越富裕,消费力越来越强,但常常给人"富而不贵”的印象。他们不排队,争先恐后;他们在博物馆美术馆大声喧哗;他们在凯旋门大声议论"香榭丽舍也不过如此”;他们听任小孩在外国地铁车厢里面拉屎;对机场工作人员呼来喝去,花了钱就好象就是大爷;在爱琴海的邮轮上,所有的外国孩子都安安静静看书聊天,独独中国孩子不停去买冰淇淋蛋糕,而最后又剩一大堆在桌子上不收拾……我们可以语言不同,我们可以文化不同,我们可以有不一样的肤色和传统,但是,无论我们生在哪里,都要拥有最基本的公共素养。也是我们家长最应该进行家庭教育的一部分,是我们未来国民素质的一部分。本书j将这些公共素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做人的底限,也是行为规范的全世界都通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的任何行为,以不影响他人为基本准则,这是对人的起码要求;第二部分是自我形象,谈孩子们的穿衣吃饭等行为礼仪;第三部分是"落落大方,与人为善”,这是绅士淑女的一部分,做到这些,需要孩子们付出更多额外的努力。
目 录
写在前面:有些事情,父母要比孩子先知道
你属于哪种类型的父母 /2
选对家庭教养方式,让孩子带着好家教出门 /4
PART1 公共素养的基础——教养孩子从最低限度开始
Lesson 1 在公共场合做到这些,让孩子可以更自信地走出家门
01 小声一点,在公共场合不喧哗 /8
0 2 想拍照,先问一问是否允许 /12
03 忍一忍,在公共空间不吃东西 /15
0 4 注意自己的口气,别喷到别人脸上 /19
0 5 观看影视表演时别突然起身、大声交谈 /22
0 6 在公共场合时让手机安静一会儿 /26
0 7 排好队,没有什么值得争抢的 /29
0 8 “红灯停,绿灯行”要说到做到 /32
0 9 关门时顺便看一看身后 /35
10 羞羞的事情要避开公众,比如大小便 /38
Lesson 2 在众人面前做到这些,让孩子走到哪儿都受欢迎
11 做客、聚会时,别总是玩手机 /41
12 不在他人面前说悄悄话 /44
13 别太沉默,也不要喋喋不休 /47
14 有时候,聆听比发言更重要 /50
15 边吃边说有些失礼 /53
16 指指点点不是好习惯 /56
17 停,不要再抖腿了 /59
18 别在众人面前下蹲,尤其是女孩子 /62
19 无论做什么都不作弊 /65
20 收到不喜欢的礼物 /69
PART2 孩子有个好形象——怎么吃、怎么穿、怎么做,“礼”遇好习惯
Lesson 3 吃饭、穿衣有讲究,让孩子干净又有礼貌
21 再饿、再好吃都要细嚼慢咽 /74
22 别在餐桌上敲敲打打 /77
23 在餐桌上不要俯身够食物 /80
24 吃饭期间避免去洗手间 /83
25 可以吃得很高级,但一定不要浪费 /86
26 让衣物保持整洁,尤其是领口、袖口 /89
27 让服饰尊重当下的场合 /92
28 尽可能穿合身的衣服 /95
29 女孩别穿得太暴露 /98
30 穿裙子要注意这些细节 /101
31 注意自己的口气,别喷到别人脸上 /104
32 戴什么还要看衣服,饰品别太多 /107
Lesson 4 仪容、行为很得体,孩子乖巧又可爱
33 有一双干净的手 /110
34 让头发和身体保持干净 /113
35 打喷嚏、咳嗽要避人 /116
36 当众挖鼻孔、擦眼屎一点也不可爱 /119
37 吃完饭记得漱漱口 /122
38 站姿也是有情绪的 /125
39 坐下时放好双腿 /128
40 先下后上、先出后进、长辈先行 /131
PART3 气质修养源自内心——男孩绅士、女孩优雅
Lesson 5 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让人家称赞“好贴心的孩子”
41 这样打招呼更惹人爱 /136
42 接受帮助后,真诚地说“谢谢” /140
43 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 /143
44 体恤他人,不要只顾自己 /146
45 乘坐电梯时,乐意为他人按键 /150
46 乘扶手电梯,留出左边的位置 /153
47 尽量往里走,把入口留给后来者 /156
Lesson 6 只是一句简单的话,孩子的情商指数就能明显提升
48 绅士、淑女常把这些词挂嘴边 /159
49 用欣赏的眼光、宽容的心态对
待他人、他物 /163
50 爱撒娇不代表可爱 /166
51 去做客,不要喧宾夺主 /169
52 吃饭时的忌口问题 /172
53 别成为传递坏消息的人 /175
54 学会退一步,等一会儿没什么 /178
55 像尊重家人一样尊重服务业人员 /181
56 人过无痕,不留签名和垃圾 /184
前 言
在世界上,一提及中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然而随着经济日趋发达,如今中国社会越来越富裕,国民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但整体的国民素质却令人堪忧。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博物馆、美术馆内,孩子们大声喧哗、随意照相;在公共场合,父母任凭孩子在众人面前撒泼打滚、随地大小便;在餐厅、机场,小孩子对工作人员吆三喝四;在豪华的游轮上,一些中国孩子旁若无人地追逐喧闹,留下一大堆食物垃圾……每当遇到这种事情,作为同胞的我都会感觉十分尴尬。
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世界正在逐步走向大融合,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我们不难预见,未来的世界将会跨越国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该具备一个基本的交往方式。我们的孩子若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如何尊重他人,这是人性中最基本的东西,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作为世界公民的基本素养,是我们未来国民素质的基础。
许多时候,孩子的言行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那么,具体来说应该怎么做呢?为此,我专门编写了这本书。
本书从公共素养最主要的三大方面入手,分别对公共素养的基础、让孩子有个好形象、培养孩子的内在修养做了全面、细致的讲解。书中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受大众关注的问题,包括孩子在公共场合的一些行为规范、在大众面前的行为礼仪、日常吃穿与仪容仪表的细节问题、人际交往的言行举止等。我将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与心得全部写在了这本书中,希望它能帮助每一位家长朋友解决具体的教养问题。
我相信,没有哪个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讨厌,被人说“没教养”。我衷心地希望,从我们手中走出去的孩子,能够成为受大众欢迎的人,成为国家新一代的希望。愿每一个孩子,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以让人深思,"孩子的教养,源自父母的修养"。光是这个书名,就仿佛在我心中投下了一颗石子,荡漾起层层涟漪。我一直认为,教育孩子是一项复杂而充满挑战的工程,需要耐心、智慧,甚至是无穷的爱。然而,这本书却将焦点从孩子本身,巧妙地转移到了父母身上。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不禁开始审视自己,审视我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所扮演的角色。我是否真的做到了“修养”?我的言行举止,我的情绪控制,我的待人处事,这些点点滴滴是否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我的孩子?我开始想象,如果父母自身能够拥有更高的修养,是否就能更自然、更有效地引导孩子走向正途?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听起来如此深刻,又如此贴近生活。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具体地阐述父母修养的重要性,又会提供哪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从而更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这种对未知内容的期待,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真诚的语气,与我进行了一场关于亲子关系的深度对话。书中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观察和深刻理解之上。它让我明白,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孩子的“问题”归咎于孩子本身,却忽略了问题的根源可能就埋藏在我们自己身上。作者并非否定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而是强调父母的“内在力量”才是孩子成长的“定海神针”。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它们真实而 relatable,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也看到了身边其他家庭的缩影。这种共鸣感,让我感到不再孤单,也更有勇气去面对自己在教养上的不足。这本书没有提供一蹴而就的“秘籍”,但它教会了我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看待亲子关系和自身修养的全新视角。它更像是一盏引路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让我知道,要成为孩子更好的榜样,首先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教养”一词的理解。过去,我总以为教养是孩子需要学习的一套规则和行为规范,是外在的约束。但这本书却告诉我,真正的教养,其实是孩子内心深处的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源泉,恰恰在于父母自身的品格和修养。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在“教”孩子,而是在“养”孩子,而“养”的根本,在于父母自身的“涵养”。书中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理念到具体的实践,都给了我非常深刻的触动。我开始反思,我是否在无意中将自己的焦虑、急躁甚至是不成熟的一面传递给了孩子?我是否真正做到了在孩子面前保持一个平和、包容、有原则的态度?这本书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答案,去修炼自己的内心,去提升自己的格局。这种“内求”的方式,让我觉得更加踏实和有效。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的指南。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坐下来,静静思考了很久的书。它的文字并不华丽,但每一个字都饱含力量,直击人心。书名《孩子的教养,源自父母的修养》,看似简单,却道出了一个极其深刻的道理。我曾经也花了很多精力去研究各种育儿方法,希望找到最有效的“招式”来应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挑战。然而,这本书却提醒我,外在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内在的根基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为人处世,父母的情绪稳定性,这些无形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价值观。我意识到,我可能一直在忙于“管理”孩子,却忽略了“经营”自己。这本书让我明白,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我们自己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中只有一个词在回响:“觉醒”。它就像一股清流,冲刷了我长期以来对亲子关系的一些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教育孩子是一场“攻坚战”,需要不断地去“纠正”、“引导”、“塑造”。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更温和、更具智慧的方式,将我引向了另一个方向——从父母的“修养”出发。它让我意识到,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最真实的状态。我们的焦虑、我们的不耐烦、我们的狭隘,都可能在孩子身上显现。而当我们开始注重提升自身的修养,当我们学会内观、自省、成长,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更积极、更健康、更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这本书没有给我具体的“操作手册”,但它给了我一种“心法”,一种让我从“管”到“养”,从“外求”到“内求”的转变。它让我明白,最好的教养,源于父母自身最美好的品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