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阿片类药物的应用(翻译版)
定价:48.00元
作者:(德)弗雷耶,孙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1171335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阿片类药物的应用》由Springer公司于2008年出版,迄今为止,阿片类药物在疼痛药物治疗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而对药物依赖和成瘾的担忧使得医师和病人都对这类药物形成了很多错误的认识。提高阿片类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是目前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所关注的热点。
本书分五部分,分别讲解急慢性疼痛反射病生理基础、阿片类药物作用机制、阿片类药物在围手术期和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指南、初级保健中阿片类药物违规应用的监测。书中对阿片类药物的分子学机制的揭示是近年来引人注目的研究进展之一。
目录
引言
篇 疼痛传导过程中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
痛觉系统,机体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急性疼痛——对机体造成的影响
疼痛的分类
疼痛与镇痛的相关解剖
C纤维的疼痛传输特征
A纤维的疼痛传输特征
不同类型疼痛的传输
痛觉递质和速激肽家族成员——P物质
脊髓上区疼痛过程
脊髓丘脑束的痛觉转导
下行抗伤害感受系统
疼痛神经生理学——与治疗有关的受体位点
伤害性刺激的下行传入通路
疼痛治疗方法
缓激肽在炎症性疼痛中的重要性
COX_2抑制剂在疼痛治疗中的作用
阿片受体系统——疼痛治疗的主要目标
脊髓水平伤害性效应的抑制与激活
伤害性刺激传导的神经激素
黑皮素
胆囊收缩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甘丙肽
一氧化氮——一幔性疼痛的介质
系统
易化或抑制伤害感受的离子通道调节器
P2X和P2Y受体系统
香草素受体系统
作为离子管道调节器的电压闸门钠通道
非电压闸门的钾通道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离子通道调节剂
兴奋性谷氨酸受体:超前疼痛的调节剂
乙酰胆碱受体(NAchR)
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痛觉过敏的调控
免疫系统与小胶质细胞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
疼痛传输的反射性节段调节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结果
急性疼痛向慢性转变和恶化的原因
疼痛发展过程中神经病理性改变起的作用
急性疼痛转化为慢性疼痛的脊髓上改变
使用不同药理作用的止痛药防止急性疼痛发展为
慢性疼痛
合理应用阿片药
使用足量阿片药物治疗的理由一阿片药物治疗的11个误区
多种疼痛治疗靶物质
质子通道作为疼痛治疗的靶物质
疼痛治疗的辅助镇痛药
药物靶点受体兴奋与抑制
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
耐药陛——心理性疼痛
为获取补偿的伪痛患者的疼痛行为
第二篇阿片药物作用机制和临床效应
第三篇阿片类药物——围术期综合性一体化的部分
第四篇强效阿片类药物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第五篇在初级医疗机构杜绝阿片类药物的非法使用
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蓝色调和烫金的字体,给人一种庄重而又神秘的感觉,仿佛预示着内容将是严谨且深刻的。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专业读物,但翻开目录后,我发现它的覆盖面比我想象的要宽泛得多。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清晰地阐述了写作的目的——不仅仅是罗列药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探讨这类药物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我对其中关于疼痛管理伦理的章节特别感兴趣,它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应该用”或“不应该用”的绝对论断,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医疗资源差异下,医生在权衡利弊时所面临的困境。书中对历史案例的引用非常到位,尤其是对早期鸦片制剂使用的社会影响的描绘,让我对这类药物的“双刃剑”属性有了更立体和人性的理解。文字的组织脉络非常清晰,即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顺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不会感到晦涩难懂。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值得称赞,术语的准确性和行文的流畅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读起来几乎没有翻译腔,仿佛原作者就是用这种优雅的中文书写的。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公共卫生政策的爱好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很多可以深入挖掘的政策分析点。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临床应用指南,它深入剖析了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再到社会层面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全过程。作者对监管历史的梳理尤其精彩,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禁令”与“放开”的二元对立上,而是细致地描摹了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是如何根据疫情和公众认知变化来调整策略的。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成瘾”机制的描述,那段文字的描述力度非常强,它不仅仅是描述生理上的依赖,更深入探讨了心理和社会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将个体推向深渊的。作者的文字如同手术刀般精确,剥开了问题的多层外壳。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为巧妙,它仿佛一座精心搭建的阶梯,引导读者从最基本的分子结构认知,逐步攀升到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每一次翻页,都感觉自己对这个复杂议题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对于任何想从政策层面理解医疗禁药问题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场思维上的“探险”。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如何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系统地梳理如此庞大且敏感的医学主题感到怀疑,但读到中段时,我的疑虑完全消散了。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将复杂概念“去魅”的能力,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副作用和滥用的历史,反而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作用机制的阐述,图文并茂,逻辑缜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生物化学通路时所采用的比喻,它们精准而形象,成功地将抽象的分子互动转化为了读者可以“看见”的过程。这让我得以从一个更基础的层面理解药物是如何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过,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可能是在处理某些前沿的替代疗法时,论述略显保守,篇幅分配上似乎对传统疗法的侧重更强。但这或许也反映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只介绍那些证据链相对完善的内容。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能激发深入思考,而非仅仅提供知识点的佳作。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放在案头,时不时翻阅的参考书。它的篇幅虽然可观,但内容的密度却高得惊人,几乎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不同药物家族之间的细微差别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细致。他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着重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未来会如何发展”。例如,书中对某些新型非成瘾性镇痛剂研发的现状分析,虽然只是简略提及,却提供了足够的信息点供有兴趣的读者进行后续的专业文献检索。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体现了其专业性,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当然,对于非医学背景的读者来说,开篇的药代动力学部分可能需要结合其他基础教材辅助理解,但整体而言,作者已经尽力做了最大的简化和解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全面且不失深度的框架,它教会我们如何用一种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被过度神化或妖魔化的药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值得信赖的“知识导航图”。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充满挑战性的,但收获巨大。我的阅读习惯偏向于快速捕捉核心信息,但这本书要求我必须放慢速度,细细咀嚼每一个论点。这并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作者所探讨的每一个案例都包含了深刻的道德重量。比如书中提及的“安慰剂效应”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边界,这个问题本身就极具争议性,作者的处理方式是展示了正反双方的强有力论据,然后将最终的判断权交还给读者,这种不预设立场的态度,恰恰体现了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的风范。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对新近研究成果的采纳上做得非常及时,它并没有沉湎于已有的经典理论,而是积极引入了最新的神经影像学和基因标记物方面的发现,试图解释个体对药物反应差异的生物学基础。这种与时俱进的特性,使得这本书在同类主题的书籍中显得尤为鲜活和具有前瞻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用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而是对那些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人所承受的压力和责任有了更深一层的共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