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模糊分类及其在光谱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武小红,武斌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4171827 |
| 出版年份: | 2017年10月 |
| 版次: | 第 1 版 |
| 总页数: | 159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5元 |
| 实际重量: | 0.236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模糊分类及其在光谱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可为研究模糊分类、模式识别和近红外光谱信息处理方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也可为从事农产品、食品近红外光谱信息的分析和处理的研究生和教师提供参考。
1绪论
1.1模糊分类概述
1.2模糊分类的发展概况
1.3模糊分类的基本理论简介
1.3.1模糊集合
1.3.2基于目标函数的模糊聚类
1.3.3模糊判别分析
1.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模糊混合聚类模型
2.1模糊聚类概述
2.2联合模糊C—均值聚类模型
2.2.1MPCM模型
2.2.2AFCM模型
2.2.3MPCM和AFCM的对比实验
2.3一种改进的可能模糊聚类算法
2.3.1PCA算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2.3.2改进的PCM与改进的PFCM
2.3.3实验结粜
2.4基于聚类中心分离的可能模糊聚类模型
2.4.1基于聚类中心分离的模糊C—均值聚类(FCM_CCS)
2.4.2基于聚类中心分离的可能聚娄(PCM_CCS)
2.4.3基于聚类中心分离的可能模糊聚类(PFCM_CCS)
2.4.4实验结果
2.5一种混合可能聚类算法
2.5.1算法描述
2.5.2实验结果
2.6联合模糊熵聚类
2.6.1算法描述
2.6.2实验结果
2.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基于核的模糊聚类
3.1核模糊聚类概述
3.2基于核的修正可能C均值聚类
3.2.1算法描述
3.2.2实验结果
3.3基于核的广义噪声聚类算法
3.3.1GNC算法
3.3.2KGNC算法
3.3.3实验结果
3.4基于核的可能模糊c_均值聚类
3.4.1算法描述
3.4.2实验结果
3.5基于核的聚类中心分离的模糊C—均值聚类
3.5.1算法描述
3.5.2实验结果
3.6基于核的类间分离聚类
3.6.1算法描述
3.6.2实验结果
3.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基于非欧氏距离的模糊聚类算法
4.1引言
4.2一种新的非欧氏距离
4.3基于非欧氏距离可能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4.3.1可能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4.3.2APFCM算法
4.3.3实验结果
4.4基于非欧氏距离可能聚类算法
4.4.1IPCM算法
4.4.2AIPCM算法
4.4.3实验结果
4.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基于核的模糊鉴别信息提取及分类
5.1引言
5.2基于核的模糊判别分析(KFDA)
5.2.1KFDA算法
5.2.2实验结果
5.3模糊主元分析及其核模型
5.3.1模糊主元分析
5.3.2基于核的模糊主元分析
5.3.3实验结果
5.4模糊非相关判别转换(FUDT)及其核模型
5.4.1非相关判别转换(UDT)
5.4.2模糊非相关判别转换(FUDT)
5.4.3基于核的模糊非相关判别分析
5.4.4苹果近红外光谱的线性和非线性鉴别信息提取实验
5.5基于核的模糊K—近邻法
5.5.1模糊K—近邻法
5.5.2基于棱的模糊K—近邻法
5.5.3实验结果
5.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基于模糊协方差矩阵聚类的茶叶红外光谱分类
6.1一种混合GK聚类
6.1.1算法描述
6.1.2实验结果
6.2模糊协方差矩阵的可能模糊聚类
6.2.1算法描述
6.2.2实验结粜
6.3本聋小结
参考文献
7苹果近红外光谱的模糊聚类分析
7.1苹果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
7.1.1国外研究进展
7.1.2国内研究进展
7.2苹果近红外光谱模糊聚类
7.2.1GK和GG模糊聚类
7.2.2一种混合模糊类间分离聚类
7.2.3实验结果
7.3一种快速联合模糊C—均值聚类
7.3.1FAFCM聚类
7.3.2实验结果
7.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8茶叶傅里叶红外光谱模糊聚类分析
8.1模糊鉴别C—均值聚类
8.1.1算法描述
8.1.2实验结果
8.2模糊鉴别学习矢量量化
8.2.1算法描述
8.2.2实验结果
8.3一种广义噪声聚类
8.3.1算法描述
8.3.2实验结果
8.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9模糊K调和均值聚类的近/中红外光谱分类
9.1K调和均值聚类
9.2广义模糊K调和均值聚类的近红外光谱生菜储藏时间鉴别
9.2.1算法描述
9.2.2实验结果
9.3一种混合模糊K调和均值聚类
9.3.1算法描述
9.3.2实验结果
9.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0模糊学习矢量量化模型
10.1可能模糊学习矢量量化
10.1.1算法描述
10.1.2实验结果
10.2无监督可能模糊学习矢量量化的近红外光谱生菜品种鉴别
10.2.1算法描述
10.2.2实验结果
10.3一种基于优化的模糊学习矢量量化的苹果分类
10.3.1算法描述
10.3.2实验结果
10.4联合模糊学习矢量量化
10.4.1算法描述
10.4.2实验结果
10.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模糊分类及其在光谱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主要研究模糊分类中的模糊聚类,模糊特征提取和模糊分类器以及它们在农产品/食品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处理中的应用。模糊聚类算法涉及模糊c_均值聚类、联合模糊C_均值聚类、利用核方法和新的非欧氏距离改进一些模糊聚类、一种改进的可能模糊C_均值聚类算法等。模糊特征提取涉及模糊线性判别分析、核模糊主成分分析、核模糊判别分析、模糊非相关判别分析等。模糊分类器涉及模糊K近邻,核模糊K近邻。用模糊聚类算法对苹果近红外光谱、生菜近红外光谱、茶叶中红外光谱进行分类。用模糊线性判别分析和模糊非相关判别分析提取近红外光谱的鉴别信息。
《模糊分类及其在光谱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可为研究模糊分类、模式识别和近红外光谱信息处理方向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也町为从事农产品、食品近红外光谱信息的分析和处理的研究生和教师提供参考。
作为一个对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领域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对“模糊分类”这个概念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传统的分类方法,尤其是那些基于硬阈值的算法,在面对现实世界中数据本身的“模糊性”时,往往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比如,当我们试图区分某些相似的植物种类,或者识别具有微妙色差的材料时,简单的“是”或“否”的判断就显得过于武断。而“模糊”的概念,恰恰能够捕捉到这种不确定性和渐变性。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感到眼前一亮,因为它将模糊分类与“光谱信息处理”这一重要的应用领域相结合。光谱信息,我们知道,包含了物质的独特“指纹”,但在实际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仪器误差等原因,往往会带有很多噪声和模糊性。如何有效地从这些模糊的光谱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准确的分类,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难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模糊分类的理论基础,比如模糊集合、隶属度函数、模糊规则等,并详细阐述这些理论如何被应用于光谱数据的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最终分类。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各种模糊分类模型,以及它们在不同类型光谱数据(如高光谱、多光谱)上的性能表现,充满了浓厚的探索欲。
评分我对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尤其是在那些能够处理复杂、不确定性信息的领域。模糊分类,作为一个能够模拟人类模糊思维过程的数学工具,一直让我觉得它在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时拥有巨大的潜力。而这本书将模糊分类的理论巧妙地与“光谱信息处理”这一重要且极具挑战性的领域相结合,这让我觉得它非常有分量。光谱数据,其内在的连续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硬分类算法在面对细微的化学成分差异、混合像元或者噪声干扰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模糊分类,以其能够允许样本同时属于多个类别的特性,以及能够用隶属度来描述这种“归属程度”的能力,似乎是处理这类问题的理想选择。我迫切想知道,书中将如何构建模糊分类的模型,它会采用哪些主要的模糊分类算法,比如模糊C均值(FCM)、模糊神经网络(FNN)或者其他更先进的模型。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隶属度函数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模糊推理过程的详细介绍,这些都是实现有效光谱分类的关键。如果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算例,展示模糊分类如何在实际的光谱信息处理任务中,例如物质识别、环境监测、医学诊断等,取得比传统方法更优越的结果,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能够处理现实世界复杂性的技术都非常着迷,特别是那些能够超越简单二元判断的算法。模糊分类,这个概念听起来就非常有潜力,它不像传统的硬分类那样非此即彼,而是允许事物在不同类别之间具有一定的“模糊”程度,这似乎更能反映我们现实世界中许多现象的本质。而这本书将这一概念与“光谱信息处理”相结合,更是让我觉得它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我们知道,光谱数据往往充满了细微的变化和模糊的边界,尤其是在区分一些相似度很高的物质或者监测动态变化时,传统的硬分类方法很容易捉襟见肘。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阐述模糊分类的理论框架,它是否会介绍一些经典和前沿的模糊分类算法,比如模糊C均值、贝叶斯模糊分类器,亦或是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系统。我更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讨论这些算法在处理光谱信息时,如何有效地构建隶属度函数,如何进行模糊规则的提取和推理,以及如何通过实际案例来展示模糊分类在提高分类精度、鲁棒性和可解释性方面的优势。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参数调优和模型评估的指导,那就更加完美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方,字体清晰,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前言,我就能感受到作者们在“模糊分类”这一领域所付出的心血。模糊分类,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似乎能够弥合传统分类中非此即彼的僵化界限,引入更符合现实世界复杂性的“模糊”维度。尤其想到它在光谱信息处理中的应用,更是让我充满期待。光谱信息,我们知道,往往是连续的、多维度的,并且充满了噪声和不确定性。传统的硬分类方法可能难以捕捉到光谱数据中细微的变化和内在的相似性。而模糊分类,是否能够提供一种更灵活、更鲁棒的分析框架,从而在图像识别、物质成分分析、遥感数据处理等领域取得突破?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构建理论模型,如何设计具体的算法,以及如何通过实际案例来验证其有效性。从书名来看,理论与实践并重,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模糊集的构建、隶属度函数的选择以及模糊推理机制的阐述,这些都是实现有效模糊分类的关键。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新的研究视野,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评分我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涉及到海量遥感影像的自动解译。现有的分类算法在面对复杂地物混合像元时,效果并不理想,经常出现错分或者漏分的情况。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处理这种“模糊”边界的分类方法。偶然间发现了这本书,立刻被“模糊分类及其在光谱信息处理中的应用”这个主题所吸引。我一直觉得,现实世界中的很多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光谱信息更是如此,不同类别的光谱曲线往往存在重叠和过渡区域。传统的硬分类算法,例如支持向量机或者K-means,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模糊分类,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允许一个样本同时属于多个类别,并且具有不同的隶属度,这似乎正是解决我目前困境的“钥匙”。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模糊分类算法的原理,例如模糊C均值(FCM)、模糊神经网络(FNN)等,并且能够结合具体的遥感光谱数据,给出详细的实现步骤和参数设置指南。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展示模糊分类是如何在遥感影像解译中提升精度和鲁棒性的,那就更好了。这本书是否能够成为我解决实际问题的“救星”,我拭目以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