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行为医学(第2版)
定价:39.00元
作者:刘克俭,顾瑜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030255341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行为医学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的建立和发展给整个医学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学习行为医学,有助于利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方法和技术。理解和揭示行为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开拓新的医学研究和应用领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行为医学的基本理论,健康行为与异常行为,行为病理,行为诊断与评估,行为治疗和保健,临床与预防行为医学以及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行为医学。
本书通篇以整体医学模式为指导,既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研究成果,也反映国内的新成果和进展。除作为教材使用外,亦可作为医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有关院校及学科的参考书。
目录
章 绪论
节 行为医学的概念
第二节 行为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行为医学的学科体系、任务及方法
第四节 行为医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五节 行为医学研究概况及展望
第2章 人类行为
节 人类行为的发展
第二节 摄食行为
第三节 防御行为
第四节
第五节 睡眠行为
第六节 疼痛行为
第3章 健康行为
节 健康行为的概念
第二节 健康行为的理论与建立
第4章 异常行为
节 习惯行为
第二节 不良嗜好行为
第三节 异常行为矫正
第四节 成瘾行为
第五节 网络成瘾行为
第六节 自杀行为
第七节 致意外行为
第八节 迷信与神秘行为
第5章 行为病理
节 行为病理特点
第二节 行为因素致病途径
第三节 行为因素的致病规律
第四节 紧张刺激与应激
第五节 不同疾病的行为病理
第六节 行为免疫病理机制
第6章 行为诊断
节 行为诊断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行为诊断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 行为诊断与评估量表
第四节 行为观察与分析
第五节 行为测量与应用分析
第7章 行为治疗
节 行为治疗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节 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
第8章 行为保健
节 行为保健的概念
第二节 行为保健的原理
第三节 行为保健的内容
第四节 个体行为保健
第五节 群体行为保健
第六节 社区行为保健
第9章 临床行为医学
节 临床医学与行为医学
第二节 临床医学研究中的行为医学
第三节 临床医学实践中的行为医学
第四节 临床医学治疗中的行为问题
0章 预防行为医学
节 预防医学与行为医学
第二节 健康教育中的行为医学
第三节 传染性疾病预防中的行为医学
第四节 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中的行为医学
第五节 临床预防中的行为医学
第六节 社会医学与行为医学
第七节 道路交通与行为医学
第八节 职业卫生中的行为医学
第九节 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行为医学
1章 少年儿童行为医学
节 少年儿童行为发育
第二节 少年儿童行为特征
第三节 青春期少年行为特点
第四节 青春期少年的行为问题
第五节 影响少年儿童行为的因素
第六节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
2章 成年期行为医学
节 青年期行为特征
第二节 成年期行为特征
3章 女医学
节 不同年龄阶段女特征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中的行为问题
第三节 女性问题
4章 老年行为医学
节 衰老的生理心理及行为变化
第二节 老年人适应特点
5章 大学生群体行为医学
节 大学生行为发展特征
第二节 大学生行为医学特点
参考文献
行为医学及其相关网址
附录
附录1 艾森克个性问卷(成年)
附录2 康乃尔医学调查表
附录3 自评抑郁量表
附录4 焦虑自评量表
附录5 外显焦虑量表
附录6 A型行为量表
附录7 生活事件量表(1ES)
附录8 症状自评量表
附录9 儿童行为表(家长用,适用于4~16岁儿童)
附录10 个人评价问卷
附录11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附录12 述情障碍问卷
英汉行为医学名词对照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严谨性。他们似乎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努力去揭示不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链条。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一些核心模型时所采取的深度剖析方式。比如,在讨论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型时,书中不仅详尽介绍了经典的理论框架,还穿插了大量临床案例的简要分析,用现实场景来佐证理论的有效性,这大大增强了学习的代入感。这种做法有效地避免了理论学习的空泛感,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读者来说,这种“理论—案例—再提炼”的循环式讲解,效率高得惊人。另外,书中对各种评估工具的介绍也十分细致,包括测量效度、信度等技术指标的讨论,看得出作者团队在确保内容科学性上的努力,绝非泛泛之谈。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克制”,用词精准,很少出现浮夸的形容词,完全是纯粹的学术语言风格。这种风格对于资深研究者来说可能很受用,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专注力去消化。我发现,要真正理解其中的某些段落,可能需要反复阅读甚至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因为它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例如,在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交叉部分,作者的论述非常密集,信息量巨大,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不过,正是这种高密度的信息输出,体现了作者对学科前沿的深刻把握。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工具书与教科书的混合体,它不仅教授“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做”,尤其是在方法论层面上,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的实操指南。对于希望进行严谨的科研或临床实践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库。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所展现出的平衡和中立态度。在行为医学这个交叉学科领域,常常存在不同学派之间的观点碰撞,新旧理论的更迭也很快。我注意到,作者在介绍某项新近兴起的干预策略时,并没有急于将其捧上神坛,而是客观地列举了支持性的证据,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局限性和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这种成熟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作者们作为领域内资深学者的专业素养。他们似乎更倾向于引导读者去批判性地思考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单一的观点。这种开放且审慎的学术立场,让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权威性更加信服。它没有给我灌输“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分析框架,让我学会自己去判断和选择最适合特定情境的干预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辅助资源和索引做得非常到位,这在厚重的专业书籍中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对于提高阅读效率来说至关重要。每一次当我需要快速定位某个特定概念或作者的论述时,后面详尽的术语索引和参考文献列表都帮了我大忙。特别是参考文献部分,看起来数量庞大且来源权威,几乎涵盖了近十年来该领域的重要文献,这无疑为希望进一步深挖某个分支课题的读者铺平了道路。此外,书籍的装帧质量也值得一提,纸张的选择和印刷清晰度都很高,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相对较轻,这对于需要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个贴心的设计细节。总体而言,这本书的每一个环节——从内容编排到物理制作——都体现了对学术严谨性和读者友好性的双重考量,是一次物超所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很有学术书籍的质感。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分量惊到了,感觉沉甸甸的,就知道内容肯定很扎实。随便翻了几页,里面的图表和插图制作得非常精良,排版也清晰,让人阅读起来不至于太枯燥。虽然我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能感受到作者们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比如,他们对一些复杂概念的解释,似乎用了不少篇幅来打地基,确保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目录,感觉覆盖面很广,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都有涉猎,这对于想要系统学习的人来说,无疑是个福音。而且,这种第二版的更新,通常意味着内容紧跟最新的研究进展,这一点非常关键,毕竟医学领域发展太快了。总的来说,从这本书的“硬件”和初步的“观感”来看,它确实是一本值得投入时间去研读的专业著作,希望能在我接下来的学习中提供坚实的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