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人格优化作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定价:38.00元
作者:贾凌宇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5519390
字数:
页码:1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体育活动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同时对大学生品质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和积极的影响。
《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人格优化作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通过对体育的功能和体育与人格塑造的关系进行逻辑分析,结合问卷样本得到的数据进行实证对比,然后用体育干预实验来进一步验证问卷数据结论,终得出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实践路径和理论建议。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5 外学校体育发展历程与现状
2 体育教育功能和大学生人格发展相关理论
2.1 体育的价值和当代取向
2.2 体育的功能
2.3 中外大家的体育育人理论思想
2.4 体育价值与功能框架图
2.5 大学生人格发展理论分析
2.6 小结
3 问卷调查研究
3.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2 问卷的评价
3.3 体育社团群体和非体育社团群体的实证对比
3.4 锻炼人群与不锻炼人群的实证对比
3.5 小结
4 体育活动干预实验
4.1 实验设计、对象和方法
4.2 描述性分析
4.3 被试人群访谈
4.4 结论
5 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人格优化的实践路径
5.1 意识培养机制
5.2 实践掌控机制
5.3 监管约束机制
6 体育教育实践中的创新思路
6.1 同伴效应在实践中的应用
6.2 创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6.3 投其所好,创新锻炼项目
6.4 音乐辅助在体育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作者介绍
文摘
《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人格优化作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其大约经历4个发展阶段。
阶段(1949-1957年)为初创阶段。这一阶段建立了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条例和规定。如1959年全国开始统一实行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国家体委颁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并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推行。此外还建立了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全国先后成立了8所体育学院和11所体育学校,并有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体育系、科,培养了大量体育师资。这一时期我国的学校体育整体上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学校体育为政治与生产、国防服务的目的性较强,但是却在意义上填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体育的某些空白,为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2阶段(1958-1965年)为过渡阶段。在“”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也受到了“左”的思潮的影响,加上3年经济困难的影响,学生体质普遍下降。但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指导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又步人了正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3阶段(1966-1976年)为畸形发展阶段。本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一方面整体上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另一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的其他方面,体育课和课余体育训练却在程度上受到了重视,客观上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学校体育作为政治和军事斗争的一种工具性特征,“军国民体育”在此阶段有所抬头,体育课曾一度被改成“军体课”。
第4阶段(1977年以后)为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我国体育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学校体育开始朝着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体育法》的颁布,确定了学校体育的法律地位,开创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纪元。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理论研究、设施、场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在此阶段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学校体育方面的差距。
新中国50年的学校体育,直到近20年才步入了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出现了两种不均衡发展的态势:首先是在发展的时间跨度上,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其次是在发展的空间跨度上,每个阶段不同的地域学校体育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的加大,这种差异表现得也越来越明显。
近代学校体育思想。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有比较明显的阶段特征,总体上可分为:①初步形成阶段。以严复等人为代表,其思想核心是“通过体育强健身体”及“德智体三育并重”。②“军国民体育思想”阶段。以蔡元培等人为代表,其思想核心是通过体育达到“强兵”、“富国”及“以民为兵”的目的。③“自然体育思想阶段”。其强调体育应以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兴趣出发,采取符合自然的体育形式和内容,主张体育要使儿童的“个性自然发展”,并扩大了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和目标。④全盘苏化阶段。该阶段全盘照搬了苏联的学校体育思维模式,把以体育运动技能传授为主的“三基”目标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并强化了学校体育为竞技运动服务的功能。⑤多元化阶段。这一阶段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先后出现了“体质教育思想”、“体育与竞技相结合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全面发展体育思想”、“培养能力体育思想”以及“健康的指导思想”,等等。
近代百年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体现了时代和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期望,肩负着时代和社会的使命与责任;其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体育本质的认识更加科学、合理,学校体育思想也更加体现了学校体育的规律。
……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书名感到非常好奇,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都比较关注的领域——教育与个人成长。尤其“人格优化”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体育的,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人格”的,是仅仅指性格方面,还是包括了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等更深层次的方面?而“优化”又意味着什么?是提升积极品质,削弱消极倾向,还是在某个方面达到更高的境界?我期待书中能对这些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另外,这本书的标题中包含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这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不仅能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基础,解释体育活动为什么能对人格产生积极影响,比如是通过什么心理机制,或者借鉴了哪些现有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有具体的实践案例或研究,展示如何在大学生活中有效地开展体育活动,以达到促进人格优化的目标。例如,是否有针对不同类型人格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体育项目,或者有哪些具体的指导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评分这本书光看书名就感觉内容会很扎实,尤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这几个字,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体育活动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它对人的精神层面、心理健康肯定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本书似乎就直击了这个核心。我特别好奇作者在理论研究部分会引用哪些经典心理学、教育学甚至是社会学理论来论证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机制实现的?是提升自信心?还是改善情绪管理能力?亦或是促进人际交往?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从书中找到答案的。而且,如果能结合一些实证研究的案例,那就更棒了。毕竟,空有理论是说服力不够的,真正有价值的探讨,应该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能够看到实际的成效,甚至是可复制的经验。我对书中可能会提到的“实践探索”部分更是充满兴趣,这部分会不会涉及到具体的体育项目选择、训练方法的设计,甚至是针对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提出的个性化建议?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让我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有意识地利用体育活动来塑造更完善的人格。
评分读到这本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大学时期那些充满活力的运动场和体育馆,以及身边那些因为热爱运动而变得阳光开朗、自信十足的同学。这本书似乎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觉得非常重要但又缺乏系统性认识的领域。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关注,往往集中在学术成就、职业规划等方面,而体育活动所带来的深层人格塑造作用,似乎常常被忽视了。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人格优化”这个概念的?是指哪些具体的人格维度得到了提升?例如,是责任感、合作精神、毅力,还是情绪稳定性?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体育活动如何通过挑战、竞争、团队协作等过程,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让我们能够从更宏观、更科学的视角去理解体育活动在人格形成中的独特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评分这本书名《【XH】 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人格优化作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让我眼前一亮,因为这恰恰是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却又常被忽略的环节。我深信,单纯的知识灌输不足以塑造一个完整的人,而体育活动所带来的身心双重锻炼,是培养健全人格的绝佳途径。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理论研究”的部分,想知道作者会从哪些角度来剖析体育活动与人格优化的内在联系。是会从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运动如何影响大脑功能,进而改善情绪、提升认知能力?还是会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团队合作、竞争与协作、规则意识等如何在体育活动中被内化,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让我们能够科学地理解体育活动的意义。更吸引我的是“实践探索”这部分,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案例和方法,例如,如何设计能够有效促进人格发展的体育课程,或者如何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升自信心、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我希望这本书能为高校体育教育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这本《【XH】 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人格优化作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书名,第一时间就吸引了我,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深感好奇的议题。在我看来,大学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普遍且重要的校园生活组成部分,其背后蕴含的巨大潜力,似乎常常被低估了。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理论研究”的部分,我想了解作者将如何从学术层面去构建体育活动与人格优化之间的联系。是会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比如心流体验、自我效能感等,来解释体育活动如何促进个体积极情绪和自信心的提升?还是会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探讨团队运动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和领导力?亦或是会涉及到认知发展理论,分析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决策能力、空间想象力等认知功能的潜在促进作用?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严谨的论证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体育活动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