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雷特
奥赛罗
威尼斯商入
仲夏夜之梦
终成眷属
雅典的泰门
内容提要
《读名著·学英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他们得等年纪再大一些的时候才能去欣赏。这些故事只是从那座宝藏里抽出来的一些渺小、毫无光彩的铜钱,充其量也不过是根据莎士比亚完美无比的图画临摹下来的复制品,模模糊糊,很不完整。这些故事的确模糊、不完整,为了使它们念起来像散文,我们不得不把莎士比亚的许多绝妙词句改得远不能表达原作的含义,这样一来,就常常破坏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优美。即使有些地方我们一字不动地采用了原作的自由体诗,这样,希望利用原作的朴素简洁让年轻的读者以为读的是散文;然而把莎士比亚的语言从它天然的土壤和野生的充满诗意的花园里移植过来,无论怎样总要损伤不少它固有的美。
文摘
可是受王后这个轻率举动刺激的是年轻的王子。他爱他已故的父,差不多把他当做偶像来崇拜。哈姆雷特自己为人正派,讲究体面,一举一动都非常端重,他为母乔特鲁德的可耻行为感到十分难过。这个年轻的王子一面哀悼父的死,一面又因为他母的婚姻而感到耻辱,于是就被一种沉重的忧郁所笼罩,一点快乐也没有了,本来挺俊秀的容貌也憔悴下来。他平日那种对读书的爱好也不见了。适合他这样的年轻王子玩的游戏、做的运动,他都不喜欢了。他把世界看作一个野草丛生的花园,一切新鲜的花草都枯死了,只剩下杂草倒长得密密匝匝的,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他觉得沉重的还不是他继承不了按照法律应该由他来继承的王位——尽管这件事对于一个年轻高傲的王子说来,是一个刺骨的创伤,一个惨痛的屈辱。叫这个快活的人气恼不过,再也打不起精神来的,是他母那么快就忘掉他的父——而且是多么好的一位父呀!对她是多么温存体贴的一位丈夫呀!同时,看起来乔特鲁德一向也是个多情、柔顺的妻子,跟老哈姆雷特总是缠缠绵绵的,好像她的爱情在他身上生了根。可是如今丈夫死了不到两个月(至少年轻的哈姆雷特觉得还不到两个月),她就再嫁了,嫁给王子的叔叔,她亡夫的弟弟。从这么近的血统关系来说,这个婚姻本身就是十分不正当的,也是不合法的;尤其是她这么匆匆忙忙地就结了婚,简直不像个样子,并且单单选了这么个不配做国王的克劳迪斯跟她同床共枕、占有王位。
这些事实比丢掉十个王国还要叫这位可敬的年轻王子意气消沉,使他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云。
他的母乔特鲁德和国王想尽了办法叫他快活起来,怎么也不成功。他在宫里仍然穿着深黑色的衣服来哀悼他父王的死。他从来也不肯脱去丧服,甚至在他母结婚的那天,他也不肯为了对她表示祝贺换一换衣裳。在那可耻的(在他看来是这样),什么宴会、欢庆他一概拒绝参加。
叫他苦恼的是他闹不清他父究竟是怎样死的。克劳迪斯宣布说,国王是给一条蛇蜇死的,可是年轻的哈姆雷特很敏锐地怀疑那条蛇就是克劳迪斯。明白地说:克劳迪斯为了要当国王才把哈姆雷特的父害死的,而现在坐在王位上的,正是蜇了他父的那条蛇。
他这样猜测究竟有没有几分道理?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他的母:这个谋杀她参加了多少?有没有同意?知不知情?这些疑问不断地困扰着他,使他心神不宁。
年轻的哈姆雷特昕到一个谣传,说一连两三个晚上,守望的哨兵半夜在城堡的高台上看见一个鬼魂,长得跟他的父(已故的国王)完全一样。这个鬼影来的时候,从头到脚总是穿着一套甲胄,跟大家知道死去的国王穿过的一样。凡是看到鬼魂的人(哈姆雷特的心腹朋友霍拉旭就是其中的一个),谈起鬼魂出现的时间和情况都是一致的:钟一敲十二下它就来了,苍白的脸上,悲哀更多于愤怒,胡子是斑白的,乌黑里略微带些银色,正像他们在国王生前看到的一样。哨兵对它讲话,它没回答过。有一回他们好像看到它抬起头来,做出要说话的姿势,可是这时候鸡打鸣儿了,它很快就缩了回去,消失了。
年轻的王子听到他们讲的这件事,感到十分惊奇。他们谈得有头有尾,前后一致,使他不得不相信。他判断他们看到的一定是他父的鬼魂,就决定当天晚上跟哨兵一道去守望,好有机会看到它。他自己分析鬼魂这样出现一定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它一定有话想讲,尽管它一直没开口,可是它会对他讲的。于是,他焦急地盼着黑夜的到来。
……
作者介绍
兰姆(Lamb,C.),英国散文家,享有世界声誉。他的文学生涯从诗歌创作开始。诗作有“熟悉的旧面容》和《昙花一现的婴儿》等,但成就不高。他也写过剧本,作品有诗剧《约翰·伍德维尔》和闹剧《H君》。成功的作品是《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用散文复述莎士比亚部分剧作的内容,风行一时,流传至今。
兰姆(Lamb,M.),查尔斯·兰姆的胞姐。玛丽·兰姆终生未嫁,与弟弟相依为命,大部分时间居住在伦敦城内各地。曾与弟弟合著《莎士比亚故事集》(1807)。1809年,二人合著出版了<莱加斯特夫人的学校》。
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大气而不失细腻,经典却又充满活力。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文化大礼包。我尤其欣赏它在选篇上的平衡性,涵盖了莎翁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让读者能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篇幅内,领略到这位文学巨匠不同风格的魅力。无论是悲剧的宏大叙事,还是喜剧的机智幽默,都被这本书以一种恰到好处的篇幅呈现了出来。对于我这种工作繁忙但又渴望在碎片时间里汲取精神养分的人来说,这种“故事精选集”的形式非常友好。它不会让人因为篇幅过长而产生畏难情绪,却能在短时间内带来极大的阅读满足感和知识增益。它成功地做到了将“世界文学经典”这个沉重的概念,转化成了一份人人可亲近的、充满魅力的阅读体验。
评分作为一名对世界文学史有持续关注的爱好者,我发现市面上很多所谓的“青少版”读物,往往为了追求简单易懂而牺牲了原著的精髓,读完之后感觉像是看了一部被过度简化的电影剧本,失去了原作的厚重感。然而,这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却成功地避开了这个陷阱。它在“故事性”的叙述框架下,依然保持了对原剧结构和戏剧张力的尊重。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挣扎、爱情的炽热以及命运的无常,这些复杂的情感内核并没有因为“双语”或“故事”的名义而被稀释。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导览手册,既能让你轻松领略剧情,又为你未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那些希望在培养孩子文学素养的同时,也能让他们接触到真正高质量文学作品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评分我个人认为,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导读,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翻译的准确性,更在于它能否成功地搭建起现代读者与经典文本之间的桥梁。这套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译文的流畅度和信达雅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它既忠实于莎翁原作的韵律和情感张力,又避免了过度直译带来的生硬感,读起来非常自然流畅,让人几乎忘记了这是在阅读翻译作品。更令人称赞的是,它在保持文学性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内容的普及性。很多晦涩难懂的莎剧片段,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即便是初次接触莎士比亚戏剧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故事的核心冲突和人物的复杂性。这种巧妙的“去魅化”处理,让古典文学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真正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这一点对于激发年轻一代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自己捧着的是一件珍贵的宝物。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古典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那种深沉的色调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考究,字迹清晰易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之前买过很多双语读物,但很多在排版上总是差强人意,要么是原文和译文的比例失调,要么是注释显得过于突兀。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两种语言并置,却又和谐统一,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阅读体验。而且,作为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读物,它在细节处理上确实考虑到了读者的需求,比如有些生僻词汇的解释做得非常到位,既不过于口语化,也没有过度学术化,恰到好处地帮助读者理解深层的文化内涵。这种用心程度,在目前的市场上确实不多见,让人忍不住想要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评分拿到书后,我最关心的就是它的双语对照效果。有些版本是中英对照,但中文部分更像是“阅读指南”而非“完整译本”,而这个版本显然不是。它提供了完整的原文和对应的优质译文,这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尝试将一些经典台词进行对比阅读,发现中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非常深刻,对于那些充满双关语和文化隐喻的部分,译文的处理既保留了原有的韵味,又用现代中文进行了恰当的阐释。这种深度的交互式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我不再是孤立地去看中文字面意思,而是能通过对照,反过来加深对英文原著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支持这种并列阅读,眼睛可以在中英文之间快速切换,不会造成阅读上的中断和混乱,可以说,它完美地实现了“工具书”和“文学欣赏”的统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