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 全国畜牧总站

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 全国畜牧总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畜牧总站 著
图书标签:
  • 草业
  • 畜牧业
  • 统计
  • 中国
  • 农业
  • 数据
  • 2001-2005
  • 全国畜牧总站
  • 行业报告
  • 农业统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29884
商品编码:2945356099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

定价:160.00元

作者:全国畜牧总站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092298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内容共分四个部分。部分为草原保护建设统计;第二部分为草业生产统计,包括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多年生牧草生产、一年生牧草生产、牧草种子生产、商品草生产、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农闲田面积、农闲田种草、飞播种草、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草品种审定登记等情况;第三部分为草原生物灾害统计,包括草原鼠害发生与防治、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治等情况;第四部分为其他统计。

目录


编者说明
部分 草原保护建设统计
1-1 全国草原保护建设情况
1-2 2001年各地区草原保护建设情况
1-3 2002年各地区草原保护建设情况
1-4 2003年各地区草原保护建设情况
1-5 2004年各地区草原保护建设情况
1-6 2005年各地区草原保护建设情况
1-7 2001年266个牧区及半牧区县草原建设利用基本情况
1-8 2002年266个牧区及半牧区县草原建设利用基本情况
1-9 2003年266个牧区及半牧区县草原建设利用基本情况
1-10 2004年266个牧区及半牧区县草原建设利用基本情况
1-11 2005年266个牧区及半牧区县草原建设利用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 草业生产统计
一、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情况
2-1 全国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情况
2-2 2001年各地区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情况
2-3 2002年各地区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情况
2-4 2003年各地区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情况
2-5 2004年各地区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情况
2-6 2005年各地区牧草种植与草种生产情况
二、多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7 全国多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8 2001年各地区分种类多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9 2002年各地区分种类多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0 2003年各地区分种类多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1 2004年各地区分种类多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2 2005年各地区分种类多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三、一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3 全国一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4 2001年各地区分种类一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5 2002年各地区分种类一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6 2003年各地区分种类一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7 2004年各地区分种类一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2-18 2005年各地区分种类一年生牧草生产情况
四、牧草种子生产情况
2-19 全国牧草种子生产情况
2-20 2001年各地区分种类牧草种子生产情况
2-21 2002年各地区分种类牧草种子生产情况
2-22 2003年各地区分种类牧草种子生产情况
2-23 2004年各地区分种类牧草种子生产情况
2-24 2005年各地区分种类牧草种子生产情况
五、商品草生产情况
2-25 全国商品草生产情况
2-26 2001年各地区分种类商品草生产情况
2-27 2002年各地区分种类商品草生产情况
2-28 2003年各地区分种类商品草生产情况
2-29 2004年各地区分种类商品草生产情况
2-30 2005年各地区分种类商品草生产情况
六、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情况
2-31 全国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情况
2-32 2001年各地区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情况
2-33 2002年各地区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情况
2-34 2003年各地区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情况
2-35 2004年各地区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情况
2-36 2005年各地区草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情况
七、农闲田面积情况
2-37 全国农闲田面积情况
2-38 2001年各地区农闲田面积情况
2-39 2002年各地区农闲田面积情况
2-40 2003年各地区农闲田面积情况
2-41 2004年各地区农闲田面积情况
2-42 2005年各地区农闲田面积情况
八、各地区分种类农闲田种草情况
2-43 2001年各地区分种类农闲田种草情况
2-44 2002年各地区分种类农闲田种草情况
2-45 2003年各地区分种类农闲田种草情况
2-46 2004年各地区分种类农闲田种草情况
2-47 2005年各地区分种类农闲田种草情况
九、各地区飞播种草情况
2-48 2001年度各地区飞播种草情况
2-49 2002年度各地区飞播种草情况
2-50 2003年度各地区飞播种草情况
2-51 2004年度各地区飞播种草情况
2-52 2005年度各地区飞播种草情况
十、各地区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情况
2-53 2001年各地区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情况
2-54 2002年各地区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情况
2-55 2003年各地区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情况
2-56 2004年各地区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情况
2-57 2005年各地区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情况
十一、全国草品种审定登记情况
2-58 1987-2005年草品种审定登记情况

第三部分 草原生物灾害统计
一、各地区草原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1 2001各地区草原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2 2002各地区草原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3 2003各地区草原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4 2004各地区草原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5 2005各地区草原鼠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二、各地区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6 2001年各地区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7 2002年各地区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8 2003年各地区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9 2004年各地区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3-10 2005年各地区草原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

第四部分 其他统计
4-1 全国草原工作站基本情况
4-2 2001年各地区草原工作站基本情况
4-3 2002年各地区草原工作站基本情况
4-4 2003年各地区草原工作站基本情况
4-5 2004年各地区草原工作站基本情况
4-6 2005年各地区草原工作站基本情况
4-7 草业标准名录
主要指标解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草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本书全面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01年至2005年间中国草业的发展脉络、关键成就与面临的挑战。该时期是中国草业从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化管理转型的关键阶段,国家对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为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政策和技术基础。 第一部分:草地资源基础与监测体系的建立 第一章 草地资源普查与区划 本章详细介绍了2001年至2005年间进行的全国性草地资源清查工作。内容涵盖了对中国各类草地(天然草甸、草原、稀疏草原、灌丛草甸、山地草坡等)的面积、分布、质量等级的精确测定。重点分析了不同区域草地资源的异质性,如北方牧区、青藏高原、西南山地草甸的差异化特征。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引入,实现了草地资源数据的空间化管理,为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章 草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估 本章深入探讨了该时期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环境压力。重点分析了气候变化(尤其是干旱化趋势)、过度放牧、鼠害和虫害对草地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书中列举了多个典型监测点的长期数据,揭示了草地退化(包括沙化和盐渍化)的速率和空间趋势。同时,也收录了为应对退化所进行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初步成效评估报告。 第三章 统计监测体系的完善 本章聚焦于国家草地统计和信息发布机制的建设。详细阐述了从地方到中央的统计数据采集、汇总和审核流程,包括牧草产量、草产品产出率、饲料转化率等核心指标的统计口径和方法。此阶段,统计工作的规范化为后续年度报告的连续性和可比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二部分:草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型与创新 第四章 饲料作物结构调整与优化 该时期,中国草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是保障优质饲料的稳定供给,以支撑快速发展的现代畜牧业。本章重点分析了人工草地建设的进展,包括引种牧草的筛选与推广(如苜蓿、燕麦、羊茅等优质品种)。书中详述了不同生态区适宜种植的牧草组合,以及通过轮作、间作等方式提高草地单位面积产量的技术路径。数据对比显示,优质干草和青贮饲料的生产比例显著上升,取代了部分低效的天然草料。 第五章 现代化草场管理技术应用 本章系统介绍了草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游牧、散放管理,向科学的轮牧、休牧和补播技术过渡。详细介绍了利用机械化设备进行草地改良、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技术规程。特别关注了区域性试验项目中,节水灌溉技术在人工草地建设中的应用效果。 第六章 地方特色草业发展案例研究 为展示中国草业的区域多样性,本章选取了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深度剖析: 1. 北方牧区: 重点分析了“退牧还草”政策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的执行效果,以及牧民定居和草畜平衡的初步成果。 2. 南方丘陵区: 聚焦于高海拔地区利用坡地发展优质饲料草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以及解决水土流失的生态效益。 3. 草食畜牧业基地: 研究了大型养殖企业如何通过建立自有饲料基地,实现从“靠天吃饭”到“基地保障”的转变。 第三部分:政策导向、市场机制与社会影响 第七章 国家政策对草业发展的推动 本章梳理了2001年至2005年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与草业和畜牧业相关的重大政策文件。重点分析了中央财政对草地生态保护工程的投入力度、农业补贴政策(如良种补贴、牧草收储补贴)对生产主体行为的引导作用。同时,探讨了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草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与流转趋势。 第八章 草产品加工与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草业的发展不仅限于种植端,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标准化建设也至关重要。本章详细描述了草捆打捆、草粉加工、青贮饲料发酵等关键加工技术在产业化中的推广情况。市场分析部分,着重研究了饲料草、种用草籽的市场价格波动规律、供需关系,以及冷链物流在优质草产品运输中的瓶颈与突破。 第九章 草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2006年及以后预判) 本章总结了该五年期间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例如:优质牧草种源的依赖性、基层技术推广体系的薄弱、草产品深加工附加值不高等。基于已有的数据和趋势分析,对未来五年中国草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预测,包括: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草食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以及实现草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的更有效途径。 本书力求以详实的数据、严谨的分析和客观的描述,为研究中国草业发展历程、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及进行草地资源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历史参考和科学依据。全书结构清晰,数据支撑充分,是研究中国21世纪初草业变迁的权威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这本书,立刻被它严谨的封面设计和“全国畜牧总站”的出品方所吸引。作为一个资深农业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看似基础却支撑着整个产业链的领域。草业,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它不仅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饲养成本和产品质量,也与我国广袤的天然草场生态系统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一本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草业发展的数据汇集,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我个人尤其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关于草种资源、种植面积以及产量变化的详细统计。在2001-2005年这段时间内,中国经历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我想了解,在这五年里,我国在草种的选育、推广和利用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是否有显著增长?不同地区在草种结构和种植模式上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南方地区是否开始引进和推广适宜的饲草品种?北方地区是否在改善退化草地、推广人工草地方面有所作为?这些数据的呈现,将有助于我勾勒出中国草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轮廓。 另外,我非常有兴趣研究这本书是否能够反映出草业与畜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我看来,草业的兴衰直接决定了畜牧业的“粮草”供应。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数据,能够分析出在此期间,饲草的产量、质量是否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畜牧业需求?是否存在草料短缺或者结构性不合理的情况?例如,某些区域的畜牧业发展是否受限于本地草料的生产能力?反过来,畜牧业的发展又会对草业产生怎样的驱动作用?对这些数据的梳理和分析,将有助于我理解草业在整个农业经济链条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它对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也期待这本书能提供关于草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的一些数据线索。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草地类型和利用方式差异巨大。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在2001-2005年间,我国对天然草地的利用强度如何?是否有关于草地改良、退化草地恢复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不同地区在草地管理政策的实施和效果上,能否通过数据体现出来?例如,一些地区是否开始引入科学的轮牧制度,或者实施了更严格的禁牧措施?这些信息对于研究中国草地生态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它有望揭示中国草业在那个关键时期内的发展脉络、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我期待通过对书中数据的细致解读,能够对中国草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我个人的研究和对中国农业的认知提供更加扎实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评分

偶然得知《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这本书,其“全国畜牧总站”的出品方,立刻让我对其内容的严谨性和权威性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一名对中国农业发展,特别是基层经济运作有着深刻洞察力的人士,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清晰展示特定行业在特定时期内发展面貌的工具。草业,在我看来,虽然不像粮食作物那般广为人知,却是整个畜牧业赖以生存的基石,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食品安全和农村经济的活力。 我特别想从这本书中挖掘出关于中国草种资源开发利用的详细信息。在2001-2005年这个经济腾飞的时期,我想了解,我国的草种产业经历了怎样的变革?是否在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在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不同地区在草种的选育、生产和推广上,是否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例如,是否能看到在干旱、半干旱等特殊生态环境下,适宜牧草的种植技术有了显著的突破?这些数据将帮助我理解中国草业的“源头活水”在哪里。 同时,这本书能否提供关于草料生产和消费结构的深入分析,是我尤为关注的。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且优质的饲草供应,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清晰地看到,在那五年间,中国草料的生产总量、品种构成(如青贮、干草、鲜草等),以及主要的消费对象。例如,是奶牛养殖对饲草的需求占据主导,还是肉牛、羊等其他畜种的消费量在显著增长?是否存在草料产供销的区域性失衡?这些数据的呈现,将有助于我理解草业与畜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市场需求对草业发展的驱动作用。 我还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关于草地保护与改良的数据很感兴趣。中国拥有广阔的草地资源,但部分地区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问题。我想了解,在2001-2005年间,我国在草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并能从数据上反映出来?例如,是否有关于增加草地覆盖率、提高草地产草量、或者减少草地退化面积的统计?这些信息对于评估国家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关于中国草业发展历史的珍贵记录。它有望揭示在那段关键时期内,中国草业所经历的变革、挑战与成就。我期待着通过阅读和分析其中的数据,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草业在中国农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洞察其未来发展趋势,并为我个人在农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评分

拿到《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朴实而专业的封面设计,以及“全国畜牧总站”的权威出品方标识,这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草业发展真相的大门。作为一个对中国农村经济,特别是那些构成经济基础的产业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详实数据,来解读一个行业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轨迹的权威资料。草业,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种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产业,它不仅是畜牧业的“命脉”,也关系到我国广袤土地的生态健康。 我非常关注这本书能否提供2001-2005年间,中国草种资源的详细统计数据。我想了解,在这五年里,我国在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牧草品种方面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进展?不同地区在草种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是否存在明显的区域化和专业化趋势?例如,是否有关于不同类型草种(如一年生、多年生,或者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草种)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的数据?这些信息的呈现,将有助于我描绘出中国草业“种子工程”的早期图景。 更进一步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草料的生产、加工和消费结构。在我看来,一个健康的草业体系,必然包含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希望能够从书中找到关于草料总产量、主要饲草类型(如青贮、干草、鲜草、草粉等)的生产比例,以及这些草料主要流向的统计信息。例如,草料的消费是否高度集中于特定区域或特定类型的畜牧业?草料的加工技术和市场化运作在当时是否有了显著的提升?对这些数据的梳理,将有助于我理解草业如何有效地支撑畜牧业的发展。 此外,我也希望能够从书中挖掘出一些关于草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效益的统计数据。中国地域辽阔,草地资源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的草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水平差异巨大。我想了解,在2001-2005年间,我国对天然草地的利用强度如何?是否能看到一些关于草地改良、退化草地治理、以及人工草地面积增长的数据?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我评估草业发展在维护国家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以及可持续利用的潜力。 总而言之,《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数据汇编,更是一份关于中国草业发展历史的珍贵“地图”。它有望揭示在那段关键时期内,中国草业所经历的转型、挑战与初步成就。我期待着通过对书中数据的细致解读,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草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理解其在中国农业经济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并为我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评分

刚翻开《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专业而严谨的排版风格,“全国畜牧总站”的出品方更是让我对这份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倍感信心。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农牧业发展,尤其是那些构成产业根基的“幕后英雄”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草业发展状况的深度材料。草业,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简单的牧草种植,它承载着整个畜牧业的“咽喉”,关系到我国丰富的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能否详细地揭示2001-2005年间,中国草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布特点。例如,在这五年里,草种的研发和生产是否有了突破性进展?不同地区在草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上,是采取了怎样的策略?是否能看到草种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了解,在不同省份,人工草地的种植面积和天然草地的利用情况是如何变化的。例如,一些传统畜牧业发达的地区,草业的发展模式是否在发生转变?而一些新兴的草业发展区域,又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和挑战? 此外,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草料生产、加工和流通方面的数据。在我看来,一个成熟的草业市场,必然包含完整的产业链。我希望能够从这本书中,看到草料的总产量、主要品种(如青贮、干草、精饲料等)的生产比例,以及这些草料的消费去向。例如,这些草料主要被哪些类型的畜牧业(奶牛、肉牛、羊等)所消费?草料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在当时是否有了显著的提升?是否存在跨区域的草料贸易,以及这些贸易的规模和流向?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将有助于我勾勒出当时中国草业产业链的完整图景。 我还期待能从统计数据中,看到草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潜在联系。中国地域广阔,草地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也不在少数。我想了解,在2001-2005年间,我国在草地保护和生态恢复方面,是否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在数据上是否有所体现?例如,是否有关于草地退化趋势减缓,或者天然草地覆盖率提升的数据?同时,草业的发展是否与一些生态工程项目(如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这些信息将帮助我理解草业发展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资料。它有望提供关于中国草业在转型时期的第一手、权威数据。我期待着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草业发展的历史轨迹,理解它在支撑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为我未来在该领域的深入探索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

刚拿到这本《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封面上“全国畜牧总站”的字样就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是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农业发展,尤其是畜牧业和相关草产业领域的人士。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草业作为连接农业、畜牧业、林业甚至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其发展状况和趋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特定时期内中国草业发展状况的权威资料,而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抱有极高的期待,是因为我了解到它涵盖了2001年至2005年这五年间的数据。这个时间段对于中国草业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之前,草业可能更多地被视为畜牧业的附属,而在这个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对草料品质、草种改良、草地改良等方面的需求逐渐显现,草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开始崭露头角。因此,通过这本统计年鉴,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这五年间,中国草地的面积变化、草种的生产与推广情况、草料的产量与消费结构、草业相关的政策导向对产业的影响,以及区域性的发展差异等。 对于我这样一位希望从宏观层面把握行业脉络的读者来说,一本详实的统计年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足够详细的区域统计数据。例如,不同省份在草地面积、草种生产、草料加工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能否反映出我国草业发展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退化与治理情况,南方湿润地区的饲草种植与利用,以及西部地区的天然草场保护与利用等,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如果这本书能够细致地呈现这些信息,我将能够更准确地分析不同地区草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更进一步地,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草业相关产业链的信息。例如,除了基础的草种生产和草料供应,是否涉及到了草产品加工(如青贮、氨化、颗粒饲料等)的发展情况?是否有关于草业机械化水平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这些统计数据能否与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关联分析?例如,草料的供应量和品质是否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养殖规模和效益?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我希望能对草业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和作用有更全面的认识。 总而言之,《中国草业统计(2001-2005)》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数据汇编,更是一扇了解中国草业发展历史、洞察行业趋势的窗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中国草业从一个相对基础的产业,逐步走向专业化、市场化、科学化发展的轨迹。每一个数字背后,都蕴藏着无数的实践和探索,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生产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心血。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启迪思考、指引方向的宝贵信息,为我未来在草业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