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CMOS集成电路设计手册(第3版 基础篇)
定价:69.00元
作者:R. Jacob Baker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1153377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CMOS集成电路设计手册(第3版 基础篇)荣获美国工程教育协会奖
CMOS集成电路设计手册(第3版 基础篇)是CMOS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书籍,有着以下的优点
1. 专门讨论了CMOS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础知识。
2. 详细讨论了CMOS集成电路的结构、工艺以及相关的电参数知识。
3. 理论知识的讨论深入浅出,有利于读者理解。
4. 对书中涵盖的内容,作者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细致入微,有助于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的基础。
内容提要
《CMOS集成电路设计手册》讨论了CMOS电路设计的工艺、设计流程、EDA工具手段以及数字、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并给出了一些相关设计实例,内容介绍由浅入深。该著作涵盖了从模型到器件,从电路到系统的全面内容,是一本、综合的CMOS电路设计的工具书及参考书。
《CMOS集成电路设计手册》英文原版书是作者近30年教学、科研经验的结晶,是CMOS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一本力作。《CMOS集成电路设计手册》已经过两次修订,目前为第3版,内容较第2版有了改进,补充了CMOS电路设计领域的一些新知识,使得本书较前一版内容更加详实。
为了方便读者有选择性地学习,此次将《CMOS集成电路设计手册》分成3册出版,分别为基础篇、数字电路篇和模拟电路篇。本书作为基础篇,介绍了CMOS电路设计的工艺及基本电参数知识。本书可以作为CMOS基础知识的重要参考书,对工程师、科研人员及高校师生都有着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目录
章 CMOS设计概述
1.1 CMOS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
制造
1.2 CMOS背景
1.3 SPICE概述
第2章 阱
2.1 图形转移
n阱的图形转移
2.2 n阱版图设计
n阱的设计规则
2.3 电阻值计算
n阱电阻
2.4 n阱/衬底二极管
2.4.1 PN结物理学简介
2.4.2 耗尽层电容
2.4.3 存储或扩散电容
2.4.4 SPICE建模
2.5 n阱的RC延迟
2.6 双阱工艺
第3章 金属层
3.1 焊盘
焊盘版图设计
3.2 金属层的版图设计
3.2.1 metal1和via1
3.2.2 金属层的寄生效应
3.2.3 载流极限
3.2.4 金属层设计规则
3.2.5 触点电阻
3.3 串扰和地弹
3.3.1 串扰
3.3.2 地弹
3.4 版图举例
3.4.1 焊盘版图II
3.4.2 金属层测试结构版图设计
第4章 有源层和多晶硅层
4.1 使用有源层和多晶硅层进行版图设计
工艺流程
4.2 导线与多晶硅层和有源层的连接
4.3 静电放电(ESD)保护
第5章 电阻、电容、MOSFET
5.1 电阻
5.2 电容
5.3 MOSFET
5.4 版图实例
第6章 MOSFET工作原理
6.1 MOSFET的电容回顾
6.2 阈值电压
6.3 MOSFET的IV特性
6.3.1 工作在线性区的MOSFET
6.3.2 饱和区
6.4 MOSFET的SPICE模型
6.4.1 SPICE仿真实例
6.4.2 亚阈值电流
6.5 短沟道MOSFET
6.5.1 MOSFET缩比
6.5.2 短沟道效应
6.5.3 短沟道CMOS工艺的SPICE模型
第7章 CMOS制备
7.1 CMOS单元工艺步骤
7.1.1 晶圆的制造
7.1.2 热氧化
7.1.3 掺杂工艺
7.1.4 光刻
7.1.5 薄膜去除
7.1.6 薄膜沉积
7.2 CMOS工艺集成
7.2.1 前道工艺集成
7.2.2 后道工艺集成
7.3 后端工艺
7.4 总结
第8章 电噪声概述
8.1 信号
8.1.1 功率和能量
8.1.2 功率谱密度
8.2 电路噪声
8.2.1 电路噪声的计算和建模
8.2.2 热噪声
8.2.3 信噪比
8.2.4 散粒噪声
8.2.5 闪烁噪声
8.2.6 其他噪声源
8.3 讨论
8.3.1 相关性
8.3.2 噪声与反馈
8.3.3 有关符号的一些后说明
第9章 模拟设计模型
9.1 长沟道MOSFET
9.1.1 平方律方程
9.1.2 小信号模型
9.1.3 温度效应
9.2 短沟道MOSFET
9.2.1 通用设计(起始点)
9.2.2 专用设计(讨论)
9.3 MOSFET噪声模型
0章 数字设计模型
10.1 数字MOSFET模型
10.1.1 电容效应
10.1.2 工艺特征时间常数
10.1.3 延迟时间与跃迁时间
10.1.4 通用数字设计
10.2 MOSFET单管传输门电路
10.2.1 单管传输门的延迟时间
10.2.2 级联的单管传输门的延迟时间
10.3 关于测量的后说明
附录
作者介绍
R. Jacob (Jake) Baker是一位工程师、教育家以及发明家。他有超过20年的工程经验并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拥有超过200项的(包括正在申请中的)。Jake也是多本电路设计图书的作者。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扎实,那种厚重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让我感觉手里拿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工程领域的“兵器”。初翻几页,我就被它那种毫不妥协的深度所震撼了。它没有那种为了吸引初学者而做的过度简化,而是直奔核心,用非常严谨的语言阐述了CMOS设计中最基础却也是最关键的那些原理。比如,对MOS管的跨导、阈值电压的详细推导过程,简直像是在做一场微观世界的解剖。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解这些概念时,总会穿插一些实际应用中的“陷阱”和注意事项,这让我意识到,书本上的理想模型和实际晶圆上的表现之间,还隔着好几层的复杂性。读完关于噪声和匹配的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版图设计时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微小调整,突然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那种“细节决定成败”的感觉,是通过大量精确的公式和图表,一步步灌输到大脑里的。对我这个已经有一些经验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次系统的“内功”修炼,把那些模糊的直觉提升到了可以量化和精确控制的工程高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马上做出一个复杂系统的教程,而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随时翻阅的参考圣经,每次重温都能发现新的领悟。
评分说实话,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啃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过程简直是一场意志力的考验。它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个段落似乎都塞满了信息,根本没有多余的“水词”来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器件非理想特性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比如,对短沟道效应的分析,它不满足于简单的平方律失效,而是深入到了载流子速度饱和、DIBL(漏致势垒降低)等现象的物理机制。我甚至得停下来,对照着我的仿真工具设置,去验证作者提出的修正模型是否准确反映了实际情况。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写法,极大地提升了我的设计信心——我知道我所使用的理论基础是多么的坚固。它没有提供现成的“配方”,而是教你如何理解为什么这个“配方”会有效,以及在何种边界条件下它会失效。对于那些希望从“会用EDA工具”晋升到“理解器件物理”的设计师而言,这本书是绕不过去的鸿沟,但一旦翻越,视野会立刻开阔许多。它强迫你用更底层的物理语言去思考电路行为,而不是停留在宏观的逻辑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虽然看起来传统,但却极其考究效率。它不像某些现代教材那样追求花哨的彩色印刷,而是专注于用黑白线条和清晰的数学符号来构建知识体系。我发现,当面对像亚阈值导电、氧化物陷阱效应这类抽象的概念时,作者绘制的剖面图和能量带图异常精准,每一条线、每一个标记都有其明确的物理意义。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工艺角对电路性能的影响,作者通过列出几组极端工艺参数下的仿真结果对比,非常直观地展示了过程变异的灾难性后果。这对我后来的设计决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开始更加重视设计裕度和冗余度的考虑,而不是仅仅追求在典型工艺角下的最优性能。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冷静、客观,几乎没有主观色彩,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给你讲解那些他自己摸爬滚打多年才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它更像是一本案头常备的“工具书”或“字典”,而不是睡前读物。
评分要说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那就是对“匹配性”这一核心概念的重新认识。在数字电路设计中,我们往往更关注速度和功耗,而对于模拟和混合信号部分,匹配性才是王道。作者用大量篇幅剖析了失配的来源,从晶圆上的随机掺杂不均匀到光刻导致的几何尺寸偏差,再到热效应引起的梯度变化,层层递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匹配电容和晶体管尺寸对匹配精度的影响分析,那些公式的严谨程度,让我彻底明白了为什么在设计高精度运算放大器时,常常需要牺牲面积来换取更大的器件尺寸。这本书没有停留在“要匹配”这个简单的结论上,而是给出了量化的工具去评估“应该匹配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用最经济的方式达到这个目标”。这对于我后续负责的电源管理芯片设计模块,提供了极强的理论支撑。它教会我,好的设计,是从对不确定性的精确控制开始的。
评分每次当我感到自己的设计思路有些僵化,或者在调试一个顽固的电路缺陷时,我都会重新拿起这本书的某一章翻阅。它的结构安排非常有逻辑性,从最基本的电学模型,到器件的物理极限,再到系统性的设计考量,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金字塔。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学会最新的IP核使用方法,而在于让你拥有“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可靠电路的底层能力。它教会我的,是面对未知问题时的分析框架和思维路径。例如,在处理亚阈值功耗问题时,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方法,远比软件工具给出的单一数字更有启发性,它让我明白了功耗的来源在哪里,以及如何从根本上进行优化,而不是仅仅调整一个开关阈值电压的偏置点。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的深度,意味着它是一项长期的投资,但回报是设计能力的质的飞跃。它确实是CMOS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一本不可多得的基石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