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灵通无线协议分析——移动通信前沿技术之小灵通系列
定价:25.00元
作者:徐福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121003356
字数:345000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协议分析在通信系统运行和维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通信运营公司运行和维护人员迫切需要提高的技术,同时也是通信系统制造业研发、生产和技术支持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关键技术。但是,协议分析的技术含量很高,入门很难,很多感兴趣的人士望而却步。
本书就是为满足广大运行和维护人员这一需求而编写的。全书循序渐进,对什么是协议、协议的作用及协议分析的作用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考虑到实用性,本书将对小灵通系统无线网络中应用的各种协议——HDLC协议、Q.931协议和PHS空中接口加以详细阐述,并提供了这些协议在小灵通系统无线网络中维护的分析案例。通过以上内容的安排,可使读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小灵通系统的无线协议分析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能在小灵通无线网络的协议分析工作中把握应用。
本书是《小灵通网络维护与优化》的姐妹书,特别适合于从事小灵通系统运行和维护,尤其是研发、生产和技术支持的人员阅读。
目录
章 概述
1.1 通信系统
1.2 用户接口
1.2.1 接口
1.2.2用户接口
1.2.3业务
1.3 协议分析
1.3.1什么是协议分析
1.3.2小灵通系统简介
1.3.3小灵通系统结构
1.3.4 全书结构
1.4 小结
第2章 协议分析基础
2.1 0S17层结构
2.1.1 分层服务
2.1.2物理层
2.1.3数据链路层
2.1.4 网络层
2.1.5 其他层
2.2协议的实现
2.3协议表达
2.3.1 SDL
2.3.2状态图
2.3.3流程图
2.4协议的获取
2.5 小结
第3章 HDLC协议
3.1 概述
3.2 H1LC帧
3.2.1 HDLC的帧类型
3.2.2 HDLC的帧结构
3.3 HDLC多帧通信流程
3.4 LAPD协议
3.4.1地址域
3.4.2 控制域
3.4.3状态和参数
3.4.4 TEI的管理'
3.4.5多帧通信模式的建立
3.4.6多帧通信模式的释放
3.4.7流程实例分析
3.5 LAPDC协议
3.5.1地址域
3.5.2 控制域
3.5.3关键参数
3.5.4流程实例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Q.931协议
4.1 概述
4.1.1 1SDN用户接口
4.1.2 1SDN第3层协议
4.2 主口U
4.2.1 流程分析
4.2.2 SDL描述
4.2.3 流程描述
4.3 被口小
4.3.1 流程分析
4.3.2 SDL描述
4.3.3 流程描述
4.4呼叫释放
4.4.1 流程分析
4.4.2 SDL描述
4.5 综合分析
4.5.1通信整体流程
4.5.2流程实例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PHS空中接口
5.1 概述
5.1.1物理层
5.1.2链路层
5.1.3 网络层
5.2建立链路信道
5.2.1 建立链路信道的相关消息
5.2.2链路信道建立过程
5.2.3链路信道建立流程
5.3协议处理机制
5.3.1 RT协议
5.3.2 MM协议
5.3.3 CC协议
5.4呼叫流程
5.4.1 主叫
5.4.2被叫
5.4.3呼叫释放
5.4.4位置登记
5.4.5异常呼叫
5.5 通信切换
5.5.1 切换原因
5.5.2切换方式
5.5.3 切换处理过程
5.5.4切回机制
5.5.5切换流程
5.6协议流程分析
5.6.1 主口
5.6.2被叫
5.6.3 呼叫释放
5.6.4位置登记
5.6.5 切换
5.7 小结
第6章 协议分析实例
6.1 小灵通无线网络的故障排除
6.1.1 故障排除工作流程
6.1.2协议分析与故障排除
6.1.3 小灵通无线网络协议流程
6.1.4小灵通无线网络协议分析
6.2空中接口协议分析
6.2.1建链失败
6.2.2建立业务信道失败
6.2.3切换失败类实例
6.3 Q.931协议分析
6.3.1 呼叫困难类实例
6.3.2呼叫失败类实例
6.3.3单通或静音类实例
6.4 小结
附录A Q.931协议
附录B PHS空中接口
附录C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徐福新,1970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专业.是浙江省通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工交委员会委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曾任浙江省余杭市电信局局长.浙江省数字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徐嫩授长期从事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无线接入技术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遇到那种“跳跃感”很强的段落,作者似乎总是能预判到读者在特定知识点上的疑惑,并提前在后续内容中给予解答。比如,在介绍完物理层的一些关键参数后,紧接着就引出了这些参数对接入时延的具体影响,这种知识点的自然衔接,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我发现,作者在构建整个技术框架时,非常强调不同层次之间的依赖关系,这使得即便是非常底层的物理层内容,也能与高层的业务承载(如SMS的传输机制)建立起清晰的联系。对于想从事移动通信系统集成或维护工作的人来说,这种全局观和层次化理解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它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张结构清晰的知识地图,指引读者全面掌握小灵通技术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种带着一丝复古未来感的蓝绿色调,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刚拿到手的时候,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纯技术手册,毕竟“无线协议分析”听起来就让人头大。然而,翻开目录,我发现作者在内容的组织上颇有匠心。它似乎采取了一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开篇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和时序图,而是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勾勒出整个小灵通系统的宏大背景和它在移动通信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这种铺垫对我这种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协议,而不是盲目地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沼。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早期的信令流程描述得极为细致,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数据传输速度尚且缓慢,但人们对无线连接充满无限憧憬的年代。对于那些真正想了解移动通信技术演进历程,想知道2G时代某个特定技术是如何实现其核心功能的读者,这本书提供的上下文和背景信息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一本协议分析指南,更像是一部浓缩的通信技术发展史的一个侧面切片。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类专注于特定无线制式的书籍,在讲解完基本原理后就会陷入对底层寄存器和具体时隙分配的机械罗列,但这里的作者显然对读者的求知欲有着更深的洞察。在深入到空中接口协议的细节时,作者没有满足于仅仅复述标准文档,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分析。例如,它对功率控制环路的建模和优化策略的探讨,简直可以作为一篇独立的技术论文来研读。书中对不同场景下,比如切换(Handover)过程中信令的交互和数据流的重定向处理,给出了非常详尽的仿真和实测数据佐证,这让原本抽象的协议行为变得具象化、可验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干扰抑制和频率复用策略时所展现出的工程智慧,那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经历了实际网络部署考验的经验总结。读完相关章节后,我对早期CDMA系统在资源受限环境下的高效运作机制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基站和手机的交汇点上,亲手去调试那些看不见的信号流。
评分作为一个热衷于动手实践的工程师,我最看重的是书中的可操作性。很多理论书籍读起来像是“知道怎么做”,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我能立刻照着做”。虽然它是一本协议分析的书籍,但它在如何利用特定的测试设备和软件工具来捕获、解码并可视化小灵通数据包方面,提供了不少实用的操作指南。书中穿插的那些截图和步骤分解,非常清晰地展示了从射频前端捕获原始信号到最终解析出完整的业务层消息的全过程。特别是关于故障诊断的章节,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现场急救手册”。它列举了常见的注册失败、掉话等问题,并系统地分析了可能导致这些问题的协议层级错误,同时给出了对应的排查顺序和建议的参数调整范围。这部分内容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殿堂,而是可以被带到机房、带到现场去参考的工具书。我甚至根据书中的建议,尝试在自己的实验环境中搭建了一个简化的协议栈验证平台,收获颇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出一种严谨的专业态度。纸张的选择不错,油墨的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包含大量英文缩写和技术符号的公式和图表,也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在图表的运用上,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优化,那些用来解释复杂状态机的流程图和表示信号时序的波形图,都经过了精心的简化和标注,去除了冗余信息,只保留了对理解协议逻辑最有帮助的部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读者时间的尊重。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特定移动通信技术范例的绝佳窗口。它既能满足资深工程师对技术细节的深挖需求,也能为初学者提供一个结构化、可信赖的学习路径。它让我明白了,即便是看似“过时”的技术,其背后的工程思想和协议设计智慧,依然具有极强的学习和借鉴价值,值得反复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