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育儿那些事儿:0~3岁孩子就要这么养
定价:28.00元
作者:(日)汐見稔幸 ,祁焱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407710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想培养脑子好的孩子吗?看看汐见博士的六大法则:
1.相信孩子自身的成长能力
2.培养好奇心
3.培养自主性
4.培养体贴他人的温柔之心
5.父亲尽早加入育儿
6.母亲精神百倍,孩子也会开心
另有众多现实妈具体案例,总有一些能给您提供借鉴:
只有我家孩子被小朋友排斥在外
附近没有小朋友可以一起玩……
畏缩不前不愿离开父母身边
管得太多的孩子自立会晚吗?
孩子做事慢吞吞的……
内容提要
“盲目爱子”的父母后会赢
走在孩子的后边吧
爬爬培养注意力、探究心和行动力
语言的发育需要实际的体验
……
本书以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和悦纳孩子的个性、想法为基点,将父母关心的0-3岁孩子的各种育儿问题娓娓道来,旨在帮助零经验的父母、被种种育儿“伪科学”所误导的父母、力求轻松育儿的父母走出育儿困惑,用理智的头脑、平和的心态,培养出具备自身独特个性和能力、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更有良好的社会性基础的宝宝。
目录
前 言
章 给初为人母的人
0~3岁培养能力、诱发好奇心的关键10条
1.培养一个有个性的孩子 孩子不像育儿书里写的那样长大
2.婴儿是人 婴儿和大人一样拥有感情
3.孩子有自己成长的能力 走在孩子的后边吧
4.孩子的类型都是“天生的”.有“费事的孩子”,也有“不费事的孩子”
5.善用“具体的表扬”.“具体的表扬”比“一般性的表扬”更能发展个性
6.婴儿没有“任性”.有的只是自我主张
7.原则上禁止体罚 体罚只会给幼小心灵留下创伤
8.相信孩子的潜能.“盲目爱子”的父母后会赢
9.培养聪明的身体
培养感性丰富的身体、喜欢制作东西的身体、喜欢活动的身体——这也可以
提高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10.大方地接受周围人的帮助 育儿要开放,不能孤独!
第2章 享受育儿快乐
抓住育儿要点,滋养心灵,培养能力
0~6个月
只能躺着以及会坐时期的关键
回应孩子的哭和笑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步
主动跟孩子说话
抱孩子、背孩子可以建立信赖感
初的玩具和图画书
7-12个月
会爬、会站时期的关键
“给、拿”的游戏建立双向体验
爬爬培养注意力、探究心和行动力
抚触身体的交流游戏
看着孩子独自玩耍
一天一次见见风
沙子池魅力无穷
1-2岁
1岁期的关键
从后边扶助孩子
尽情地走
汐见博士专栏★父亲参加育儿①
语言的发育需要实际的体验
2-3岁
2岁期的关键
从自由的探索活动到“玩过家家”
增加孩子的运动量
培养一个充满感性的身体
汐见博士专栏★父亲参加育儿②
“读书给孩子听”可以激活想象力
一点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
第3章 每个孩子都是“问题儿”
重视每个孩子的发展特点
孩子不会像育儿书里写的那样长大
调皮和好奇心
暴躁脾气
呵斥方式,表扬方式
怕见生人和跟屁虫
任性和自我主张
反抗
吵架
夜哭郎
汐见博士专栏★哄孩子睡觉
欺负别人的孩子,被欺负的孩子
快点做
汐见博士专栏★“奉子成婚”的育儿
“自己来”
爱哭的孩子
外出
有了小弟弟(妹妹)
祖父母
汐见博士专栏★去掉尿不湿
男孩子女孩子
汐见博士专栏★活用因特网
送进保育园
讲故事给孩子听,读书给孩子听
汐见博士专栏★吮手指
电视、录像
玩具和游戏
音乐
汐见博士专栏★独生子女
汐见博士专栏★关于发育障碍
第4章 婴儿大脑的发育和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会提高孩子的能力吗?
依靠脑科学可以让孩子的大脑发育吗?
婴儿的心灵是怎么发育的?
为什么说婴儿期很重要?
多给予刺激好吗需要什么样的刺激呢
早早进行教育的话将来会怎样?如果不教育呢?
“早期教育”的陷阱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认识文字?
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数字好呢?
学英语重要的是什么?
只有在每天的生活中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
第5章 这种时候该怎么办?
具体案例Q&A
不觉得孩子可爱
只有我家孩子被小朋友排斥在外
附近没有小朋友可以一起玩,我想把孩子送到开发能力的幼儿教室
父母的意见不统一
管得太多的孩子自立会晚吗?
希望孩子拥有比自己更好的人生
孩子做事慢吞吞的,让我着急
孩子身体弱,恐怕以后跟不上大家
不会运动是天生的吗?
踏实不下来,对图画书也没兴趣
畏缩不前,不愿离开父母身边
什么样的孩子会被欺负?
“撒娇的孩子”让人担心
孩子太软弱,觉得他可怜
左撇子需要纠正吗?
第6章 如何培养真正脑子好的孩子
为了让孩子发挥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充实的人生,
父母需要做什么?
相信孩子自身的成长能力
培养好奇心
培养自主性
培养体贴他人的温柔之心
父亲尽早加入育儿
母亲精神百倍,孩子也会开心
作者介绍
汐見稔幸
1947年生于大阪,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白梅学园大学短期大学校长。他的专业是教育学、教育人类学、育儿学,把育儿学与保育学当做综合人类学研究。本人育有3个孩子,从个人经验出发,呼吁父亲加入到育儿行列。
主要著作有《父母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在“差距社会”顺利生存的育儿方式》《育儿不能生气,不能焦急》《孩子的自尊与家人》等。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这本书放在床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开始只是随便翻翻,但越往后读,越觉得它像一本“育儿哲学”的书,而不是一本操作手册。它很少直接告诉我“你应该这样做”,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式非常高明。比如,书中对“分离焦虑”的探讨就极其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归咎于父母陪伴不够,而是从婴儿认知发展的高度去解释这种恐惧的合理性,并提供了一套从容应对的框架。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尊重孩子节奏”的章节,作者反复强调,每个孩子的成熟速度都是独一无二的,过度干预只会拔苗助长。我立刻反思了自己过去几天对孩子学习爬行的催促,感到非常惭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沉静,读起来让人心绪平和,很适合在忙碌之余,给自己放个“精神SPA”,重新校准一下育儿的航向。
评分作为一个对科学育儿有一定追求的父亲,我更看重那些有理有据的论述,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它不像某些网络文章那样充满耸人听闻的口号,而是引用了大量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并且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理论。比如,书中对“安全依恋”的形成机制分析得丝丝入扣,它不是空泛地说“要多抱抱”,而是具体指导父母如何在喂奶、换尿布这些日常琐事中,悄无声息地构建起信任的基石。我尤其喜欢它讨论“界限设定”的部分,在强调爱与接纳的同时,也清晰地勾勒出如何温和而坚定地引导孩子建立规则意识。我立刻在家里尝试了书里提到的“选择性提供”策略,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不再是无休止地索求,而是学会了在限定范围内做决定。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写法,让我感觉手中的这本书分量十足。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这在育儿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它用了大量的留白,字体选择也偏向于一种温润的衬线体,读起来非常舒服,不会让人有阅读压力。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富有诗意的“育儿箴言”或者短小的感悟片段,总能在我感到疲惫时带来一股清流。比如,书中有一句话我抄在了手机备忘录里:“养育,是与一个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们只是走在前面,而不是站在高处。”这句话瞬间消解了我心中那种“我是权威”的傲慢。它让我更愿意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去理解他们那些在我们看来“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这是一种审美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洗礼,是其他同类书籍无法给予的深度体验。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作者对于“0到3岁”这个阶段的理解,简直是入木三分。他似乎能洞察到这个年龄段孩子内心深处的那些微小挣扎和巨大喜悦。我之前对如何引导孩子处理负面情绪非常头疼,总觉得一味地压抑或过度反应都不是办法。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命名情绪”的工具箱,教父母如何帮助孩子识别、接纳自己的生气、沮丧或嫉妒,而不是直接去纠正行为本身。这种“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思路对我触动很大。而且,书中对“游戏化学习”的推崇也让我茅塞顿开,它提醒我们,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高质量的陪伴和有创意的玩耍。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养指南,不如说是一份与孩子建立高质量关系的“情感说明书”,它的价值远超出了具体的养育技巧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柔和的色调和温馨的插画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个新手妈妈的心。刚开始翻阅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专业但不说教”。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旁边轻声细语地分享心得。我特别欣赏它对新生儿不同发展阶段的细致观察,比如宝宝第一次微笑、第一次尝试翻身,这些小小的里程碑都被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育儿指南,而是在阅读一部关于生命奇迹的记录片。特别是关于“如何与宝宝建立早期联结”的那几章,提供的具体小技巧非常实用,比如如何通过眼神交流和轻声细语来安抚哭泣的宝宝,这些都是我之前在其他地方很少看到的深度解析。它真正关注的是孩子的情感需求,而不是一味追求早教的“进度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即将到来的育儿生活充满了期待和信心,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焦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