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存款占有的解构与重建 以传统侵犯财产犯罪的解释为中心 青蓝文库 刑法理论与实务

正版现货 存款占有的解构与重建 以传统侵犯财产犯罪的解释为中心 青蓝文库 刑法理论与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凌波 著
图书标签:
  • 刑法
  • 财产犯罪
  • 侵犯财产犯罪
  • 存款
  • 占有
  • 解构
  • 重建
  • 青蓝文库
  • 理论与实务
  • 犯罪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91808
商品编码:29201761849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页数:402
字数:376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产品名称:  存款占有的解构与重建——以传统侵犯财产犯罪的解释为中心
ISBN:  9787509391808
出版单位:  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8年6月
作者:  徐凌波
定价:  69.00
产品编码:  20028347

 

商品描述







"在我国刑法的实务处理和理论讨论中,存款的占有至少具有四个层面的含义,即现金的事实占有、现金的法律占有、存款债权的占有以及基于存款债权的占有而产生的对现金的占有。这种多义性直接导致了存款占有归属认定上的不确定性,从法治国原则的角度来看这将对法安定性与国民的预测可能性构成威胁。因此在刑法教义学上,自上,有 要讨论这种多义性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德日刑法教义学传统中对于财产犯罪基本概念的解释;自下,则应着眼于这种多义性在现实案件处理上的 要性与妥适性。本书尝试从清理我国刑法中涉及存款占有这一命题的具体案件出发、结合德日刑法理论和实务对于这些案件的处理讨论存款的占有所具有的这种多义性在教义学解释体系和实践处理中的 要性与合理性,在财物概念上主张有体物概念,在占有概念上主张事实上的对物的控制支配,以这两个概念为基点主张存款的占有应以现金的事实占有为出发点来解决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


 

目录

目录

第*章导论

002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章的基本脉络

019 二、本书的研究方法

028 三、讨论背景:德日两国的财产犯罪立法与基本解释立场概述

043 四、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日本刑法理论和实务关于存款占有归属的讨论

046 一、概 述

048 二、存款名义人占有说与银行占有说之间的对立

053 三、存款名义人占有说的基础:从事实上的支配控制力到法律上的支配控制力

058 四、存款占有之归属与错误汇款案件之定性

063 五、法律上支配与存款名义人占有说之质疑

077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德国存折、银行卡滥用行为可罚性的理论与实务

082 一、概 述

087 二、银行卡取得行为的定性

097 三、正当持卡人的滥用行为定性

138 四、非正当持卡人的滥用行为定性

150 五、针对存折的犯罪

153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存折、银行卡滥用的中国语境

158 一、概 述

160 二、存款名义人的滥用行为

193 三、非存款名义人的滥用行为

213 四、一种尝试:从存款债权角度对一体性见解的修正

225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财物与财产之间:存款债权作为财物

233 一、罪刑法定原则作为财物概念的解释边界

236 二、财物与财产性利益的二元区分

240 三、中国刑法中的“公私财物”

243 四、作为财物的虚拟财产与债权

262 五、财产犯罪法益与财物概念的解释

292 六、财物概念的扩张及其反思

299 七、存款债权是否可作为财物

311 八、本章小结

第六章占有的一般概念:偏离与回归

317 一、我国刑法中的占有概念再梳理

328 二、占有的事实概念与法律概念

342 三、占有概念中的规范性因素及其评价

346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论:财产犯罪中存款占有的重建

348 一、存款占有的四重含义

350 二、现金的法律占有及其问题

354 三、存款债权的准占有

359 四、基于存款债权准占有的对现金的占有

359 五、从现金的事实占有出发对相关案件的再分析

372 六、本书立场的再宣示

377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徐凌波,女,1988年生,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博士候选人。现任南京大学法学院副研究员。曾在《中外法学》《法学家》《比较法研究》《政治与法律》等法学核心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书摘图片






 


刑法理论与实务前沿探索:罪责刑罚的精微剖析 一、 理论基石的重塑与罪责观念的深化 本卷汇集了当代刑法学界关于犯罪构成、责任体系及刑罚目的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对传统刑法理论进行一次深入而审慎的审视与重构。全书首先聚焦于“行为的构造性”问题,探讨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精确界定刑法意义上的“行为”,特别是针对不作为犯与危险犯的构成要件进行精细化辨析。区别于将行为单纯视为物理运动的观点,本书强调行为的规范性意涵,深入剖析了意志论与目的论在现代犯罪构成理论中的融合与张力。 在责任层面,本书对“责任能力”和“主观罪过”的内涵进行了拓展性阐释。特别关注了精神障碍者、未成年人以及特定群体在刑法责任认定上面临的新挑战。通过对主观罪过形态,如故意、过失、暧昧故意(Lax Intent)的深入剖析,本书提出了更具操作性和个体化色彩的归责模型。例如,在论述间接正犯与共同犯罪时,不再满足于机械的职能分担理论,而是着重考察“控制力”与“意义支配”在犯罪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司法实践中认定复杂组织犯罪和新型共同危险行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 侵犯财产法益的新图景与传统界限的拓宽 财产犯罪作为刑法中的传统领域,在信息技术和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其法益保护的边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并未停留在对盗窃、抢劫、诈骗等传统罪名的条文释义上,而是将其置于“财产法益”的整体性保护视野下进行考察。 (一) 对“不当得利”在刑法评价中的地位重估: 本书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在金融欺诈、股权结构变动以及数字资产交易中,如何界定“非法占有目的”和“财产性损害”。重点剖析了“非法集资”类犯罪中,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最终的非法占有意图,以及在投资失败后,行为人的责任边界应如何划定。此处,研究者们通过引入“风险承担原则”与“信赖保护原则”的对立统一,试图为认定集资诈骗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提供更清晰的区分标准。 (二) 虚拟财产与电子数据侵害的刑法化: 面对虚拟货币、知识产权的数字载体以及网络游戏中的虚拟物品,本书明确指出,传统的“有体物”观念已无法完全涵盖刑法所应保护的财产权益。研究深入探讨了“信息”或“数据”如何转化为刑法意义上的“财产性利益”,并分析了在数据窃取、非法控制计算机系统获取财产利益的案件中,应适用何种罪名以及如何量化损失。这部分内容对于网络犯罪的司法认定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 职务侵占与挪用资金的法益内核: 在公司犯罪领域,本书着眼于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下的权力异化问题。通过对“公司财产”这一集合概念的解构,深入研究了董事、高管利用职务便利进行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行为,如何从民商法上的违约行为转化为刑法上的职务侵占或挪用。强调了对“公权力”或“公司控制权”滥用的规制,是维护市场秩序的根本要求。 三、 刑罚论的现代诉求:目的、正义与个别化 本书的第三大板块转向了刑罚体系的宏观构造与微观适用。它不仅关注“应罚什么”,更深入探究“应如何惩罚”。 (一) 刑罚目的的多元化调适: 在对传统“报应刑论”的坚守中,本书积极吸纳了“预防刑论”的现代要素。研究者们认为,现代刑罚的实现必须是“混合目的”的,强调通过刑罚的实现过程,达到个别预防(矫正)和一般预防(威慑)的有机统一。对于短期自由刑的效用性提出了质疑,主张加大非监禁刑,尤其是“限制性替代刑”的适用范围,以降低监禁对行为人回归社会的阻碍。 (二) 量刑裁量的精细化与公平性: 量刑环节的争议性最大。本书专门设置章节探讨了量刑情节的重量化处理,特别是对“自首”、“坦白”等法定情节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界限划定,防止司法者在实践中对其产生不当的扩张或限缩解释。同时,针对累犯与再犯的认定,强调了区别对待的必要性,以避免对具有改造可能性的行为人施加过度惩罚。 (三) 刑罚执行与刑后矫正的衔接: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刑罚执行的末端。探讨了假释制度在当前司法实践中的功能障碍,并呼吁建立一套更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以决定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回归路径。强调了社会力量在修复受害人损失和帮助服刑人员重返社会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总结: 本研究集合旨在以跨越传统刑法教义学藩篱的视野,深入剖析当代犯罪现象对刑法理论提出的严峻挑战。它不仅为刑法学者提供了深入思辨的素材,更试图为司法者在处理复杂、新型案件时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正当性的理论指引。全书结构严谨,论证深入,是理解当代刑法发展脉络的重量级学术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那种经典的学术风格,深蓝色的背景搭配醒目的白字,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封面上“存款占有”这几个字,虽然有些专业,但总能让人联想到金融犯罪、财产安全之类的话题,感觉内容会非常硬核。我一直对财产犯罪的细节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发生在金融领域的案件,往往错综复杂,牵扯到很多法律条文的解释。这本书的副标题“以传统侵犯财产犯罪的解释为中心”,更是点明了主题,让我觉得它会深入剖析一些经典的案例,并且从法律解释的角度去解读。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处理“存款占有”这个概念,它在财产犯罪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所有侵犯财产犯罪都与存款占有有关,还是特指某一类犯罪?“解构与重建”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它意味着作者不仅会分析现有理论的不足,还会提出新的构建思路,这对于一个对刑法理论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观点,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犯罪。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后,首先翻阅的便是目录。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正文,但从目录的划分来看,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开篇就从“存款占有”的基本概念入手,这让我意识到这个概念可能是理解整本书的关键。紧接着,目录中出现了“传统侵犯财产犯罪的分类与演进”、“存款占有在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中的适用”等章节,这些都是我非常关注的领域。特别是盗窃罪、诈骗罪和侵占罪,这三者在实践中常常容易混淆,而“存款占有”的视角切入,可能会带来全新的理解。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存款占有”的,它是否包含物理上的控制,还是更多的是一种法律上的支配权?书中对“解构”的探讨,让我猜想作者可能对现有的一些经典解释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挑战。这对于推动刑法理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重建”部分,则让我看到了作者在批判性思考之后,所构建的新的理论框架,这无疑是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我期待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具体的理论模型,或者一些可供实务借鉴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更准确地把握这些犯罪的构成要件。

评分

我买这本书,主要就是因为我对法律实践中的一些模糊地带感到困惑。就拿“存款占有”这个概念来说,在很多实际的金融案件中,到底是谁真正“占有”了存款,这一点往往是争论的焦点。有时候,看起来是银行占有,有时候又是客户的账户,更复杂的情况可能涉及第三方。这本书的标题“存款占有的解构与重建”,恰恰触及了这个核心问题。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对传统侵犯财产犯罪的深入解释,为我们揭示“存款占有”在不同犯罪类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法律意义。我尤其想知道,在某些电子化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传统的“占有”概念是否还需要进行调整。作者在“刑法理论与实务”这个系列下进行研究,也表明这本书不仅有理论深度,也考虑到了实际应用。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指导我们如何应对新型的存款侵占行为,比如一些利用技术漏洞或者网络欺诈的方式。书中提到的“解构”,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会对一些过时的法律解释进行批判,而“重建”则意味着它会提出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更具操作性的新理论。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财产犯罪中的那些细微之处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界限模糊的案件。比如,在电子银行时代,盗取信息、转走存款的行为,究竟应该如何定性?这本书的题目“存款占有的解构与重建”,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它似乎预示着作者要对“存款占有”这个概念进行一次深入的理论梳理,并且可能要对现有的解释进行革新。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存款占有”与“传统侵犯财产犯罪”联系起来的?是仅仅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还是说它是理解这些犯罪的核心要素?“解构”这个词,让我觉得作者可能会拆解现有的理论,找出其中的逻辑漏洞或者不适应之处。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理解刑法的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而“重建”则暗示着,作者不仅会批判,还会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案例分析,展示“存款占有”在不同侵犯财产犯罪中的具体应用,并且在“重建”的部分,能够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新解释,为实务提供参考。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主要是被“青蓝文库”这个系列所吸引。我一直觉得这个系列的图书都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准和一定的理论深度。而这本书的副标题“以传统侵犯财产犯罪的解释为中心”,以及“存款占有的解构与重建”这些关键词,都显示出作者在进行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我一直对刑法中的财产犯罪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涉及到金融领域、数字资产的案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存款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占有”作为财产犯罪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也可能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对“存款占有”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彻底的“解构”,分析其在传统刑法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尝试对它进行“重建”,以适应当前新的犯罪形态和法律实践的需求。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帮助我理解如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更准确地解释和适用侵犯财产犯罪的相关法律条文。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和解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