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高扬社会主义理念,直面“中国问题”,以贯通中西、跨学科的学术视野,从文明、政治、社会、基层、经济各方面分析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治理的优势与问题,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克服重重危机与挑战,并回答了干部群众关注和困惑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中,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能否走得通?社会主义中国能否、又如何驾驭资本?中国社会主义如何从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发展?中国政治制度是否适用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如何把基层重建为以劳动人民为依归的共同体?如何把越来越多元和流动的中国社会重新组织起来?
书中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面对国内外异常强大而又灵活的资本力量,中共党建的核心在于通过思想与制度建设保持政治主体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在于驾驭资本为人民服务;提出“评议式民主”的新思路;提出加强党的经典体系建设;提出把人民组织起来、落实基层直接民主的基层善治之道;提出保护人民的结社意愿、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社会的社会建设思路。
绪言
卷一 世界文明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主义
一、文明
二、中国
三、社会主义
四、中国共产党
卷二 制度自信与中国政治改革
一、全球化—信息化与“短期行为的专制”
二、中国做对了什么?
三、从“自主性”到“先进性”与“代表性”
四、授权机制与问责机制建设
五、意识形态与干部队伍的政治标准
六、结语
卷三 组织起来,再造人民
一、基层变局
二、基层失序之险
1.组织的弱化
2.失序的民主
3.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彰
三、基层重建之道
1.组织起来
2.落实基层直接民主
3.“再造人民”
四、结语
卷四 激活人民社会
一、从“单位”到“社会”
1.重新认识单位
2.单位退出,市场进入
3.社会治理面临挑战
二、中国式结社革命
1.内生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2.被低估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3.多元而矛盾的中国式结社革命
三、以人民社会包容公民社会
1.辨析公民社会迷思
2.什么是人民社会
四、如何激活人民社会
1.组织起来,人人参与
2.保护人民结社的主体性
3.到群众中去,激活人民团体
4.创造性发挥国家保护社会的功能
卷五 骑在资本头上的社会主义
一、资本获得了最高优先性
二、21世纪中国最大的危机
1.中国的浮士德时刻
2.马克思批判在21世纪
3.危楼还望,叹此意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益性”市场经济
1.顶层规划
2.公有资本
3.平台型地方政府
4.民生国家
四、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
1.“资本社会化”
2.劳动者“主体性”的解放
3.非物质性劳动的兴起
五、进于大同
跋
跋
“位卑未感忘忧国”,本书缘起于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却又志同道合的几位青年学者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共同关切与深深的忧患意识。
2014年1月,鄢一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白钢(复旦大学中文系)、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欧树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何建宇(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海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六人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了共七个半天的研讨,并分别撰写,形成初稿后于4月、6月两次听取修改意见。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全书观点是参加讨论人员思想相互碰撞、深入交流的成果。各位作者分别从文明、政治、基层、社会、经济的视角执笔撰写,具体分工为:鄢一龙(楔子、卷五)、白钢(卷一)、章永乐(卷二)、欧树军(卷三)、何建宇(卷四)。
我们特别致谢王海龙,他始终是我们讨论的充满热情的参与者,为全书贡献了许多智慧,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是本书集体作者中未署名的一员。
我们感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本书写作和出版提供的支持。
我们感谢胡鞍钢教授、王绍光教授、韩毓海教授、谢小庆教授、江涌教授等对本书提出的中肯的修改意见。尤为感谢潘维教授、王绍光教授倾情作序,拙著为之生辉。
本书的主旨是:不自信无以立根本,不批判无以识当下,不创新无以图将来。
作为共产党员,我们不屑于隐瞒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作为学者,我们不惮于尖锐的批判与颠覆性创新。像开垦过的大地裸露自己灵魂一般,我们捧出我们的心灵。我们向读者呈上我们不尽成熟的思考,并恳切地希望得到你们热情的指正。
作者
2014年12月
鄢一龙,1976年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著有《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2030中国》(合著)。
白钢,1977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博士,著名语言学者,对中西文明史有深入研究。
章永乐,1981年生,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著有《旧邦新造:1911—1917》等。
欧树军,197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著有《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何建宇,1975年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社团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这本书在学术上的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在面对历史复杂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克制。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视角来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而是努力去还原情境,理解当时的局限性与可能性。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基调显得非常成熟和公允,没有过度美化或刻意贬低,这对于提升读者的历史素养大有裨益。每当涉及一些敏感或有争议的话题时,都能感受到作者在引用材料和构建论点时所持的审慎态度,这恰恰是高水平历史研究的标志,也让读者能够更加信任其结论的可靠性。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初次捧读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理论深度,着实让人屏住了呼吸。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诗,而非简单的文献汇编。作者显然在梳理历史脉络时,下足了功夫,每一个关键节点的转折,都辅以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力。阅读的过程,仿佛跟着历史的洪流一起奔涌向前,时而激昂澎湃,时而沉思冥想。尤其是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对“是什么”的描述,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内在逻辑和深层次原因,这对于一个渴望理解中国近现代转型之复杂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满足。那种穿透现象看本质的笔力,令人印象深刻,让人在合卷之后,依然能回味无穷,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它并非那种枯燥的说教式文本。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的时代变迁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血有肉,生动起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决策过程的还原,那种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决策者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复杂权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这种叙事上的张力,让阅读体验从知识的汲取,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与沉浸,非常适合那些希望从故事和细节中理解复杂政治图景的读者。
评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对于“探索”和“实践”的强调。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理论构想到现实检验的漫长路径,展现出一种不畏艰难、持续自我革新的精神特质。这种对过程中不断试错、不断修正的描绘,远比单纯讲述成功经验来得更有启发性。它让读者深刻理解到,任何伟大的社会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无数次的艰难抉择和不懈努力之上。这本书成功地将“理念”与“行动”紧密焊接起来,为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深刻且富有层次感的理论支撑,令人深思。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此书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富有力量的。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但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坚实的理性光芒。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专注力,因为它要求读者跟上作者严密的逻辑推演。但一旦沉浸其中,你会发现这种略显晦涩的“慢阅读”所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它迫使你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和层层递进的论证,从而真正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历史认知框架。这无疑是一部需要静心品味的鸿篇巨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