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二战史诗三部曲)
定价:68.00元
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5
页码:54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1931
编辑推荐
1、 “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非虚构战史典范“二战史诗三部曲”第3部,讲述第三帝国崩溃的真实历史记忆。
2、 全新改版,将视角聚焦于参与战争的普通人,让历史的面孔足够清晰,诠释足够真实的二战。
3、 “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路口的巨人”科尼利厄斯·瑞恩,讲述战争中人的故事,历时十余年,采访2000余人,“无一字无出处”的二战历史经典。
4、 国内二战史研究者校译,修订内容几乎占全书的90。
5、 “我们精通战争远甚于和平,熟谙杀戮远甚于生存。” 战争的面目系列③,铭记二战,从这里对历史肃然起敬。
"
内容介绍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
离德国首都东部不到62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中,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令人目瞪口呆的战斗即将打响,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后进攻开始了。柏林——这座古老的文明之都,即将化为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彻底焚毁的废墟。
柏林战役是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恶战。这一次,被复仇冲昏头脑的士兵将枪口瞄向了柏林市民,“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这场战役给柏林带来了毁灭性创痛。它不仅导致纳粹利维坦巨兽的垮台,也为冷战时期的一系列国际问题埋下了伏笔。
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寻访了2000多人,包括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科涅夫、崔可夫、海因里希等盟军将领,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在冷战局势紧张时期,瑞恩不顾阻挠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不肯公开的档案,终汇聚成这部用真相震撼世界的经典之作。
在《后一役》中,一方面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却是柏林平民尤其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透过战争和政治层面的内核,瑞恩再次将笔端指向生存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他说,在这段黑暗岁月里,“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获得胜利更为正确”。对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深刻书写,使得这本书成为“论述战争的不朽著作之一”。
"
作者介绍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1974)
只要经历过战场,每个人都会对战争有着更为痛彻的思考,科尼利厄斯·瑞恩就是其中一位。
身为二战时期杰出的战地记者,瑞恩曾随同美国陆军第8、第9航空队参与14次轰炸行动,亲历诺曼底登陆,跟随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挺进法国和德国,直至攻克柏林。在前线,瑞恩与成千上万的亲历者密切接触。不论是艾森豪威尔、巴顿、蒙哥马利这些军事天才,还是登陆诺曼底、参与市场花园行动的年轻士兵,抑或纳粹将领海因里希、沦陷区的柏林市民,都在他的笔下保留了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忆。《时代》周刊评论道,科尼利厄斯·瑞恩以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争带来的伤痛,曾经深深嵌入亲历者的生命,让他们重拾那段记忆并不容易。从1956年起,瑞恩陆续奔赴德、法、苏联,耗时近20年寻找幸存者,在寻访5000多位见证人之后,终完成这部杰作“二战史诗三部曲”。1959年《长的一天》率先出版,立即在战后国家引起震动,人们纷纷致信,感谢瑞恩让他们头一次知晓,自己的爱人、朋友、邻居曾经在那个伟大的时刻经历过什么。
科尼利厄斯·瑞恩先后被授予克里斯托弗奖、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学奖以及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974年,他因癌症病逝。美国新闻界以他的名字设立特别奖项,以此致敬这位“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交叉路口的巨人”。
董旻杰
战争史研究者,曾任“知兵堂”执行总编,目前主要从事战争史翻译、审校和编撰工作,著有研究阿登战役的代表作品《沸腾的雪:阿登反击战》。
媒体推荐
科尼利厄斯?瑞恩掌握了大量资料,而且知道如何将其运用得恰到好处。他进一步提升了在上一本畅销书《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中所使用的写作技巧,讲述了纳粹德国在1945年4月后三周的经历……瑞恩的这本书中,有美国指挥官在看到集中营后难以置信的惊诧,有希特勒藏身之地后时刻发生的故事,还有无数进攻的士兵和柏林平民的遭遇。这是一部的史诗巨著。
——《科克斯书评》
《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一项罕见的成就……将会让后代获益无穷。
——詹姆斯·A.米切纳(普利策奖获得者)
一部巨著,讲述了终结欧洲战场战事的柏林战役。
——《华盛顿邮报》
历史上没有几场战役能比二战结束前的柏林会战更凶残、绝望、勇敢和骇人,也没有人能比瑞恩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好。书的每一页上都熠熠生辉地写满了反抗与勇气,以及冒着个人生命危险帮助他人的壮举。
——亚马逊普通读者
在更为理性的今天,整个人类都应该反省。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在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而给后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而瑞恩的这部经典历史、不朽著作,使这份遗产从一个角度得以永远保留了下来。
——王义国(《遥远的桥》《后一役》译者)
"
这本书的叙事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仿佛是一位身处战壕的亲历者,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绝望的气息。文字的运用极其精准,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精确计算过的炮弹,直击人心。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关键转折点时,作者的处理手法高明至极,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它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事件,更像是在挖掘人性深处的东西——在极端环境下,人类的勇气、恐惧、残忍与温情是如何相互交织、迸发出复杂的光芒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沉重的洗礼,对“战争”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年代和数字,而是活生生的、充满血泪的挣扎。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历史读物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考据工作量之庞大,简直令人咋舌,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学术态度和对史料的敬畏之心。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引用各种档案、回忆录以及战地报道时的细致程度,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让历史的还原度达到了令人信服的程度。它并非那种只停留在战略层面空泛讨论的著作,而是深入到了战术执行、基层官兵的物资补给、甚至不同派系指挥官之间的微妙政治角力等方方面面。每一次的攻防转换,都有详实的数据和地图作为支撑,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住战局的走向和每一步决策背后的逻辑。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实证完美结合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权威性和可读性。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查阅和参考的严肃历史著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相当冷峻和克制的,但正是这种不动声色的笔调,反而酝酿出了更加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它没有刻意去渲染煽情的情节,但那些被简洁描述的场景,比如一个士兵在最后的时刻写给家人的信,或者一个被摧毁的城市街景,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更能让人心痛。作者的叙事视角似乎是多维度的,他巧妙地在不同层面的视角间切换,既有高层指挥官的全局观,也有普通士兵、甚至平民百姓的切身感受。这种多棱镜式的展现,使得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脸谱化描绘,而是呈现出一种饱满的、充满矛盾和灰色地带的真实面貌。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个体所能做出的选择究竟有多么有限,以及“胜利”的真正代价究竟是什么。
评分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一绝。它巧妙地运用了时间线索的交错和人物命运的穿插,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战役进程变得如同精妙的交响乐章,层层递进,高潮迭起。作者对于环境气氛的渲染更是炉火纯青,柏林城那最后阶段的颓败景象,那种被围困的绝望感,通过文字被描摹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也一同被困在了那片废墟之中。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塑造的细腻处理,即便是篇幅不长的配角,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动机,让人印象深刻。读完后,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命运的无常感久久不能散去,足见作者在文字驾驭上的深厚功力,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历史科普范畴,达到了相当高的文学境界。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终局”的哲学性探讨。它不仅仅记录了一场战役的胜负,更深入地触及了战争的意义和历史的必然性。作者在梳理战局的同时,不断穿插对于权力更迭、意识形态冲突背后逻辑的思考,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次深度的智力对话。这种深度的剖析,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单纯的军事记录,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去理解人类社会在面对最终决战时的决策机制和心理防线。阅读体验是紧张而又引人入胜的,你明知结局如何,却依然被吸引着想要知道“如何到达那里”的每一个细节,以及那些关键人物在到达终点时的真实内心写照。这绝对是一部能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长时间沉浸其中、进行深度反思的重量级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