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二战史诗三部曲) 中信出版社 正版书籍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二战史诗三部曲) 中信出版社 正版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科尼利厄斯瑞恩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柏林战役
  • 1945年
  • 战争史
  • 军事历史
  • 中信出版社
  • 历史
  • 欧洲战争
  • 战争纪实
  • 二战末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翰林学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1931
商品编码:29222116906
包装:精装
开本:32
页数:544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书名: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二战史诗三部曲)
定价:68.00元
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5
页码:54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1931

编辑推荐

1、 “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非虚构战史典范“二战史诗三部曲”第3部,讲述第三帝国崩溃的真实历史记忆。

2、 全新改版,将视角聚焦于参与战争的普通人,让历史的面孔足够清晰,诠释足够真实的二战。

3、 “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路口的巨人”科尼利厄斯·瑞恩,讲述战争中人的故事,历时十余年,采访2000余人,“无一字无出处”的二战历史经典。

4、 国内二战史研究者校译,修订内容几乎占全书的90。

5、  “我们精通战争远甚于和平,熟谙杀戮远甚于生存。” 战争的面目系列③,铭记二战,从这里对历史肃然起敬。
"

内容介绍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
离德国首都东部不到62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中,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令人目瞪口呆的战斗即将打响,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后进攻开始了。柏林——这座古老的文明之都,即将化为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彻底焚毁的废墟。
柏林战役是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恶战。这一次,被复仇冲昏头脑的士兵将枪口瞄向了柏林市民,“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这场战役给柏林带来了毁灭性创痛。它不仅导致纳粹利维坦巨兽的垮台,也为冷战时期的一系列国际问题埋下了伏笔。
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寻访了2000多人,包括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科涅夫、崔可夫、海因里希等盟军将领,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在冷战局势紧张时期,瑞恩不顾阻挠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不肯公开的档案,终汇聚成这部用真相震撼世界的经典之作。
在《后一役》中,一方面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却是柏林平民尤其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透过战争和政治层面的内核,瑞恩再次将笔端指向生存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他说,在这段黑暗岁月里,“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获得胜利更为正确”。对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深刻书写,使得这本书成为“论述战争的不朽著作之一”。
"


作者介绍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1974)

只要经历过战场,每个人都会对战争有着更为痛彻的思考,科尼利厄斯·瑞恩就是其中一位。
身为二战时期杰出的战地记者,瑞恩曾随同美国陆军第8、第9航空队参与14次轰炸行动,亲历诺曼底登陆,跟随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挺进法国和德国,直至攻克柏林。在前线,瑞恩与成千上万的亲历者密切接触。不论是艾森豪威尔、巴顿、蒙哥马利这些军事天才,还是登陆诺曼底、参与市场花园行动的年轻士兵,抑或纳粹将领海因里希、沦陷区的柏林市民,都在他的笔下保留了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忆。《时代》周刊评论道,科尼利厄斯·瑞恩以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争带来的伤痛,曾经深深嵌入亲历者的生命,让他们重拾那段记忆并不容易。从1956年起,瑞恩陆续奔赴德、法、苏联,耗时近20年寻找幸存者,在寻访5000多位见证人之后,终完成这部杰作“二战史诗三部曲”。1959年《长的一天》率先出版,立即在战后国家引起震动,人们纷纷致信,感谢瑞恩让他们头一次知晓,自己的爱人、朋友、邻居曾经在那个伟大的时刻经历过什么。
科尼利厄斯·瑞恩先后被授予克里斯托弗奖、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学奖以及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974年,他因癌症病逝。美国新闻界以他的名字设立特别奖项,以此致敬这位“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交叉路口的巨人”。

董旻杰
战争史研究者,曾任“知兵堂”执行总编,目前主要从事战争史翻译、审校和编撰工作,著有研究阿登战役的代表作品《沸腾的雪:阿登反击战》。

媒体推荐

科尼利厄斯?瑞恩掌握了大量资料,而且知道如何将其运用得恰到好处。他进一步提升了在上一本畅销书《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中所使用的写作技巧,讲述了纳粹德国在1945年4月后三周的经历……瑞恩的这本书中,有美国指挥官在看到集中营后难以置信的惊诧,有希特勒藏身之地后时刻发生的故事,还有无数进攻的士兵和柏林平民的遭遇。这是一部的史诗巨著。
——《科克斯书评》

《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一项罕见的成就……将会让后代获益无穷。
——詹姆斯·A.米切纳(普利策奖获得者)

一部巨著,讲述了终结欧洲战场战事的柏林战役。
——《华盛顿邮报》

历史上没有几场战役能比二战结束前的柏林会战更凶残、绝望、勇敢和骇人,也没有人能比瑞恩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好。书的每一页上都熠熠生辉地写满了反抗与勇气,以及冒着个人生命危险帮助他人的壮举。
——亚马逊普通读者

在更为理性的今天,整个人类都应该反省。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在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而给后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而瑞恩的这部经典历史、不朽著作,使这份遗产从一个角度得以永远保留了下来。
——王义国(《遥远的桥》《后一役》译者)

"




《最后的堡垒:1945柏林战役》 序言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无数波澜壮阔的篇章镌刻其中。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章,有一场战役,如同撕心裂肺的呐喊,划破了战争的阴霾,为整个人类文明带来了新的曙光。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征服,更是意志与信念的较量,是文明与野蛮的最终决断。 1945年的春天,当残阳如血,映照着被炮火蹂躏的欧洲大陆,战火的烈焰似乎仍在熊熊燃烧。然而,战争的尽头已然清晰可见,而通往胜利的最后一道闸门,便是那座曾经辉煌如今满目疮痍的柏林。这座城市,承载着第三帝国的野心与罪恶,也即将见证其覆灭的悲歌。 《最后的堡垒:1945柏林战役》将带领读者重返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深入探寻这场决定战争命运的关键之战。这并非仅仅是一份枯燥的战役史料堆砌,而是一次沉浸式的时空穿越,一场对人性、决策、牺牲与救赎的深刻反思。我们将跟随历史的脚步,拨开迷雾,去理解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复杂因素,去感受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 第一章:风暴前夕的窒息 1945年初,东西线的战局已然明朗,但柏林上空依旧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苏军集结了百万雄师,从东线发起最后的总攻,而盟军则在西线稳步推进。第三帝国,这个曾一度统治欧洲的庞然大物,已是风雨飘摇,濒临崩溃。 本章将着重描绘战前的整体战略态势。我们将详细分析苏军的集结与部署,其惊人的兵力、武器装备以及作战计划。红军在经历了 Stalingrad 和 Kursk 的浴血奋战后,其作战能力和意志已达到顶峰,柏林战役被视为他们向纳粹德国复仇的终极目标。我们将剖析斯大林、朱可夫、科涅夫等苏军统帅的战略考量,他们如何克服后勤补给的困难,如何协调庞大的军事机器,如何制定兵分几路、层层推进的作战方案。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审视纳粹德国在末日前的挣扎。希特勒的顽固与妄想,将他自己和他所领导的国家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本章将深入剖析希特勒在帝国末日前的种种决策,他对现实的扭曲认知,他对“奇迹”的渺茫期待,以及他如何将柏林变成了最后的“堡垒”。我们将审视德国陆军、空军和党卫军在战役前夕的残余力量,他们各自的装备水平、士气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困境。那些忠诚于纳粹主义的狂热分子,以及那些对战争感到绝望的普通士兵,他们的心态将在这一章中得到展现。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战役前的柏林社会状况。这座首都,曾经的德意志帝国的心脏,如今已成为一片废墟。粮食的极度匮乏,物资的严重短缺,以及对未来深深的恐惧,笼罩着这座城市。平民百姓,尤其是妇女和儿童,他们将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残酷洗礼?本章将通过史料和回忆录,描绘出战役前夕柏林的压抑与绝望,为即将爆发的血腥冲突铺垫沉重的基调。 第二章:钢铁洪流的咆哮 1945年4月16日,当黎明的第一缕曙光穿透硝烟,柏林战役的号角正式吹响。苏军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奥得河防线向柏林发起全线攻击。本章将聚焦于战役的初期阶段,描绘这场宏大战争的残酷开端。 我们将详细介绍苏军两个主要的突击集群——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是如何展开攻势的。详细阐述他们如何突破德国人精心构筑的奥得河防线,如“阿尔特·希特勒防线”。我们将描绘炮火准备的威力,数千门大炮同时开火,将德军的阵地变成一片炼狱。同时,我们将深入介绍苏军坦克部队的突击,以及他们如何在步兵的协同下,突破德军的防线,向柏林市区逼近。 本章还将重点描述苏军在西线对柏林的最后屏障——“兰茨多夫防线”和“维斯特菲尔德防线”的攻击。我们将描绘特穆霍夫高地的争夺,这场战斗异常惨烈,苏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将其攻克。我们将分析德军防御的特点,他们如何利用城市废墟、地下工事和残存的兵力进行顽强的抵抗。党卫军的狂热分子、希特勒青年团的少年兵,以及一些被征召入伍的年迈士兵,他们将如何成为纳粹政权的最后一道防线? 此外,我们还将关注战役初期空战的激烈程度。虽然德国空军已今非昔比,但其残存的飞行员仍在为守卫柏林而战,试图阻挡苏军的空中支援。我们将描绘苏军空军如何在战斗中发挥其优势,为地面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以及在关键时刻的战术空袭所起到的作用。 最后,本章将展现战役初期,双方投入的兵力、装备以及战损情况。我们将通过数据和史实,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这场战役的残酷与规模。柏林,这座伟大的城市,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创伤。 第三章:血色街垒的绞杀 随着苏军的逼近,柏林市区成为了真正的绞肉机。街道、建筑、地下掩体,都成为了激烈的战场。本章将深入描绘战役中最为惨烈和血腥的巷战部分。 我们将详细描绘苏军是如何在断壁残垣中推进的。每一个街区,每一栋建筑,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才能拿下。我们将展现苏军步兵如何在坦克的掩护下,进行小规模的渗透和突击,如何应对德军设置的各种障碍和陷阱。手榴弹、火焰喷射器、反坦克步枪,成为了巷战中的主要武器。 本章将重点描绘柏林市区内几个标志性地点的争夺战,例如帝国国会大厦(Reichstag)、元首地堡(Führerbunker)、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以及柏林动物园(Zoologischer Garten)。这些地点不仅具有战略意义,更承载着象征意义。我们将深入挖掘在这些地点发生的具体战斗,描绘士兵们在狭窄空间内的殊死搏斗,以及平民百姓在战火中的悲惨遭遇。 我们将呈现德军指挥官,如赫尔曼·韦尔(Hermann Weidling)将军,如何在绝望中试图组织最后的抵抗,以及他如何在战役末期选择投降。同时,我们也将描绘希特勒在元首地堡中度过的最后时光,他的疯狂与幻灭,以及他最终的结局。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巷战对平民的影响。城市居民如何在炮火和枪林弹雨中艰难求生,他们是如何躲避战火,寻找食物和水源。我们将展现普通市民在战乱中的坚韧与绝望,以及他们在历史巨变中的渺小与无奈。苏军士兵在占领城市后,如何处理大量平民,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复杂问题。 第四章:落幕与新生 1945年5月2日,当苏军插上胜利的红旗,矗立在帝国国会大厦的废墟之上,柏林战役终于落下帷幕。这座曾经骄傲的城市,在经历了炼狱般的洗礼后,迎来了新的黎明。本章将聚焦于战役的结束以及战役带来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详细描述柏林守军的最后抵抗,以及柏林市长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的命运。我们将描绘苏军接受德军投降的仪式,以及战役胜利后,红场上解放军人所展现的激动与疲惫。 战役结束后,柏林成为了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的前沿。本章将初步探讨柏林战役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德意志民族的分裂,欧洲的重新划分,以及冷战的开启,都与这场战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我们将审视战役留下的巨大创伤。城市的毁灭,人员的伤亡,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和心理创伤,都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愈合。我们将探讨幸存者们是如何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如何面对战争留下的伤痕。 最后,本章将回归到战争的意义和价值。柏林战役,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场决定性战役,它的胜利,标志着法西斯主义的彻底覆灭,也为世界和平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这场胜利的背后,是无数生命消逝的代价,是无数家庭破碎的痛苦。我们将呼唤对和平的珍惜,对历史的铭记,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结语 《最后的堡垒:1945柏林战役》不仅仅是对一场战役的叙述,更是对人类历史上一段极端时刻的深刻解读。它带领我们去理解战争的逻辑,去洞察人性的复杂,去感受文明的脆弱与坚韧。当掩卷之时,我们或许会为战争的残酷而心痛,但更会为人类在黑暗中对光明的追寻而感到振奋。这场最后的较量,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训,也为我们指明了通往和平与繁荣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功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仿佛是一位身处战壕的亲历者,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绝望的气息。文字的运用极其精准,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精确计算过的炮弹,直击人心。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关键转折点时,作者的处理手法高明至极,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它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事件,更像是在挖掘人性深处的东西——在极端环境下,人类的勇气、恐惧、残忍与温情是如何相互交织、迸发出复杂的光芒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沉重的洗礼,对“战争”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年代和数字,而是活生生的、充满血泪的挣扎。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历史读物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考据工作量之庞大,简直令人咋舌,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学术态度和对史料的敬畏之心。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引用各种档案、回忆录以及战地报道时的细致程度,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让历史的还原度达到了令人信服的程度。它并非那种只停留在战略层面空泛讨论的著作,而是深入到了战术执行、基层官兵的物资补给、甚至不同派系指挥官之间的微妙政治角力等方方面面。每一次的攻防转换,都有详实的数据和地图作为支撑,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住战局的走向和每一步决策背后的逻辑。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实证完美结合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权威性和可读性。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查阅和参考的严肃历史著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相当冷峻和克制的,但正是这种不动声色的笔调,反而酝酿出了更加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它没有刻意去渲染煽情的情节,但那些被简洁描述的场景,比如一个士兵在最后的时刻写给家人的信,或者一个被摧毁的城市街景,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更能让人心痛。作者的叙事视角似乎是多维度的,他巧妙地在不同层面的视角间切换,既有高层指挥官的全局观,也有普通士兵、甚至平民百姓的切身感受。这种多棱镜式的展现,使得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脸谱化描绘,而是呈现出一种饱满的、充满矛盾和灰色地带的真实面貌。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历史的洪流面前,个体所能做出的选择究竟有多么有限,以及“胜利”的真正代价究竟是什么。

评分

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一绝。它巧妙地运用了时间线索的交错和人物命运的穿插,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战役进程变得如同精妙的交响乐章,层层递进,高潮迭起。作者对于环境气氛的渲染更是炉火纯青,柏林城那最后阶段的颓败景象,那种被围困的绝望感,通过文字被描摹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也一同被困在了那片废墟之中。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塑造的细腻处理,即便是篇幅不长的配角,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动机,让人印象深刻。读完后,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命运的无常感久久不能散去,足见作者在文字驾驭上的深厚功力,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历史科普范畴,达到了相当高的文学境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对“终局”的哲学性探讨。它不仅仅记录了一场战役的胜负,更深入地触及了战争的意义和历史的必然性。作者在梳理战局的同时,不断穿插对于权力更迭、意识形态冲突背后逻辑的思考,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次深度的智力对话。这种深度的剖析,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单纯的军事记录,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去理解人类社会在面对最终决战时的决策机制和心理防线。阅读体验是紧张而又引人入胜的,你明知结局如何,却依然被吸引着想要知道“如何到达那里”的每一个细节,以及那些关键人物在到达终点时的真实内心写照。这绝对是一部能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长时间沉浸其中、进行深度反思的重量级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