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人民日报评论部 编著 定 价:49 出 版 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32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1554246 ●敬民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
●为之悲。
●——《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发挥亚太作用应对世界经济挑战一在亚太经台组织工商领导人
●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等文中引用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民齐者强。
●——《凝心聚力精诚协作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再上新台阶——在上海合作组织
●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著的《用典(第2辑)》收入2014年9月以后在重要讲话(文章)中引用的148则典故,分为敬民、笃行、廉政等11篇,按主题对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对背景义理进行解释,以帮助广大读者追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准确理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古韵新声:千年智慧照亮当下》 一、 引言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深邃的思想、精妙的智慧,孕育了无数闪耀着时代光辉的经典。这些古老的智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跨越时空,至今仍能启迪人心,指引方向。本书《古韵新声:千年智慧照亮当下》,旨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典思想,以现代的视角解读其时代价值,力求让这些古老的“声音”在当下的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深刻的洞见与启示。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著作或某一特定历史人物的片面解读,而是致力于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梳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思想脉络,撷取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富普遍意义的智慧精华。我们将目光投向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探寻汉唐盛世的文化气象,审视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辨,追溯近现代思想家的探索与创新。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思想的深入剖析,力图呈现一个立体、丰富、充满活力的中华思想世界。 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希望通过对经典智慧的梳理与阐释,帮助读者建立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培养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提升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能力。在信息爆炸、观念多元的时代,我们容易迷失方向,陷入浮躁。而回溯经典,汲取先贤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沉淀下来,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更理性地认识世界。 二、 篇章结构与内容梗概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一部关于中华智慧的宏大叙事。 第一部分:治国兴邦的哲思——从“天下为公”到“善治之道” 此部分聚焦于中华文明在政治治理、国家建设方面的深刻思考。我们将从“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出发,探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理解和实践。 “天下为公”的理想与现实: 追溯“天下为公”思想的源头,分析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阐释,如《礼记·礼运》中描绘的大同社会。《论语》中孔子关于“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的论述,揭示了以德治国的核心理念。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更是对君权神授观念的有力挑战。 权谋与仁政的辩证: 探讨法家思想中“法、术、势”的治国方略,理解其在统一国家、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同时,与儒家“仁政”思想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与融合。例如,商鞅变法对法治的强调,与《尚书》中“明德慎罚”的原则形成张力,也体现了不同时代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善治”的路径探索: 深入分析《尚书》中关于“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治国方针,理解其中蕴含的审慎、精细、中庸的治理智慧。探讨历代政治家在实践中对“善治”的追求,例如魏征在唐太宗时期的直谏,以及其关于“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的深刻洞察,都为当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将审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等传统治理理念,以及其在应对突发事件、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修身养性的智慧——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 此部分将目光转向个人品德的塑造、精神境界的提升,阐释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体成长的深刻智慧。 “格物致知”的认知路径: 详细解读《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重点阐释“格物致知”作为一切认知和实践的起点,如何引导人们去探究事物的根本道理。分析朱熹对“格物”的解释,强调其对当下科学精神的启示作用。 “诚意正心”的道德锤炼: 深入探讨“诚意”与“正心”在个人品德修养中的核心地位,分析如何通过反躬自省、去除私欲来达到内心的纯净与正直。借鉴《论语》中“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告诫,以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对比,揭示诚实、正直的人格魅力。 “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重点分析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知识与实践的内在统一性。从《大学》的“修身”到《论语》的“先行而后从之”,再到《孟子》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对知行结合的高度重视。我们将探讨“知”的深度与“行”的广度如何相互促进,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深化认识。 “乐”与“道”的精神追求: 探讨庄子“逍遥游”的哲学境界,以及孔子“君子坦荡荡,乐道人”的精神追求。分析“知足常乐”、“淡泊明志”等人生智慧,帮助读者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第三部分:人际交往的艺术——从“和而不同”到“君子之交” 此部分将目光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炼中华文化中关于和谐相处、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与方法。 “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深入解读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阐释其在处理多元化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分析“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等理念,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共同点,实现和谐共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 深刻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黄金法则,分析其在构建互信、尊重人际关系中的基础作用。探讨同理心在解决冲突、化解矛盾中的积极作用。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挚情感: 探讨《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智慧,以及《庄子》中“人皆有喜乎,吾独泊乎”的淡然。解读“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真正含义,强调其背后所蕴含的真挚、纯粹、不掺杂功利的情感。分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背后的人生哲学。 “忠恕之道”的处世原则: 阐释“忠”与“恕”在中华传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忠”的责任担当与“恕”的换位思考。探讨如何在集体与个人、原则与灵活之间找到平衡。 第四部分:顺应自然的智慧——从“道法自然”到“天人合一” 此部分将目光投向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 “道法自然”的宇宙观: 深入解读《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阐释“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以及“自然”作为其运行规律的重要性。分析“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内涵,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态启示。 “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 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刻内涵,理解人与自然作为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分析“敬畏自然”、“爱护生灵”等传统生态伦理,以及其在现代环境保护中的现实价值。 “稼穑之艰”与“物尽其用”的朴素智慧: 审视农耕文明孕育出的“稼穑之艰”的朴素劳动观念,以及“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资源利用智慧。探讨“惜物”、“节用”等观念对当下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律动: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四季更迭、万物生长的观察与感悟,理解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到“应时而食”的养生之道,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 结语 《古韵新声:千年智慧照亮当下》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我们试图在古老的经典中寻找到能够照亮当下现实的智慧火花。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我们深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智慧,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构建美好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 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智慧的深入解读与阐释,激发读者对中华文化的重新认识和热爱,引导读者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并将这份力量融入到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和谐、社会的进步之中。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发出更加响亮而动人的“新声”。 本书并非穷尽中华思想之所有,但求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关于经典智慧的思考与探索。我们期待,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并在生活中实践这些千年智慧,让它们在当代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