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贝文·亚历山大 9787513311465 新星出版社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贝文·亚历山大 9787513311465 新星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贝文·亚历山大 著
图书标签:
  • 朝鲜战争
  • 冷战
  • 历史
  • 军事
  • 贝文·亚历山大
  • 新星出版社
  • 战争史
  • 回忆录
  • 政治
  • 国际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1465
商品编码:29228992616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书名朝鲜:我们D1一次战败
定价88.00
ISBN9787513311465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编号1200460244
出版日期2013-04-01
印刷日期2013-04-01
版次2
字数392.00千字
页数640

D11章1950年的“六二五”1
D12章战争起因7
D13章分割13
D14章不许干涉台.湾和朝鲜21
D15章攻过三八线31
D16章华盛顿抉择39
D17章出兵朝鲜与隔离台.湾45
D18章联合国军51
D19章告别美好时光57
D110章D1一场阻击战73
D111章大溃退85
D112章幸运一次 失败多次91
D113章锦江之战101
D114章大坪里战斗107
D115章大田之战119
D116章幽灵之师137
D117章退守洛东江147
D118章首次反攻157
D119章洛东江岁月165
D120章我们要守住这条战线175
D121章铸剑复仇183
D122章战略之争191
D123章麦克阿瑟会晤蒋介石201
D124章xuan定仁川213
D125章麦克阿瑟与杜鲁门意见相左221
D126章朝鲜的*后努力227
D127章参谋长联席会议临阵畏缩237
D128章仁川登陆243
D129章猛攻首尔261
D130章突破防御圈271
D131章决定征服279
D132章红色中国的警告291
D133章清川江上301
D134章目标鸭绿江307
D135章铁拳砸了下来321
D136章云山灾难329
D137章一个营的覆灭339
D138章中国军队突然回撤345
D139章理应三思而后行349
D140章华盛顿的空谈357
D141章这支军队不寻常363
D142章攻入不明之地371
D143章圣诞节前的攻势377
D144章下碣隅里之战385
D145章吃尽苦头的三个美军营395
D146章挑战行动407
D147章突围421
D148章麦克阿瑟惊慌失措439
D149章重返三八线457
D150章除夕攻势463
D151章艾奇逊的计谋471
D152章北上“堪萨斯线”485
D153章麦克阿瑟一意孤行493
D154章参议院听证会503
D155章春季攻势507
D156章边谈边打525
D157章喋血山岭537
D158章谈判桌上的较量549
D159章战俘营风云557
D160章暴君鹰派克拉克567
D161章中立国的介入575
D162章*后的危机581
D163章朝鲜战争的长期阴影589
朝鲜战争大事记599
作者说明603
后记609
译后记617

地图目录

图1南朝鲜-1950-195334
图21950年7月5日史密斯特遣队在乌山79
图31950年7月14日D1三十四步兵团的锦江防线105
图41950年7月13日—16日D1十九步兵团保卫锦江防线109
图51950年7月20日大田陷落122
图61950年南方前线152
图71950年9月15日—16日仁川登陆248
图81950年9月19日—28日攻占首尔258
图91950年10月—12月朝鲜309
图101950年11月1日—2日夜D1八骑兵团云山行动331
图111950年11月27日—12月11日向海边撤退389
图121951年1月24日—6月24日间的进攻与撤退487
图131951年8月—10月喋血山岭540

这本杰出的作品是首部由军史专家写就的朝鲜战争书籍。本书的政治部分和军事部分相得益彰 作者以大手笔将这场战争置于美国靠前和靠前事务的背景下。作者立场鲜明 极富争议性地对美国政策的传统解释发起了有力的挑战。在这本书中 麦克阿瑟既是一个军事天才又是一个战争狂人。战斗描写在精美地图的辅助下显得一目了然;大至整体战略 小至士兵遭遇的军事行动全都跃然纸上。本书既是高度完备的史学著作又是值得一读的大众读物。
——RaymondL.Puffer-美国空军史专家
在朝鲜时我们就已经意识到了,中国的志愿军是我们美国两次世界大战以来所碰到的不错硬的对手。
——马歇尔-美前国防部长
本书耐人寻味的描写在军事层面上重现了朝鲜战争 事实清晰而又具有可读性;同时也从政治、外交和社会角度对这场冲突进行了阐述。此外本书还包括大量值得一看的珍贵照片和地图。——出版人周刊
优xuan的朝鲜战争综述……既中立又敏锐的叙述……——柯克斯书评
-本书是大多数军事爱好者渴望收入囊中的猎物。——美国图书馆协会书榜1、用美国史学家和军事家的眼光 详细解读靠前背景下的朝鲜战争 直面美国重大决策失误 再现朝鲜战争真实面目 剖析战后东北亚冷战格局。
2、六十年来取材很全面、立论很客观、记录很真实、很受关注的朝鲜战争史。
3、本书史料已被美国国j1a档案馆较为保存 享有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原件同等待遇。
4、披露了许多美军方面的靠前手资料 如:蒋介石渴望派兵前往朝鲜的隐秘内幕 以及五星上将、日本“太上皇”麦克阿瑟的军事荣誉如何在朝鲜战争中攀上很好又迅即跌入谷底的戏剧性转变。

贝文:美国有名军事历史学家、军事战略专家 曾任教于弗吉尼亚大学 专门从事各类战争史料研究 出版有战争作品'美国靠前战争'、'怎样赢得战争'等近十部作品。在朝鲜战争期间 曾任美陆军部派驻前线的战史分遣队队长 后长期在美军各个部门担任职参谋和军事顾问 并为陆军及美国政府撰写军事专题报告。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朝鲜战争停战六十年来 朝鲜半岛局势一直是东北亚安全局势的主要隐患。冷战前的对抗和冷战后的多国干预 半岛暗战此起彼伏 面目狰狞地觊觎着脆弱的和平。
这是一本有名的美国人反思朝鲜战争的书籍。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 用一个军事史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眼光 时隔多年后冷静地审视这场战争的整个经过:朝鲜的进攻 美国政府的决策 美军的布局 美军参战前后的战略战术 朝鲜战争的各个战役……
朝鲜战争 其实是现代化美军靠前次战败的战争 美国人不但没有实现朝鲜的统一 而且因误读新中国保护家园免遭侵犯的信心和勇气 造成了军事、政治上的重大损失。

D123章麦克阿瑟会晤蒋介石
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 麦克阿瑟和华盛顿之间产生了新的危机 这次是关于台.湾问题。杜鲁门极为恼火 甚至认真地考虑到要把麦克阿瑟就地免职。他们在两个层面上存在分歧 一个是在政治层面 另一个是在军事层面。前者主要是关于台.湾问题 使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跟麦克阿瑟形成对立;后者是关于仁川问题 参谋长联席会议及其在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中的同盟跟麦克阿瑟作对;这一双重分歧在7月末和8月间 使华盛顿领导层深感不安。这次危机证明 麦克阿瑟当时和全体对手旗鼓相当 在逐渐公开化的台.湾问题上 也使他成为共和党和“中华民国”说客的宠儿。正如戴维麦里兰在艾奇逊的传记中所写 它还把麦克阿瑟的地位提高到了“可以与总统及其在华盛顿的顾问们并驾齐驱的政策制定者”的地步。麦克阿瑟所寻求的目的与政府的全然不同 这为以后出现更大的危机埋下了种子。
6月27日 杜鲁门政府改变了不插手台.湾的政策之后 台.湾危机便从其对待蒋介石的逻辑谬误中显现了出来。虽然美国已正式让该岛“中立化” 从此单方面创造了一个“远东的瑞士” 一个“中立化”的台.湾和一个由强权保护下台.湾之间的差别用肉眼是难以看得出的 尤其是在北京看来。
另外 一旦台.湾变成过去的十九世纪式的帝国主义保护地 就难以限制对保护地讨人喜欢的统治者蒋介石提供直接军事援助。但是 尽管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防部长约翰逊一再催促 杜鲁门总统还是没有批准这样的援助。
显然 军事援助的事需要加以核查。6月25日 杜鲁门批准从麦克阿瑟司令部派出一个考察团前往执行此项使命。朝鲜局势的压力使得任何事情都无法立刻着手去做 但是 当柯林斯和范登堡在7月中旬访问东京时 麦克阿瑟告诉他们 一俟朝鲜局势许可 他便计划亲赴台.湾一趟。
同时 美国情报部门发现 在台.湾对面的大陆 军队有大量集结的迹象 他们集结了多达二十万人的军队和四千艘舰船-当然大部分是舢板和帆船。7月25日 参谋长联席会议指示麦克阿瑟把D1七舰队派往台.湾水域示威 虽然这意味着从支援朝鲜的兵力中撤出军舰。在7月27日发给国务院的信件中 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立刻把蒋介石所亟需的军事物资运送过去 并迅速把美国考察团派往台.湾 以确定防御方面其他的需要。7月28日 参谋长联席会议致信国防部长约翰逊 如果红色中国执意进攻台.湾地区 单靠D1七舰队是难以接近抵挡住的 红色中国的一些士兵或许会突破进入该岛 危及蒋介石的政府并在国民党军中引发叛逃;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授权蒋介石的军队对大陆的两栖集中地实施空袭 并在台.湾对面的大陆水域布雷。
国防部长约翰逊同意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 但国务卿艾奇逊却坚决反对。艾奇逊说:如果提醒靠前航运业 布雷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 轰炸大陆 即使接近由中国国民党飞机去实施 也是不行的 因为显然美国要对此负责 这样便会激怒友邦-特别是英国 甚至可能会挑起与红色中国的战端。
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的向台.湾提供援助及派出考察团的建议在7月27日获得国j1a安全委员会的批准 但艾奇逊坚持不让麦克阿瑟本人前往台.湾。然而 当参谋长联席会议与麦克阿瑟谈及此事时 将军说他计划在7月31日对台.湾进行一次个人的“短暂形势侦察”。尽管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参谋长们试图让他另派别人 但却没有明确禁止麦克阿瑟前往。麦克阿瑟告诉参谋长联席会议 考虑到来自该岛的“许多自相矛盾的报告” 他认为亲自前往是明智之举。这是麦克阿瑟和杜鲁门之间关系破裂的开端。
在当时正在保卫台.湾的D1七舰队的司令亚瑟杜威斯特鲁布尔中将的陪同下 麦克阿瑟到达了台北市 就像奥玛布莱德雷在其自传中所写的那样 在两天的逗留期间 麦克阿瑟“像个造访的国j1a元首 并受到了与其相应的接待”。中国国民党官员发表的声明丝毫也不掩饰麦克阿瑟本人的暗示给人留下的这样一种印象 即美国正日益寻求与国民党之间的共同利益。然而 麦克阿瑟回到东京后 却矢口否认他的访问具有任何政治意义。
麦克阿瑟的来访给了蒋介石一个让美国难堪的机会 他暗示他和麦克阿瑟之间存在一个秘密协议 并宣称“已经奠定了……中美军事合作的基础”。这使得杜鲁门和已经承认了红色中国政权的英国大为恼火。但是 优xuan的危害来自于在红色中国所产生的后果 红色中国很自然地把远东司令亲自访问台北看做是一个证据 证明蒋介石与美国之间结成了新的可能是进攻性的联盟。
国防部长约翰逊还怀着这样天真的希望 麦克阿瑟自行其是、以下犯上这件事会很快被淡忘 因为他请参谋长联席会议起草一则电文 授予麦克阿瑟较为权利 任何时候情报部门发现攻台在即 他便可批准国民党进攻大陆。
结果却是 约翰逊的提议惹得杜鲁门怒火中烧 由此进一步削弱了约翰逊本人在总统心目中日益下降的地位。麦克阿瑟本人则惹得杜鲁门横下心来 禁止任何人越庖代行总统权利。8月5日 根据杜鲁门的命令 以约翰逊的名义发出一份电文告知麦克阿瑟 杜鲁门6月27日发布的台.湾“中立”的命令仍然有效 台.湾的地位没有改变。电文中还说:“除了作为军队统帅的总统之外 任何人均无权命令或授权实施针对-中国大陆集结的防御行动。你须及时急报有关此类集结的情报 并竭力提供近期新侦察报告。根据所报事实如需采取适当行动 参谋长联席会议愿听高见。优xuan国j1a利益要求我们 不得采取任何引起全面战争的行动 也不得给他人以口实挑起全面战争。本电文已经总统和国务卿批准。”
麦克阿瑟很快便低头谢罪。D1二天 他回电说:“本人彻悟总统27日之决定。本司令部一贯剖丝析缕据此照办……本人尽知身为战区司令官之权限 谨请毋虑会有任何僭越之举动。唯愿总统与您不致为源自任何官方或非官方之谎报及臆断所迷惑。”
麦克阿瑟小心翼翼 又回头扮演起唯命是从的下属的角色 此举平息了杜鲁门的怒气。为了有效了结此事 总统派W.艾夫里尔哈里曼为特别代表 前往东京详述政府关于台.湾的立场 并力求与麦克阿瑟在意见上接近达成一致。在杜鲁门一方 这是宽宏大度的姿态。
借哈里曼此行之机 参谋长联席会议派了两名代表 陆军副参谋长马修B.李奇微中将和空军代理副参谋长拉里A.诺斯塔德中将一同前往 以便从将军那里了解入侵计划和部队需要的具体情况。
访问是在8月6日至8日进行的 将军简直让客人眼花缭乱。李奇微曾把仁川计划叫做“五千比一的赌博” 在听了麦克阿瑟两个半小时关于仁川的总体计划的讲解之后 他被麦克阿瑟的观点征服了。哈里曼和诺斯塔德也一样被征服了。他们甚至同意麦克阿瑟关于立即派出D1三步兵师的意见 尽管李奇微承认在离开五角大楼时他也强烈反对把该师派给麦克阿瑟 因为该师“兵力极为匮乏 接近没有做好战斗准备 并且抽调该师将会使国j1a的总后备军减少兵力 只剩下D1八十二空降师这一支队伍”。哈里曼大使也同意麦克阿瑟增兵的要求。他告诉李奇微:“应该摒弃政治因素和个人意见 政府应该把麦克阿瑟像国之瑰宝一样加以对待。”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作者:贝文·亚历山大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1465 图书简介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是一部深刻剖析朝鲜战争(1950-1953)背后复杂历史、战略失误以及深远影响的宏伟史诗。贝文·亚历山大以其严谨的研究态度和生动的叙事风格,带领读者穿越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深入了解这场被许多西方国家视为“被遗忘的战争”,却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不可磨灭影响的冲突。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战役的胜败,而是以宏观的视角,审视这场战争如何成为美国建国以来第一次未达预期目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失败”的军事行动,从而重塑了战后国际关系,并深刻影响了冷战的走向。 战争的开端与误判 朝鲜战争的爆发,绝非偶然。本书从地缘政治的宏大背景出发,详细梳理了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形成的根源,以及美苏两大阵营在朝鲜问题上的深刻分歧。作者指出,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的南侵,标志着这场席卷整个朝鲜半岛的冲突正式拉开帷幕。然而,对于这场战争的性质和规模,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实则以美军为主导)却存在着严重的误判。 麦克阿瑟将军,这位二战的传奇英雄,在战争初期表现出的傲慢与轻敌,是本书着重剖析的一点。他认为朝鲜人民军不堪一击,联合国军的介入将是一场快速而轻松的胜利。这种自信源于其过往的辉煌战绩,也来自于对朝鲜战争的性质以及中国参战可能性的严重低估。作者通过大量史料,展示了麦克阿瑟及其幕僚如何忽视了情报上的警告,对朝鲜人民军的决心和能力缺乏深刻认识,更没有预见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决心与实力。这种战略上的盲点,为后续的军事失利埋下了伏笔。 战局的跌宕起伏与中国参战 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的攻势如潮,一度将联合国军逼至釜山环形防御圈。然而,麦克阿瑟策划的仁川登陆,以其大胆的军事策略,成功扭转了战局,将朝鲜人民军逼退至三八线以北。然而,就在联合国军以为胜利在望之际,中国方面发出了严厉警告。毛泽东主席明确表示,中国将不会坐视朝鲜半岛被美国控制,如果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将出兵。 令许多西方决策者和军事指挥官大跌眼镜的是,中国真的在1950年10月派遣了数百万装备相对简陋但斗志昂扬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投入了朝鲜战场。作者详细描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如何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与拥有绝对空中优势和强大火力的联合国军展开殊死搏斗。这场突如其来的“中国介入”,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进程,将原以为会迅速结束的战争,拖入了漫长而残酷的拉锯战。 本书重点描绘了志愿军如何在严寒、饥饿和伤亡的巨大压力下,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和战斗精神。他们以“人海战术”和灵活的运动战,一次又一次地击溃联合国军的攻势,甚至将战线推回到了三八线附近。作者通过引述参战士兵的回忆和战场日志,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志愿军在逆境中迸发出的惊人力量。 战略的僵局与人性的考验 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锯,朝鲜战争陷入了战略僵局。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反复争夺,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却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作者深刻分析了这场僵局背后的原因,包括双方战略意图的矛盾、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政治因素对军事行动的制约。 在这一阶段,美军内部的指挥体系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麦克阿瑟的狂妄自大,以及与杜鲁门总统在战争目标上的严重分歧,最终导致其被解职。接任的李奇微将军,以其务实的作风和坚定的意志,稳住了战线,但战争的泥潭依然难以摆脱。作者也探讨了联合国军在战场上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包括持续的伤亡、恶劣的战场环境,以及国内日益增长的反战情绪。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不仅关注宏大的战略层面,更深入地挖掘了战争背后的人性。作者通过对双方士兵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在战争中的恐惧、痛苦、绝望,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无论是为了保家卫国的中国士兵,还是为了所谓的“自由世界”而战的联合国士兵,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本书以一种悲悯的视角,呼唤人们反思战争的残酷,珍视和平的来之不易。 战后影响与历史启示 朝鲜战争以停战协定的签订而告终,但这场战争留下的影响却远未结束。作者在本书的最后部分,详细阐述了朝鲜战争对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冷战的升级与固化: 朝鲜战争的爆发,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升级,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更加激烈。它直接导致了北约(NATO)的军事扩张,也促使苏联进一步加强其在东欧的影响力。 美国战略的转变: 如书名所示,朝鲜战争是美国建国以来第一次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的战争。它让美国认识到,在共产主义势力面前,并非所有战争都能轻易获胜,这也促使其在后续的冷战策略上更加谨慎和务实,同时也更加注重军事力量的建设。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也让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实力和决心。 朝鲜半岛的分裂延续: 朝鲜战争的结束,并未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反而使其分裂的格局更加巩固,并至今成为地区紧张局势的重要根源。 对军事战略的深刻反思: 朝鲜战争暴露了西方军事思想在应对非对称战争和意志力较量方面的不足,促使各国重新审视和调整其军事战略,更加重视情报的准确性、对敌情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战争性质的正确判断。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以其详实的历史资料、深刻的战略分析和人性的关怀,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朝鲜战争画卷。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军事冲突的历史著作,更是一面映照人性、警示战争、呼唤和平的镜子。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冷战的起源和发展,更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与复杂,并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以更加审慎的态度面对当下和未来。贝文·亚历山大以其卓越的叙事才能,将这段被忽视的历史重新带到我们面前,引发我们对国家命运、战争代价以及人类和平的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近乎于“震撼”的阅读体验,但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血腥场面的堆砌,而是源于对人性深处那种近乎悖论的描摹。作者对“失败”这一主题的探讨,超越了军事层面的得失,它深入挖掘了文化、战略认知以及集体心理在面对未知挑战时的集体失效。读到某些章节,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惆怅,那是一种对“如果当初”的无望追问。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敌对方的刻画也保持了相当的客观和深度,没有陷入脸谱化的窠臼,这使得整部作品的思辨价值大大提升。它强迫读者去思考:在信息不对称和时代局限性下,真正的“英明决策”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对历史语境的尊重和对人类局限性的深刻理解,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特定事件本身的普世意义。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笔触是冷峻而有力的,带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它摒弃了许多历史写作中常见的宏大叙事腔调,转而聚焦于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裹挟的小人物的命运轨迹。我感受到作者对历史持有的是一种充满敬畏的距离感,他既不轻易审判古人,也不沉溺于对当下的评判,而是专注于还原那个特定的“时空场”。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反而使得最终的情感冲击力更强劲,它不是直接砸向你的,而是像深海的压力,缓缓地将你包裹。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历史叙事权力的反思——谁有权讲述这段历史,以及他们讲述的方式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认知。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品读,并值得反复咀嚼的厚重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角度之独特,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仿佛是一位亲历者,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用一种近乎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那个特定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复杂心境。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却在恰到好处的地方,折射出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体挣扎与坚韧。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冷峻分析,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反应。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当时的场景,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难以企及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决策层面的博弈与考量,作者的处理显得既尊重历史的复杂性,又充满了洞察力,让人在敬佩之余,也对历史的偶然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节奏感把握得极佳,读起来酣畅淋漓,却又在不经意间留下了沉甸甸的反思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精妙得如同一个复杂的迷宫,每一条线索的展开都充满了张力,引人深入。我感觉作者在叙事时,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指挥家,知道何时该用激昂的铜管乐来渲染冲突的激烈,何时又该用悠扬的弦乐来描摹战后弥漫的哀伤与沉思。它成功地将宏观的历史脉络与微观的个人命运编织得天衣无缝,两者互为表里,共同构筑起一个立体可感的历史画卷。这种叙事上的多层次性,使得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凭借着作者精妙的铺陈和细腻的情感引导,迅速进入情境之中,并被深深吸引。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关键转折点时,作者展现了非凡的叙事克制力,让事实本身说话,而不过度渲染煽情,这份沉稳,极其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考古发掘工作。作者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线性的答案,而是将破碎的史料、人物的内心独白以及环境的描写层层剥开,让你亲自去拼凑真相的全貌。这种“参与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粘性。我特别欣赏它对信息密度的处理,信息量很大,但组织得井井有条,很少出现晦涩难懂之处。相反,作者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精准的比喻,将复杂的军事部署或外交辞令转化为普通人也能理解的逻辑框架。书中的某些段落,简直可以被视为经典的案例分析,它们展示了在信息流极度受限的条件下,领导层如何被有限的认知所框定,最终走向一条看似必然的、却充满悲剧色彩的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