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新思文库 大国外交三部曲 峰会 缔造和平 雅尔塔 中信出版社

包邮 新思文库 大国外交三部曲 峰会 缔造和平 雅尔塔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政治
  • 外交
  • 二战
  • 雅尔塔会议
  • 罗斯福
  • 丘吉尔
  • 斯大林
  • 新思文库
  • 中信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7698
商品编码:29204092686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具体描述

重回20世纪外交现场,见证战争世纪中催生新秩序的大国角力。剑桥、牛津、哈佛大学七场峰会台前幕后,解密一战、二战、冷战、中东冲突背后的外交战。从今日世界的昨日根源,探明日世界的发展方向


书名:大国外交三部曲(套装全3册)
定价:248.00元
作者:戴维雷诺兹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6
页码:195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7698


"1. 七场峰会透视20世纪进程,见证战争世纪中的和平努力
20世纪,突如其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催生了前所未见的外交努力,大国元首的艰难会谈成为推动历史前行的力量。数十亿人的命运,就在一次次冲突后的谈判中定下。
“一战”后的世界格局骤变、“二战”、冷战、古巴导弹危机、中东冲突……种种危机与转机的背后,是或成功或失败的斡旋,明智与不明智的妥协,战场和谈判场上的较量。掌控历史的关键人物跨越重洋,试图阻止灾难从天而降。威尔逊、劳合?乔治、克列孟梭、张伯伦、希特勒、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历史关键点上的绥靖、遏制、缓和、改变,塑造了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

2. 从今日世界的昨日根源,探明日世界的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的草图,在百年前的巴黎和会上成形;当今国际格局,在逾70年前的雅尔塔会议上立定。族群、地缘、意识形态、集体……20世纪外交峰会打造的秩序,如今似乎已开始动摇,世界将往何处去?历史会给我们线索。

3. 观看峰会上的妥协与谈判,理解决策背后的动力
国家元首在国内呼风唤雨,在外交峰会上追求和平时却有如攀登珠峰。众目睽睽之下,他们艰难前行,为的是在峰顶会面,再带着各自的成果回到山下。
  峰会上,有许多精明的算计,许多艰苦的谈判,有过于软弱的妥协,也有事后看来毫无必要的强硬。这串联起20世纪的七场峰会,既是已有秩序的缩影,又在旧秩序上打开缺口,以待新秩序的创生。

4. 一等学者的非虚构类代表作
   《大国外交三部曲》的作者,分别为剑桥大学雷诺兹、牛津大学麦克米伦、哈佛大学浦洛基。他们不仅善于从史料中发掘详明真实的历史,还长于叙事,将分析与洞见融入历史场景。正因如此,他们在一等学府任教之时,还能凭借精彩的写作获得塞缪尔?约翰逊奖、莱昂内尔?盖尔伯奖等非虚构类的标杆奖项。
   他们笔下的历史细节毫不含糊,大到国内政治问题、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斗争、代表团内部分歧,小到菜单、房间装潢、盥洗、宴会排场,他们通通为我们报道,让我们如临现场,回到那些改变数十亿人命运的时刻。
"


"大国元首会面,将如何改变世人的命运?
20世纪见证了惨烈的战争和前所未见的和平努力,美、英、苏、德、法、意……各国首脑们艰难会面,想用新秩序终结战争,缔造和平。《大国外交三部曲》集剑桥、牛津、哈佛大学重要学者,回到历史进程的关键节点,重建20世纪外交现场,从巴黎和会、雅尔塔会议到G7峰会,探寻今日国际格局的起源。
《峰会:影响20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用六场现代峰会串起整个20世纪的历史。十四个站在权力之巅的人各怀心事,为利益,为野心,为理念,或为实现战争的企图,或为达成和平的愿景,在外交场上展开竞逐。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顶着政治、身体、心理上的沉重压力,在现实政治和理想主义间权衡,施展各样手段来摆布对手,达成目标。他们究竟是创造了历史,还是败给了时势?无论如何,20世纪的历史,都因他们而改变。
《缔造和平: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描摹绘出今日世界草图的巴黎和会。从1919年1 月到6 月,在巴黎和会具有实质性成效的六个月里,巴黎成了全世界的政府、全世界的上诉法院、全世界的议会。这个世界的恐惧与希望全都汇聚于此。大战倾覆了政府,羞辱了王权,颠倒了整个社会。面对解体的奥匈帝国、革命后的俄国、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的民族国家……威尔逊、克列孟梭、劳合?乔治、奥兰多四巨头竭力缔造和平,却开启了动荡不安的世界。
《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聚焦奠定今日世界格局的短短八天。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和平曙光初现,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带着精明的谈判代表,在雅尔塔举行秘密会议。短短八天里,三巨头手握大小不等的筹码,他们想尽快结束战争,想维护战胜国的利益,还想遏制一切战争的根源,而这一切,都是以小国的利益为代价的。波兰、德国、中国……许多国家的战后轨迹就此改变。
世界将往何处去?昨日世界里,或许埋着线索。
"


"《大国外交三部曲》总目

001《峰会:影响20世纪的六场元首会谈》
引 言
第1 章 通向峰会之路:从巴比伦到凡尔赛
第2 章 慕尼黑,1938 年:张伯伦和希特勒
第3 章 雅尔塔,1945 年: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
第4 章 维也纳,1961 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
第5 章 莫斯科,1972 年: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
第6 章 戴维营,1978 年:贝京、卡特和萨达特
第7 章 日内瓦,1985 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
第8 章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峰会外交:从G7到布什和布莱尔

002《缔造和平: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
部分 迎接和平
第1 章 伍德罗?威尔逊到欧洲
第2 章 印象
第3 章 巴 黎
第4 章 劳合?乔治与大英帝国代表团
部分 世界新秩序
第5 章 我们是人民的联盟
第6 章 俄 国
第7 章 国际联盟
第8 章 托管地
第三部分 又是巴尔干地区
第9 章 南斯拉夫
第10 章 罗马尼亚
第11 章 保加利亚
第12 章 仲冬之歇
第四部分 德国问题
第13 章 惩前毖后
第14 章 德国不能崛起
第15 章 赔 款
第16 章 对德条约陷僵局
第五部分 东西之间
第17 章 波兰重生
第18 章 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
第19 章 奥地利
第20 章 匈牙利
第六部分 多事之春
第21 章 四人理事会
第22 章 意大利退出和会
第23 章 日本和种族平等
第24 章 刺向中国心脏的匕首
第七部分 中东大火
第25 章 伯里克利之后伟大的希腊政治家
第26 章 奥斯曼帝国的终结
第27 章 阿拉伯独立
第28 章 巴勒斯坦
第29 章 色佛尔条约的覆灭与凯末尔
第八部分 闭 幕
第30 章 镜 厅

003《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导论
部分 阿尔戈行动
第1 章 总统旅程
第2 章 马耳他会谈
第3 章 沙皇的度假胜地
第4 章 红色主人
部分 战士的峰会
第5 章 三巨头重聚一堂
第6 章 冬季攻势
第7 章 德国问题
第8 章 战利品
第三部分 世界新秩序
第9 章 理事会
第10 章 元首的阴影
第11 章 瓜分巴尔干
第12 章 为波兰而战
第13 章 “乌克兰人会怎么说?”
第四部分 外交家的棋盘
第14 章 联合国的席次问题
第15 章 波兰问题陷入僵局
第16 章 轰炸线
第17 章 远东闪电战
第18 章 “ 盟友不该互相欺骗”
第五部分 妥协的飞轮
第19 章 在波兰问题上屈服
第20 章 德国的命运
第21 章 被解放的欧洲与巴尔干
第22 章 伊朗、土耳其和帝国
第23 章 秘密协定
第24 章 战 俘
第六部分 雅尔塔精神
第25 章 后的晚餐
第26 章 跨越终点线
第27 章 希望的日子
第七部分 风雨将至
第28 章 麻烦的迹象
第29 章 间谍大战
第30 章 斯大林坚决固守
第31 章 罗斯福去世之后
"


"戴维?雷诺兹(David Reynolds),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研究员,哈佛大学、日本大学访问学者。雷诺兹著有数十部关于20世纪世界史的著作,主要有《看得见的世界:1945年以来的世界史》《掌控历史:丘吉尔与次世界大战》,其中《掌控历史》荣获2004年沃尔夫森奖。他还为BBC(英国广播公司)制作过13部关于20世纪历史的纪录片,善用丰富史料和通俗语言表达独到的观点。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Margaret MacMillan),加拿大历史学家,历史研究与国际关系领域的领军人物,曾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现任牛津大学,并在加拿大国际关系学院、加拿大大西洋委员会等机构任职。麦克米伦的曾外祖父就是《缔造和平》的主角之一、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她的多部作品均与其曾外祖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缔造和平》一书是麦克米伦的代表作,斩获达夫?库珀杰作奖、西塞尔?提尔曼历史著作奖、塞缪尔?约翰逊非虚构类杰作奖等众多奖项。
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哈佛大学乌克兰史、哈佛乌克兰研究院院长。浦洛基生于俄罗斯,成长于乌克兰,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著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The Last Empire: The Final Days of the Soviet Union)、《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The Gates of Europe: A History of Ukraine)、《斯拉夫民族之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Slavic Nations)等十部专著,所获众多奖项包括美国乌克兰研究学会著作奖、表彰俄罗斯思想文化史佳作的新历史奖,以及非虚构类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
"


"★中信出版社的《大国外交三部曲》,既有厚实的学术功底,又有引人入胜的文笔,还能褪去教科书式的威严乏味的面孔。
——陈晓律,南京大学世界史系荣休,英国史、欧洲史研究专家

★中信出版社新推出的译著《大国外交三部曲》值得一读,它们对与理解战后各大国关于世界结构和秩序的思考颇有裨益。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主任

★《峰会》引人入胜,富有创见,很有分量,激发我们重新审视20世纪的国际关系史。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现在发生在巴尔干和中东的那些事,都跟巴黎和会大有关系,读《缔造和平》,简直就像在读对当下时事的评论。
——约翰?基根,《战争的面目》作者

★《雅尔塔》这本书对我们理解未来的地缘政治大有帮助。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美国前国家顾问
"


"引言

“Summit”(峰会)这个词由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首创。在冷战时期的黑暗日子里, 1950 年2 月14 日,丘吉尔在爱丁堡(Edinburgh)的讲话里呼吁“在高领导层面上与苏联再进行一次会谈”,并且补充说:“峰会外交不会让形势变得更糟。”是什么原因促使丘吉尔将“summit”一词引入外交领域尚不清楚,但这个词随着20 世纪40 年代末期攀登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的活动而不断地出现在英国的报刊上。1953 年5 月11 日,丘吉尔在下议院进行演讲时再次提出要举行“高级别的会议”,他希望在“各国的高领导人之间”实现和平。当时人类正准备第八次尝试登顶珠穆朗玛峰,而当月月底,珠穆朗玛峰终于被征服了。
无论是何种原因让丘吉尔使用了这个词,人类对征服珠穆朗玛峰的痴迷使他的这个比喻扎根于大众心中。1955 年7 月,美、苏、英、法领导人在日内瓦的会面,被《时代》(Time)杂志宣传为“峰会外交”,美国国务院也将“峰会”一词作为官方用语。许多漫画家,比如笔名为“Vicky”的漫画家,喜欢把世界领导人画成要么望着顶峰,要么在山尖上如坐针毡(图I 1)。到了1958 年, “summit”这个词已经成了《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年度热词—社会热点的有用晴雨表。如今,这个词已是我们政治语汇中的日常用词,它在很多语言中都有等效词语了。
熟悉易生轻慢。丘吉尔这个引人注目的“ 峰会外交”的说法值得推敲。莎士比亚曾多次使用的“parley”这个古语,是指敌对的双方为达成妥协而进行的危险的谈判。在莎士比亚的戏剧《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中,诡计多端的塔莫拉皇后(Empress Tamora)就对罗马的贵族埃米利乌斯(Aemilius)这样说道:
你走上前去吧,做我们的使者
告诉他们皇帝要和他们谈判
去和好战的卢修斯……
而“ 巅峰”(summit)——危险而高峻——这个词则让人联想到因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小说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等而闻名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化遗产。山为险境,“ 征服”它,恰能令人获得成就感和解脱感。拜伦(Byron)勋爵在诗中写道:
聚集着壮阔而险恶的无穷气象,
似向我们表白:大地能戳穿天的幕帷,
而把我们留在底层,我们这些无能为力的人类。
巅峰本身就是个奇境。在山顶,无论这个人审视角度善恶如何,他都会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观察世界。1816 年,雪莱(Shelley)次到达阿尔卑斯山下时也被深深地震撼了:“山峰突然在眼前出现,无比巨大的陡峰让人欣喜若狂,近乎癫狂。”
丘吉尔口中的“summit”一词也是对犹太基督教传统里圣山的再现:摩西攀上西奈山(Sinai)受“十诫”,基督欲在地上建国,耶稣登山变像,等等。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只有在立于光秃秃的巅峰之上时,才能体会到自己在宇宙间的渺小。在J. M. W. 特纳(J. M. W. Turner)的名画《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里,末日般的天空背景下,汉尼拔这位伟大的将领骑在战象上的背影极其渺小。这幅画创作于1812 年,被解读为拿破仑败亡的预兆。
无论山峰有多险峻,很多登山者都难以抗拒登顶的魔力。1921年首次对珠峰考察后,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写道:“攀上群山的高峰要具备的能力苛刻得可怕,并且每一种能力都关乎生死,聪明人会认真地谋划,战战兢兢,从一开始就全力以赴。”可马洛里并没按照自己说的去做,1922 年他再次前往珠峰,并在1924年第三次赴珠峰尝试登顶。当一位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攀登珠峰时,他说出了那句不朽的名言:“因为山就在那里。”
和很多人一样,对于马洛里来说,登上山顶就是一个极大的诱惑。1924 年6 月8 日,透过云层的缝隙,他小小的身影后一次被人看到是在距离登顶的营地不远处。75 年后,他的被冰冻的遗体在雪中被发现,但他是否成功登顶仍然是个谜。他的一个同伴弗朗西斯?扬哈斯本(Francis Younghusband)推测,马洛里的自负战胜了理性。“ 有两个选择,要么第三次撤回,要么死在山上;后者对马洛里来说可能更容易点,而前者所带来的痛苦,对于一个男人、一位登山家或一位艺术家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丘吉尔首次使用“峰会外交”一词时也关联了一些文化意涵。敌对双方的危险碰面,意味着无论敌我都会重视这一引人注目的行为,开创壮观的新局面;意味着一位领导人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冒险,要么成就他的声誉,要么毁掉它;意味着一旦开始就很难回头。
在峰会上青史留名会诱惑很多政治家。搞定了国内的事务之后,他们很自然地就会被国际政治峰会所吸引。很多政治家认同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于1840 年表述的观点:“这个世界上人类所创造的历史”“说到底就是伟人们的奋斗结果”。他们越接近权力之巅,也就越能理解和托马斯?卡莱尔同时代的卡尔?马克思说过的那句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本书描写的峰会故事跌宕起伏,正如一段登顶的旅程——与会的各方向上艰难地攀爬,为的是实现在峰顶的会面,再带着各自的成果回到山下。书中对“伟人”们和他们在峰会上的对手们所秉持的原则进行了探究,以便厘清这些参与其中的人究竟是创造了历史,还是因为能力所限而成为时局的失败者。然而,就像是初次的约会、一场牌局,或一次意在签约的商务会谈,峰会因其史诗般的特性而深深地植根于世人心中。在峰会上,与会的领导人有没有错判对方?自己表现如何?谁又在峰会上收获颇丰?他们在会议桌上的表现也是本书的另一看点。
我们可以说,峰会的历史和人类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在本书章中,我们可以把这一历史追溯至青铜时代的巴比伦王国。但我还是在很大程度上认定,由于形势的多变和身份地位的差异,各国领导人通常会避免高级别的会面,这一状况直到20 世纪才有所改变。峰会外交是近代史上的发明,航空助其成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令其有用武之地,而新闻纪录片和电视这类大众媒体使其家喻户晓。典型的说法是,峰会是指两位或三位政府首脑面对面地直接会晤商谈。从20 世纪30 年代晚期到80 年代末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峰会外交大行其道。此后随着通信技术、军事技术的进步,上面提到的三个条件便不再适用了。本书后一章详细回顾了这半个世纪的峰会外交,并审视了冷战后的峰会外交形势。在本书后,我还要承认,把这些历史上纷繁复杂的重大事件付之于笔端确实要比在其中如履薄冰容易得多,正因为如此,我从相关历史资料中获得了相当多的启示。
本书所讲述的并不是关于所有峰会事件的通史,而是对有代表性的六次峰会的个案研究。次峰会是1938 年的慕尼黑会议,准确地说,是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和希特勒(Adolf Hitler)的三次会晤,这次峰会也开了现代峰会的先河。之后我的写作对象是1945 年的雅尔塔会议,丘吉尔、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和斯大林(Joseph Stalin)三人在克里米亚的会晤决定了战后欧洲的形势。慕尼黑会议和雅尔塔会议虽然如今恶名在外,但我认为,人们压根儿就是误解了这两次峰会的意义。在冷战早期,峰会外交也偃旗息鼓。不过,1961 年,当时的新任美国总统肯尼迪(John F. Kennedy)和那位好斗的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在维也纳的会晤重新开启了峰会外交。双方火药味十足的碰撞导致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相比之下,1972 年尼克松(Richard Nixon)和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在莫斯科的会晤则富有成效,双方的会谈使得冷战进入了缓和期。但并非所有的峰会都是在超级大国的元首之间举行。在1978 年的戴维营,这一位于马里兰州的总统度假胜地被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选中,作为在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Menachem Begin)和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Anwar Sadat)之间斡旋的会议地址。后,我对1985 年的日内瓦会议进行了剖析,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和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两个人由此开始的一系列会晤让冷战终得以和平结束。
以上提及的六次峰会可以被简单地归为三种类型:类是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峰会,着重表现了双方领导人的对抗或碰撞。1938年9月间,张伯伦要想和希特勒谈下去就只能飞往慕尼黑;在1961年6月的维也纳,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会面的目的,谨慎地说来更像相互之间的试探和审视,但会议的结果是灾难性的。类峰会则是与会双方的全方位峰会,双方领导人面对面会谈是在各自专家和顾问的协助下进行的,同时,与会双方也都想在峰会上解决实质性问题。1945 年的雅尔塔会议和1978 年的戴维营会议可归为此类。
会议上的磋商很圆满,不过,双方都是基于错误的假设,这反而破坏了已达成的协议的实施,协议因此搁浅。第三类峰会可以称为成效性峰会,综合了个人峰会和全方位峰会的各个元素,但除此之外,峰会本身其实也是一系列会议之中的组成部分,双方的高领导人和他们手下的各方面专家纷纷登台亮相。1972 年的莫斯科峰会开启了这一模式,不过没有大获成功—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尼克松和基辛格两人偷偷摸摸、尔虞我诈的做法。相比之下,1985 年的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则要归功于罕见但至关重要的合作关系——双方领导人之间的融洽关系和他们的顾问之间的团队协作。峰会是一种外交手段,是在高领导人之间开展的国家间对话。对这些峰会展开分析为研究20 世纪国际关系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众所周知,在这个世纪里,我们看到的要么是全面战争,要么是积极备战。在这个世纪里,1914—1918 年间血战的阴影挥之不去,人们生活在空袭的阴霾之下,因此开始尽力思考如何避免战争。慕尼黑会议和雅尔塔会议是绥靖政策在外交方面的延续,人们在之前往往把这一政策看成为实现和平而做出的牺牲和忍辱负重。不过
1945 年后,“绥靖”一词变得臭名昭著,恰恰是因为慕尼黑会议和雅尔塔会议所带来的尽人皆知的后果。冷战早期,美国选择遏制政策—毫不退让,不与苏联磋商。1961 年肯尼迪试图和赫鲁晓夫对话,其结果不亚于一场灾难。基于在国际关系上苏联和美国平起平坐的假设,1972 年尼克松采取的政策成功地让紧张的局势缓和下来。这一成果让罗纳德?里根这位古怪而又激进的冷战斗士在富有远见的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协助下缓和了下来,并共同改变了冷战世界。可以看到,绥靖、遏制、缓和、改变,这些原则和政策在几场峰会之中都得到了体现,由此我们能够勾勒出这个充满仇恨的世纪那并不为人所知的轮廓。
这几场峰会中的大部分会被人肤浅地理解—有些会被看成陈词滥调、老生常谈,然而还是有不少新东西值得一提。比如,慕尼黑会议如今已被视同凄惨卑微的投降,但是认真梳理过1938 年张伯伦和希特勒之间的三次会晤之后,你就会发现局势其实更加错综复杂,会议的主动权在英德两国之间反复易手。战争没有在1938 年爆发并非因为张伯伦,而是因为希特勒在峰会的压力下丧失了开战的勇气。雅尔塔会议往往被美国人描述成一场背叛,但当我们把眼光从波兰问题上挪开,看得更远一点的时候,就会发现实际上与会的各方势均力敌。事实上,雅尔塔会议的成果在很多方面对于西方国家并非坏事,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真正的问题源于预先的假设和后来的事态发展。
慕尼黑会议和雅尔塔会议为之后的峰会建立了基准,这也是为什么它们会被特别提及。不过在仔细研读过这些会议的原始发言记录和相关文档并充分展开想象之后,本书对所述及的峰会的剖析结果都是很令人惊讶的。之所以说要仔细研读,是因为会议上的用词非常重要,精准的用词正是为了保证自己的意图能得到正确表达,避免被误解,而赫鲁晓夫在1961 年维也纳会议之前评价说肯尼迪比他的儿子还年轻(见本书第4章),这样不经意的话语则会暴露领导人的内心想法,但我们仍然要在研读这些文档的时候发挥想象力,因为我们所读的这些文档有助于解决现今的问题,而不是用来启迪未来的历史学家。保存这些文档的人们往往对所达成的协议感兴趣,而不是达成协议的过程。人们熟悉的套路是,那些人会对本国领导人所持的观点文过饰非,却很少关心领导人在交流过程中的语气和肢体语言;他们不会花时间仔细思考在会议上谁先开口,谁退缩不前,关键议题是如何提出的,哪些话题又被刻意地遗留了下来。这些文档也是政治性文件,需要留给国内的同僚们和国际上的盟友们看。有些时候,文字也会被润色一番,使之能为政治家们的表现加分。比如说,次世界大战期间,白厅(Whitehall)流传着这样一首作者不详的小诗:
当伟人们要把餐饭享受,
秘书却留下来,瘦了又瘦,
记录和汇报很费脑筋
要把长官认为自己本该做过的事情写好。
因此,若要理解这些,就必须在字里行间捕捉内容,也要把官方文件和参加者的日记甚至是回忆录(即便有后知后觉的修正)相互对照,寻求真相。需要牢记的一个要点是:政府文件本身并非历史事实,但能让历史学家们重建真相;或者,说得更准确点,这些文件可以让我们还原事实,那些当时的与会者因为不知道对方的筹码而无法了解的事实。
在我的这本书中并没有太多的术语,内容都是基于政治性文献中所载的磋商和谈判。在描述过程中,我把每次峰会都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备,谈判,执行。换句话说就是:领导人是带着什么样的目的,又是怎么坐上谈判桌的;他们在峰会上是如何针锋相对,又是如何在不胜寒的高处展现自己的外交手腕;后,他们从峰会上带回了什么样的成果,又是怎样向怀疑论者、政敌或国内的看客们和国际盟友们交出成绩的。成书过程中,我也在后一章里提出并进一步分析了一些对于领导人来说本应考虑却很少有机会严格或深刻领悟的问题。
本书也希望在此能促进对峰会外交重要性的讨论,这是被学者们和评论员们莫名其妙地无视的要点。但复杂的国际峰会外交仍然是人类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一幕。其中,自信而又演技娴熟的领导人们为了了解并摆布对手上演了一出出好戏。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坐上谈判桌,顶着来自政治上、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沉重压力据理力争——这些压力都会让人露出软肋。他们爬得很高,很危险,并相信在峰会上他们能改变世界。
"


《大国外交三部曲》系列,由中信出版社倾力呈现,以“峰会”、“缔造和平”和“雅尔塔”三部史诗巨著,带领读者穿越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国际政治舞台,深入剖析大国博弈的复杂脉络与深远影响。这套丛书不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代国际关系演变逻辑的深刻洞察。 第一部:《峰会》—— 决策的瞬间,历史的转折 《峰会》一书,聚焦于那些决定世界格局的关键性国际会议。它并非仅仅罗列会议的时间、地点与参会人员,而是以一种抽丝剥茧般的叙事手法,深入探究这些峰会在何种历史背景下召开,各国代表在会议桌上经历了怎样的思想碰撞、利益博弈与策略斡旋。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生动地还原了那些弥漫着紧张气氛与未知变数的决策瞬间。 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峰会”这一外交形式的特质。它为何成为大国角力的高端平台?决策者们如何在那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权衡利弊,作出关乎亿万人生死的决定?《峰会》将带领读者走进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等历史巨匠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在面对全球性挑战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他们所采取的种种外交手腕。从战前的绥靖政策到战后的权力划分,每一场峰会都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着人类在动荡与变革中寻求秩序与和平的艰难历程。 书中对战时同盟的形成与瓦解,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构建,以及冷战前夕东西方阵营的初步划分等重大历史事件,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读者将有机会看到,那些看似在宏大历史叙事中被简化的历史节点,实则是由无数个体决策、微妙的心理博弈以及偶然的事件所共同促成。它将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某些国际协议能够奠定长久的和平,而另一些则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峰会》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家的传记,更是关于历史是如何被塑造的。它强调了沟通、谈判、妥协与力量平衡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一系列关键峰会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大国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及这些互动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部:《缔造和平》—— 战火硝烟后的重建与遗留 《缔造和平》一书,将目光投向了战争结束后的漫长而艰辛的和平重建时期。它深入挖掘那些在战火摧残后,各国如何努力恢复社会秩序,重建经济,并试图在废墟之上构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然而,这本书的核心并不止于理想化的“和平”,它更深刻地揭示了“缔造和平”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现实的矛盾以及无法回避的遗留问题。 作者以史为鉴,深刻剖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的局限性,以及其如何间接催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随后,他将视角转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着重探讨战胜国在战后如何对战败国进行处理,如何进行战后赔偿,如何进行政治改造,以及如何重塑国际政治版图。这本书尤其关注那些看似“和平”但实则暗流涌动的时期,例如,被分裂的国家如何寻求统一,殖民地如何争取独立,以及新的意识形态冲突如何开始显现。 《缔造和平》不仅仅是关于国际条约的签署,更是关于战后秩序的实际运行。它深入分析了联合国的建立及其早期运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以及它们在稳定全球经济、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作用。同时,本书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战后出现的新型冲突,如冷战的萌芽,代理人战争的兴起,以及民族主义的复苏等。 书中对“和平”的定义进行了多维度的审视。它并非仅仅是战争的终止,更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合作与对抗的交织。作者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去理解,为何“缔造和平”往往比“发动战争”更为艰难,为何看似确定的和平协议,在现实的运作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缔造和平》是对人类追求稳定与繁荣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任何形式的和平,都需要持续的努力、智慧的平衡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汲取。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战后国际秩序是如何在磕磕绊绊中逐渐形成的,以及那些遗留下的问题,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的格局。 第三部:《雅尔塔》—— 秩序的奠基,还是分裂的开端? 《雅尔塔》一书,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国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雅尔塔举行的那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本书深入探讨了雅尔塔会议如何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奠基石,又为何在许多人眼中,它也成为了分裂世界的开端。 本书详细剖析了雅尔塔会议的决策过程,以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各自的考量、诉求与妥协。读者将有机会深入了解,三国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波兰问题、东欧格局、以及对日作战等关键议题上,是如何进行艰难谈判的。书中不仅关注官方协议的达成,更深入挖掘了幕后政治的博弈,以及各国领导人之间微妙的个人关系对会议进程的影响。 《雅尔塔》一书的核心在于对雅尔塔会议结果的双重解读。一方面,它承认雅尔塔会议在终结二战、建立联合国、以及确立战后欧洲的基本框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球带来了相对的稳定。然而,另一方面,本书也深刻揭示了雅尔塔会议的局限性,以及它如何不可避免地为冷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书中详细阐述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扩张,以及西方国家在此过程中的无奈与担忧,这些都为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埋下了种子。 作者通过对雅尔塔会议前后复杂局势的梳理,揭示了“均势”外交在战后初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他探讨了当大国之间的利益与价值观产生根本性冲突时,任何形式的协议都可能变得脆弱不堪。本书对苏联解体后,对雅尔塔体系的各种重新审视,以及当代国际关系中,雅尔塔会议的遗产如何依然发挥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雅尔塔》一书,并非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通过对这一关键会议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思考大国政治的本质,以及在权力博弈中,和平与分裂的界限是如何模糊的。它将帮助我们理解,一个看似确定的国际秩序,是如何在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张力中,逐渐走向分裂与对抗。 《大国外交三部曲》—— 历史的回声,时代的洞见 《峰会》、《缔造和平》、《雅尔塔》这三部曲,共同勾勒出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发展的宏大画卷。它们不仅是关于历史的记录,更是关于权力、战略、利益与和平的深刻思考。这套丛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引人入胜的叙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全新视角。 通过阅读这套丛书,读者将能够: 深入理解大国博弈的逻辑: 认识到大国之间的互动并非简单地以强凌弱,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策略、利益的权衡与战略的考量。 洞察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有深层的原因,也离不开关键时刻的决策与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 反思和平的脆弱与珍贵: 认识到和平并非理所当然,它需要持续的努力、智慧的博弈和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汲取。 把握当代国际关系的脉络: 将历史的经验与当代的现实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当前国际格局的形成原因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大国外交三部曲》是一套值得所有关心国际关系、关注世界命运的读者深入阅读的史诗级著作。它将带领您走进历史的深处,感受时代的脉搏,并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以更清晰的视野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大国外交三部曲》真是一部让人大开眼界的力作!我本来对国际关系史这类题材兴趣一般,总觉得晦涩难懂,但作者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教材——用了最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呈现那些看似枯燥的历史节点。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关键的国际峰会时,笔触细腻得如同电影特写镜头。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世界级领导人在密室中博弈时的那种紧张气氛,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书中对细节的捕捉令人惊叹,比如某次会议上,一位国家元首不经意间的一个手势,竟然被后来的历史学家解读出了截然不同的深层含义。作者没有急于给出最终的历史定论,而是将各种史料和侧面描写交织在一起,提供给读者一个更具立体感的视角去品味那些历史的转折点。我特别喜欢它对“缔造和平”这一主题的探讨,和平的代价往往是巨大的妥协与牺牲,这本书没有将任何一方描绘成绝对的善或恶,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如何管理冲突”这一永恒的难题上。读完后,我对于理解现代国际格局的形成,有了远超课堂学习的深刻洞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些影响世界的深度对话。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就像经历了一场横跨数十年的历史沉浸式体验。它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妙,时而如涓涓细流般铺陈背景,细致入微地勾勒出时代脉络的变迁;时而又猛然提速,将读者抛入那些决定世界走向的戏剧性高潮时刻。特别是关于“雅尔塔体系”的解析部分,简直是神来之笔。很多市面上的通俗读物只是简单地将雅尔塔描绘成美苏瓜分世界的工具,但这本书深入挖掘了当时各国领导人基于自身现实困境所做的艰难权衡。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对比手法,将不同阵营国家在同一事件上的内部讨论和公开声明进行对照展示,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让人不禁思考:历史的真相究竟隐藏在多少层的外交辞令之下?这本书的深度不在于堆砌史料,而在于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即便是掌握着亿万人生杀大权的决策者,也同样受制于时间、信息不对称以及自身的政治算计。对于想透彻理解二战后权力分配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极其宝贵且富有启发性的。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大国外交”这个宏大叙事吸引的,担心内容过于宏观而缺乏人情味。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找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的完美平衡点。它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更是在剖析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驱动力——那些外交家的焦虑、战略家的远见与短视,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去查阅书中所提及的一些外交官的生平,这本书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相关历史人物的探索欲。它对于“峰会”的描述尤其精彩,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平铺直叙的会议纪要,而是充满了对会议桌下暗流涌动的心理战的描绘。那些看似随意的寒暄、交换的眼神,都被赋予了重大的解读意义。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外交博弈,很多时候是一场关于“认知”的较量。它告诉我们,理解历史,不能只看最终结果,更要理解过程中的每一道选择题,因为每道题的答案都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版图。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外交”一词的重新定义。它远不止是国家间的书面协议或公开声明,而更像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艺术形式,一种对未来风险的预先对冲。作者处理“缔造和平”这个主题时,展现出一种超越党派立场的历史客观性,这在当前环境下尤为难得。它没有刻意美化某一方的意图,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妥协”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以及这种妥协在短期和长期内分别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阅读过程中,我感到自己仿佛被拉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实验室,观察着各个变量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引发连锁反应。对于那些热衷于推演未来国际趋势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是上佳的案例分析集。它提供的思维框架,比任何单一事件的结论都更有价值,它教我们如何像一个资深的外交分析师那样去审视新闻报道,去拆解那些看似模糊的政治话语。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沉稳且富有节奏感的,完全不像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反而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史诗级传记。它没有采用过于花哨的修辞手法,而是依靠事实的重量和逻辑的严密性来构建其说服力。特别是书中对几次关键性的国际会议的场景重现,文字功力可见一斑。你仿佛能闻到古老会议室里雪茄烟草混合着陈旧皮革的味道,能感受到决策者们紧锁的眉头和他们不为人知的内心挣扎。它成功地将“雅尔塔”、“峰会”这些名词,从冰冷的地理概念或会议记录,还原成了充满人性冲突和战略智慧的真实场景。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国际秩序,并非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一代代外交家们,在无数次艰难的权衡、试探和妥协中,一砖一瓦“缔造”出来的血肉之躯。它带来的震撼是持续性的,促使我不断反思当前国际格局的脆弱性与复杂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