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 陈虎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9787562080954 不激不随作者新著

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 陈虎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9787562080954 不激不随作者新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刑事程序
  • 程序法
  • 刑诉
  • 理论研究
  • 法学
  • 陈虎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不激不随
  • 深层结构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弘一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80954
商品编码:29039601966
出版时间:2018-06-30

具体描述

《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
作者:陈虎(陈少文曾用笔名) 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5
定价:69.00

isbn:9787562080954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少文作品系列的第二部,全书共有五个部分,分别对应刑事辩护理论、证明标准理论、被害人权利理论、司法理论、研究方法。作者在每一个部分都对当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及司法实践领域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探讨了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演进过程、处理方法,对不同改革措施进行客观评论,分析其优与劣,探寻问题的源头及深层解决之道。
陈虎(陈少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多家高校兼职教授。著有《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研究》《不激不随》,主编《刑事辩护的中国问题》,并译有《吉迪恩的号角》《审判故事》等多部作品。
陈少文自述:我不安于一种特定的人生,多年来,是好奇而非能力助推我不断拓展生命的边界。我相信孔老夫子“毋故、毋必、毋我”的忠告。坚信所谓的精彩就是让自己无法归类。对于生活,我的理想是——从容点,不较劲,微笑,忍耐,跟谁都不急,看啥都顺眼,不比。

目录



做一只思想的狐狸(总序) / 001
寻找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代序言) / 004

刑事辩护理论 / 001

第一章 独立辩护论的限度 / 003
一、独立辩护论的理论基础 / 006
二、独立辩护与诉讼构造的内在冲突 / 013
三、辩护律师的双重义务:本末倒置的关系定位 / 017
四、后果主义的分析:独立辩护对被告人利益的不利影响 / 022
五、独立辩护的限度 / 029

第二章 律师与当事人决策权的分配——以英美法为中心的分析 / 037
一、从“律师控制”到“当事人控制”:决策权分配的历史演进 / 040
二、当事人控制模式的要素与成因 / 044
三、当事人控制模式下决策权的分配 / 051
四、最低限度的当事人控制模式:中国的问题 / 058

第三章 罪名从轻辩护及其限制性操作 / 066
一、无罪辩护的困境 / 067
二、罪名从轻辩护的实践效果 / 071
三、罪名从轻辩护的理论争议 / 074
四、罪名从轻辩护的限制性操作 / 078

证明标准理论 / 081

第四章 提高死刑案件证明标准——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 / 083
一、量刑标准能够超过定罪标准吗? / 086
二、“排除一切怀疑”可行吗? / 093
三、提高死刑证明标准能够减少死刑误判吗? / 100
四、如何防止死刑滥用(代结语) / 104

第五章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改革之理论误区 / 111
一、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程序功能:传统假设 / 111
二、误区一:提高死刑证明标准能够避免误判 / 112
三、误区二:提高死刑证明标准能够减少死刑适用 / 115
四、误区三:提高死刑证明标准能够提升程序正当性 / 118
五、死刑案件程序控制的整体思路 / 122

第六章 留有余地裁判方式之异化 / 127
一、死刑的递进式判断与留有余地 / 128
二、留有余地裁判模式的异化及成因 / 133
三、留有余地裁判方式异化之消解 / 136

被害人权利理论 / 141

第七章被害人权利与刑事诉讼模式——以肯特·罗奇教授模式理论为中心 / 143
一、帕克模式理论的局限性 / 145
二、被害人权利模式的提出:惩罚与非惩罚 / 151
三、被害人的正当程序:罗奇模式理论的简要述评 / 155
四、对中国的启示 / 159

第八章 美国被害人权利宪法化运动及启示 / 167
一、 缘起与运作:美国被害人权利宪法化运动概述 / 168
二、反对被害人权利入宪的主要观点 / 174
三、美国各州被害人权利宪法化的特点 / 179
四、借鉴与启示 / 183

司法理论 / 189

第九章 逻辑与后果:法官错案责任终身制的理论反思 / 191
一、错案责任制的历史沿革 / 191
二、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的双重倒逼 / 196
三、错案责任终身制的非意图后果 / 201
四、法官责任制度的模式选择:一种体系性思路(代结语) / 209

第十章 程序性制裁之局限性——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例的分析 / 212
一、制裁之基本原理 / 213
二、我国程序性制裁制度的基本缺陷——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例 / 216
三、程序性违法的综合治理——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局限性之克服 / 225

第十一章 实用主义审判——一种结果导向的判决理论 / 230
一、法律人的自负:形式正义与原则裁判 / 231
二、对一个判例理由的解读 / 234
三、实用主义司法哲学之辩护 / 238
四、实用主义审判:能为中国法律提供什么? / 242

第十二章 论判决的修辞 / 247
一、必要的交代:问题、意义及方法 / 248
二、判决修辞的背景及成因分析 / 254
三、影响修辞方法的因素:初步分析 / 257
四、判决修辞的正当性标准 / 260
五、判决的正当修辞 / 263
六、判决的不当修辞 / 271
七、论题的边缘:判决形成过程的修辞 / 283

研究方法 / 289

第十三章 知识增量与学术传统——以刑事诉讼法学为例 / 291
一、“热点问题”与“前沿问题”:追逐时尚的选题意识 / 292
二、“方法中心”与“问题中心”:两种旨趣的对照 / 297
三、在学术史中写作:期刊导向与个体自律 / 302

第十四章法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初步反思——以学术规范化与本土化为视角 / 308
一、规范化、本土化和实证化之勾连:法律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发端 / 311
二、乡土中国:本土化诉求下的研究对象选择 / 318
三、方法还是学科:规范化语境下的法社会学定位 / 322
四、进一步的追问:可能的方向与法学界的使命 / 327

附录 / 337
对刑事诉讼中控方非法行为的过度制裁 / 339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限度 / 356


法律前沿与比较法研究:现代法治理念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王建国 教授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 978-7-5237-0356-1 字数: 约 55 万字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法治建设中面临的核心理论挑战与前沿实践问题,旨在为理解和推进现代法律体系的演进提供一套系统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全书分为理论基础、比较法视野、实体法前沿、程序法现代化及法治文化建构五个宏大板块,共计二十章,内容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穿透力。 第一部分:法治理论的现代重塑与基础 本部分聚焦于对当代法治核心概念的深刻辨析与重构。 第一章:后实证主义法哲学思潮 本章详细梳理了二十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后实证主义法哲学流派,如德沃金的“权利论”在当代司法能动性争议中的新阐释,以及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如何为法律规范的合法性基础提供新的论证路径。重点探讨了法律的“实践性”而非单纯的“规范性”在价值冲突时代的意义。 第二章:法律的社会建构性与合法性危机 通过考察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面临的法律权威削弱问题,本章分析了法律规范如何从传统自上而下的强制力转向社会共识的动态建构过程。特别关注了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在制定和执行软法规则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这给国家主权法治带来的合法性挑战。 第三章:宪法价值的位阶与冲突解决机制 本章深入探讨了宪法多重价值冲突时的裁判模型。不同于传统的“权利冲突”模型,本章引入了“价值优先性序列”的概念,结合德国和加拿大宪法法院的判例,构建了一套更具操作性的冲突消解框架,尤其关注基本人权与公共安全、经济发展等价值目标之间的平衡艺术。 第二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法视野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不同法律文化间的互动与借鉴,强调跨文化法律语境下的制度移植与适应性改造。 第四章: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司法能动性的分野与趋同 本章对比分析了英美法系中“遵循先例”原则在面对社会变革时的弹性,以及大陆法系中“法官造法”边界的扩展。重点比较了美国最高法院与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重大社会议题(如环境权、数字产权)中采取的能动策略及其对法治稳定的影响。 第五章:公共治理模式的跨文化比较:行政法视角 本章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治理模式——德国的“预防性国家”、美国的“契约化治理”和北欧的“高信任度合作模式”——进行深入的行政法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模式下,行政权力的边界、行政救济的及时性以及公众参与的深度,以期为我国行政法制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第六章:国际商事仲裁的制度本土化研究 聚焦于国际商事仲裁在不同司法辖区(如香港、新加坡、伦敦)的制度实践。研究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机制的差异,探讨如何平衡国际仲裁的效率性与国家司法的最终控制权,特别是对“公共政策保留”条款的最新司法解释进行了细致梳理。 第三部分:实体法前沿领域的理论构建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在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下,传统实体法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第七章:数据权属的民法基础:新型客体理论的探析 本章是关于数字时代财产法的重要论述。系统性地分析了数据作为“物”“知识产权”还是“新型人格利益”的理论争点,提出了基于“控制权”与“使用收益权”分离的民事权利构造模型,以应对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权利的碎片化风险。 第八章:环境责任的代际正义要求与归责原则 超越传统的过错原则,本章致力于构建具有代际公平视野的环境侵权责任理论。探讨了“预防原则”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背景下的延伸适用,并分析了环境信托基金的法律地位与管理机制。 第九章: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性边界辨析 深入探讨了高阶人工智能系统(AGI)在法律责任承担上的困境。区分了“工具责任”、“产品责任”与潜在的“类主体责任”,并基于风险分配理论,提出了在特定场景下对AI行为的“可归责性”进行技术性界定和制度预设的构想。 第四部分:程序法的现代化与司法公正的实现 本部分侧重于分析法律实施环节中的效率、公正与透明度问题,重点关注证据、审判和救济。 第十章:证据科学化与排除规则的再审视 本章批判性地考察了西方证据法中“排除规则”的演变。重点分析了“毒树之果”原则在处理非法证据时的刚性与弹性,并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对证人记忆可靠性的最新研究,探讨如何科学地构建证据采信标准,确保程序正义与实体真实的最大化契合。 第十一章:现代审判的“可视化”与“去神秘化” 探讨了司法公开化趋势下,法庭审理过程的媒体化、网络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了法庭直播、电子卷宗公开等措施对公众信赖的构建作用,同时也警惕了审判过程“娱乐化”对法官中立性的潜在侵蚀。 第十二章: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ADR)的刚性化困境 系统分析了诉讼外纠纷解决(ODR、家事调解、社区公断)在我国的实践情况。指出ADR机制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如何确保其程序规范性不低于司法诉讼,避免形成“低质量的替代品”,从而保障公民的最终司法救济权。 第五部分:法治文化与法律职业的伦理重塑 本部分探讨了支撑法治运行的社会心理基础和专业伦理规范。 第十三章: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伦理边界与独立性维护 聚焦于律师、法官、检察官在高度专业化分工背景下的职业伦理困境。重点分析了利益冲突的复杂化(如大型律所的集团化、法官的社会化),并提出了维护职业共同体独立性与社会责任感之间动态平衡的机制设计。 第十四章:法律普及教育:从知识灌输到法律思维的培养 本章倡导的法律普及不再是单纯的法条介绍,而是着重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思维”——即批判性地看待规范、识别权利义务冲突并运用理性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将法律思维训练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具体路径。 第十五章:法律解释学的叙事性转向与法官的“自我约束” 分析了当代法律解释中,法官如何通过“叙事”重构案件事实和法律逻辑,从而达成裁判。强调法官在运用解释权时,必须通过清晰、可被检验的论证过程,实现对自身能动性的有效自我约束,维护法律解释的公共理性。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法律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空间,为法律学者、实务工作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份兼具理论深度与时代关切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对刑事程序“是什么”的清晰解读,更在于它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是这样”。陈虎教授的著作,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在学术的海洋中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尤其欣赏他在书中对程序性权利的关注,以及如何通过完善程序设计来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书中关于“辩护权保障”的部分,让我深受启发。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中国司法实践,提出了许多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如何更好地实现律师在侦查阶段的介入权,如何提高庭审中的实质对抗性等。这些建议,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阅读此书,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司法公正的追求,以及他对中国刑事司法未来发展的深切期盼。这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珍贵财富,更是所有关心司法公正的法律人的必读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深耕刑事诉讼法的学者和实践者们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我作为一名对刑辩领域充满热情的研究者,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够抽丝剥茧,直击刑事程序内在逻辑的书籍。翻开《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独到的分析视角所吸引。作者陈虎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对刑事程序中的每一个环节,从立案侦查到审判执行,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构。他并没有满足于对既有规范的简单罗列和阐释,而是深入到程序背后的价值取向、权力制约和证据规则的形成机理。尤其是在论述“无罪推定”原则时,作者并非简单地引用概念,而是追溯其历史渊源,剖析其在不同法域的实践差异,并结合中国刑事司法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改革思路。全书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引用丰富,无论是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指导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对于想要理解刑事程序“为什么是这样”而非仅仅“是什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案头巨著,它所提供的深度思考,足以引领我们对现有框架进行一次彻底的“再审视”。

评分

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深知刑事程序在司法公正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往阅读相关书籍,多是侧重于条文的解读或案例的分析,《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却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陈虎教授的笔触,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他小心翼翼地拆解着刑事程序这座精密的机器,向我们展示其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连接处的奥妙。他对于程序的“深层结构”的探究,让我开始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程序设置背后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例如,在阐述证据排除规则时,作者并非仅仅强调其“他律性”一面,而是着重剖析了其作为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正的“内在逻辑”。这种从“形式”到“实质”,从“表象”到“本质”的推进,使得全书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程序正义的深刻理解,认为程序不仅仅是为了程序本身,更是为了实现实质正义的必要手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真正理解刑事程序的精髓。

评分

我一直认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内在的逻辑和价值导向。《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这本书,恰恰展现了刑事程序这一法律分支的内在灵魂。陈虎教授的叙述方式,并非简单地罗列法条,而是以一种“解剖麻雀”的方式,将复杂的程序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理论视野下进行审视。我注意到书中在分析侦查羁押制度时,并没有停留在形式合法性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所反映的“效率”与“人权”的张力,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如何通过一系列程序性的约束来平衡这种张力。这种深层次的理论挖掘,使得本书在学术价值上独树一帜。同时,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于一些理论上的争议,也并没有回避,而是展现了其对不同学说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这对于读者建立自己独立的学术判断力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庭审中心主义”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将其视作一句口号,而是对其在中国的具体实现路径和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对这项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快”。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刑事诉讼法条文,就像在迷宫里行走,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却又说不清道不明。《刑事程序的深层结构》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他不仅指出了迷宫的路径,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迷宫的设计原理。陈虎教授以一种非常“不激不随”的姿态,却恰恰触及了问题的核心。他不是在鼓吹某种激进的变革,也不是在随波逐流地附和陈旧观点,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深入的分析,层层剥开刑事程序运行的“潜规则”和“未言明的默契”。我尤其欣赏他对证据审查在庭审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以及如何通过程序保障来遏制刑讯逼供和非法证据的产生。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回想起自己办理过的案件,那些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序瑕疵,在这本书的框架下,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释,甚至预见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法律冲突点。这本书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行法律,更能启发我们思考未来刑事司法的方向。它不是一本“速成”的工具书,而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中真味的“慢读”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