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天下·司法体制改革导论
书号:9787519718961
定价:79.00
作者/编者: 陈瑞华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5月
编辑推荐:
本书更愿意将司法体制改革问题作为一种经验事实,也作为一种研究对象,试图发现和揭示制度背后的制约因素。真正成熟的司法改革需要有更为充分的理论准备。面对这一轮司法改革仓促而行的“顶层设计”,法学界有识之士应当对其作出独立的理论评价,并针对改革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经验总结和教训整理工作,争取在对司法改革进行跟踪观察的同时,提出一种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司法改革理论。唯有如此,法学界才能做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陈瑞华
本书分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司法改革的宏观问题、法院改革问题以及公检法三*的法律关系问题。在本书*部分,笔者讨论了司法权的性质,对法院改革的两个理论基点进行了反思,并对检察制度、司法行政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分析、评论和预测。在di二部分,本书分析了我国法院改革所面临的困境,结合司法责任制的推行,提出并分析了法官责任制度的三种模式,结合审判委员会制度、承办人制度以及合议制的运行实践,反思了司法裁判的行政化问题,并预测了司法行政管理与司法裁判职能的分离问题。在di三部分,本书围绕着“审判中心主义”和“庭审实质化”改革问题,反思了我国公检法三*的“流水作业”模式,分析了我国存在多年的“侦查中心主义”诉讼构造,讨论了未曾受到触及的“新间接审理主义”模式,还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行效果为范例,全面评论了我国刑事诉讼的纵向构造模式。考虑到改革决策者特别强调“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重要性,并将其适用范围扩展到那些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因此,本书对这一制度进行了理论上的反思,讨论了刑事诉讼权利全流程简化的改革问题。
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序法理论。曾获中国法学会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系“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以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代表作有《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论法学研究方法》《程序正义理论》等。
目 录
*部分 司法改革的理念
*章
司法权的性质
一、司法改革的新问题/003
二、司法权的构成要素/005
三、司法权的功能/013
四、司法权的基本特征/017
五、警察权与检察权的性质/033
六、执行权的性质/045
七、司法改革的理论准备问题/048
di二章
法院改革的理论反思
一、法院改革的两个理论基点/052
二、作为“判断权”的司法权/054
三、作为“中央事权”的司法权/061
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司法改革理论/069
di三章
检察*的法律职能
一、司法改革对检察制度的挑战/073
二、检察*法律监督的局限性/078
三、检察*的职能定位/082
四、检察*的诉讼职能/087
五、检察*的监督职能/092
六、司法审查职能的定位/099
七、结论/103
di四章
司法行政*的职能定位
一、司法行政体制改革问题/106
二、司法行政职能的历史演变/108
三、宏观司法行政模式——我国司法行政*
的职能定位/114
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118
五、生效裁判的执行职能/121
六、司法保障职能/127
七、结论/135
di五章
看守所制度的改革问题
一、作为未决羁押机构的看守所/137
二、问题重重的狱侦制度/139
三、未决犯的“超罪犯待遇”/142
四、看守所制度的改革/146
di二部分 法院改革的基本问题
di六章
法院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一、法院改革的困境/155
二、审判独立内涵的发展/157
三、“去地方化”改革的负面影响/160
四、法院内部“去行政化”的困境/167
五、员额制的难题/177
六、法官独立审判的特殊保障/180
七、法院改革的出路/182
di七章
法官责任制度的三种模式
一、司法责任制的困境/184
二、结果责任模式/186
三、过程责任模式/197
四、职业伦理责任模式/205
五、法官责任制度的模式选择/215
di八章
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基本问题
一、引言/219
二、作为审判组织的审判委员会/221
三、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基本缺陷/228
四、对两个案例的分析/239
五、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动向/244
六、从“会议制”走向“审理制”——审判委员会制度的
另一种改革出路?/251
七、中国法院的内部独立问题/256
di九章
法官员额制改革的理论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260
二、法官员额的设定依据/263
三、法院司法行政事务的集中管理/267
四、入额法官审判团队的构建/270
五、法官独任审判案件范围的扩大/275
六、集中审理的实现/279
七、入额法官的职业保障/283
八、结论/286
di三部分 刑事司法改革的主要课题
di十章
公检法三*的流水作业模式
一、“公检法三*”的关系模式/291
二、以裁判为中心的司法模式/295
三、“流水作业”的司法模式/301
四、对“流水作业”模式的反思/310
五、走向“审判中心主义”?/315
di十一章
侦查中心主义
一、“审判中心主义”改革的困境/323
二、程序内的侦查中心主义/326
三、程序外的侦查中心主义/339
四、检察权对侦查中心主义的强化/345
五、对侦查中心主义的反思/351
六、“审判中心主义”改革的冲击/360
七、侦查中心主义的未来/363
di十二章
新间接审理主义
一、“庭审实质化”改革的难题/365
二、什么是新间接审理主义/368
三、新间接审理主义的成因/377
四、对新间接审理主义的若干反思/384
五、庭审实质化的探索与反思/390
六、走出“新间接审理主义”?/395
di十三章
审判中心主义改革的理论反思
一、引言/397
二、对侦查中心主义的触动?/399
三、对直接和言词原则的误读/402
四、证明标准的统一化?/406
五、有效辩护的实现/410
六、结论/413
di十四章
认罪认罚从宽改革的争议问题
一、刑事速裁程序的两难困境/415
二、认罪认罚案件的审理方式/417
三、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422
四、认罪认罚案件的审级制度/426
五、值班律师的辩护人化?/429
六、中国式的辩诉交易?/432
七、审判程序简易化的限度/438
di十五章
刑事诉讼的全流程简化模式
一、引言/441
二、“公检法流水作业模式”的基本缺陷/443
三、刑事诉讼全流程简化的改革探索/449
四、刑事诉讼全流程简化的体制障碍/454
五、刑事诉讼全流程简化模式的未来/458
参 考 文 献/463
当我看到《正版 天下·司法体制改革导论》这本书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陈瑞华教授严谨治学的形象。他的著作,总是能够引发我深入的思考,并且让我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新的认知。这次的《导论》二字,则让我充满了期待,它意味着这本书将会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司法体制改革大门。我一直认为,司法体制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而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更是一个牵动人心的话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改革的整体布局、核心目标以及长远意义。同时,我也期待在书中能够看到陈教授对于当前司法改革所面临的挑战的深刻剖析,以及他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独到见解。这本书的名字“天下”二字,也让我联想到,或许陈教授会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将中国的司法改革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这将极大地丰富我的认知。总而言之,我准备好迎接一场思想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我,"天下·司法体制改革导论",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有分量。我一直对国家的司法体系如何运作,以及它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非常感兴趣,所以看到这本书,就毫不犹豫地把它加入到了我的书单里。陈瑞华教授的名字也让我印象深刻,他的学术声望在国内法学界是响当当的,我读过他的一些文章,总是能从里面获得很多启发。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导论",这让我觉得它不会过于深奥,而是能够为我这样一个对司法体制改革有初步了解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基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一些关于司法改革的脉络,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目标,并且能够看到不同改革方向可能带来的影响。毕竟,司法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了解它的改革方向,对于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我非常好奇陈教授会从哪些角度切入,来阐述这场宏大的司法体制改革。是会从历史沿革入手,还是会聚焦于当下面临的挑战?亦或是会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思考?无论如何,我已准备好沉浸其中,跟随陈教授的笔触,探索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层含义。
评分这本《正版 天下·司法体制改革导论》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却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与书名所传达出的信息相得益彰。陈瑞华教授的名头,在我看来,已经是品质的保证。我对他在法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一直非常钦佩,他总能以一种严谨而不失灵活的笔触,剖析复杂的法律问题。这本书的“导论”性质,让我觉得它会是一本非常适合入门的读物,可以帮助我建立起对整个司法体制改革的整体认知。我特别好奇陈教授是如何界定“天下”这个概念在司法改革中的意义的,是强调其普适性,还是关注其本土化特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局限于理论的探讨,更能触及到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案例和细节,比如如何在不同的法律文化背景下推进司法改革,如何平衡改革的力度与节奏,以及如何确保改革的成果能够真正惠及到每一个公民。我对司法改革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这场重要的变革之中。
评分在书店里看到这本《正版 天下·司法体制改革导论》,我立刻被它所散发出的学术气息所吸引。陈瑞华教授的名字,对于任何一位关注中国法治进程的人来说,都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他的研究视野宏大,论述深刻,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这本书的标题“天下”二字,更是给我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仿佛它不仅仅是在探讨中国的司法体制,而是试图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格局中进行审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超越国界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其他国家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从而为我们自身的改革提供借鉴。同时,“导论”二字又暗示着这本书会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和逻辑,即使是对司法体制改革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其中的内容。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司法公正、效率、公信力等核心议题的深入探讨,以及对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理性分析。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将怀揣着求知若渴的心情,去细细品读。
评分《正版 天下·司法体制改革导论》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引起我的强烈兴趣。陈瑞华教授作为国内法学界的重要学者,其研究成果一直备受关注。我曾阅读过他的一些分析文章,总觉得他看待问题的方式非常透彻,能够直击核心。这次的《导论》二字,更是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可以帮助我构建起对司法体制改革完整知识体系的书籍。我非常好奇陈教授将如何阐释“天下”这个宏大的概念与司法体制改革之间的关联,是会探讨普世价值,还是会关注国际经验的借鉴?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脉络、目标、挑战和潜在的解决方案。我对那些能够提供清晰分析框架、具有深刻见解,并且能够引发读者独立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无疑具备了这些特质,它不仅是对一个重要学术领域的介绍,更可能是一次思想的启迪之旅,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司法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