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天下·司法体制改革导论
书号:9787519718961
定价:79.00
作者/编者: 陈瑞华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5月
编辑推荐:
本书更愿意将司法体制改革问题作为一种经验事实,也作为一种研究对象,试图发现和揭示制度背后的制约因素。真正成熟的司法改革需要有更为充分的理论准备。面对这一轮司法改革仓促而行的“顶层设计”,法学界有识之士应当对其作出独立的理论评价,并针对改革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经验总结和教训整理工作,争取在对司法改革进行跟踪观察的同时,提出一种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司法改革理论。唯有如此,法学界才能做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陈瑞华
本书分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司法改革的宏观问题、法院改革问题以及公检法三*的法律关系问题。在本书*部分,笔者讨论了司法权的性质,对法院改革的两个理论基点进行了反思,并对检察制度、司法行政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分析、评论和预测。在di二部分,本书分析了我国法院改革所面临的困境,结合司法责任制的推行,提出并分析了法官责任制度的三种模式,结合审判委员会制度、承办人制度以及合议制的运行实践,反思了司法裁判的行政化问题,并预测了司法行政管理与司法裁判职能的分离问题。在di三部分,本书围绕着“审判中心主义”和“庭审实质化”改革问题,反思了我国公检法三*的“流水作业”模式,分析了我国存在多年的“侦查中心主义”诉讼构造,讨论了未曾受到触及的“新间接审理主义”模式,还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行效果为范例,全面评论了我国刑事诉讼的纵向构造模式。考虑到改革决策者特别强调“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重要性,并将其适用范围扩展到那些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因此,本书对这一制度进行了理论上的反思,讨论了刑事诉讼权利全流程简化的改革问题。
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序法理论。曾获中国法学会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系“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以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代表作有《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论法学研究方法》《程序正义理论》等。
目 录
*部分 司法改革的理念
*章
司法权的性质
一、司法改革的新问题/003
二、司法权的构成要素/005
三、司法权的功能/013
四、司法权的基本特征/017
五、警察权与检察权的性质/033
六、执行权的性质/045
七、司法改革的理论准备问题/048
di二章
法院改革的理论反思
一、法院改革的两个理论基点/052
二、作为“判断权”的司法权/054
三、作为“中央事权”的司法权/061
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司法改革理论/069
di三章
检察*的法律职能
一、司法改革对检察制度的挑战/073
二、检察*法律监督的局限性/078
三、检察*的职能定位/082
四、检察*的诉讼职能/087
五、检察*的监督职能/092
六、司法审查职能的定位/099
七、结论/103
di四章
司法行政*的职能定位
一、司法行政体制改革问题/106
二、司法行政职能的历史演变/108
三、宏观司法行政模式——我国司法行政*
的职能定位/114
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118
五、生效裁判的执行职能/121
六、司法保障职能/127
七、结论/135
di五章
看守所制度的改革问题
一、作为未决羁押机构的看守所/137
二、问题重重的狱侦制度/139
三、未决犯的“超罪犯待遇”/142
四、看守所制度的改革/146
di二部分 法院改革的基本问题
di六章
法院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一、法院改革的困境/155
二、审判独立内涵的发展/157
三、“去地方化”改革的负面影响/160
四、法院内部“去行政化”的困境/167
五、员额制的难题/177
六、法官独立审判的特殊保障/180
七、法院改革的出路/182
di七章
法官责任制度的三种模式
一、司法责任制的困境/184
二、结果责任模式/186
三、过程责任模式/197
四、职业伦理责任模式/205
五、法官责任制度的模式选择/215
di八章
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基本问题
一、引言/219
二、作为审判组织的审判委员会/221
三、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基本缺陷/228
四、对两个案例的分析/239
五、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动向/244
六、从“会议制”走向“审理制”——审判委员会制度的
另一种改革出路?/251
七、中国法院的内部独立问题/256
di九章
法官员额制改革的理论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260
二、法官员额的设定依据/263
三、法院司法行政事务的集中管理/267
四、入额法官审判团队的构建/270
五、法官独任审判案件范围的扩大/275
六、集中审理的实现/279
七、入额法官的职业保障/283
八、结论/286
di三部分 刑事司法改革的主要课题
di十章
公检法三*的流水作业模式
一、“公检法三*”的关系模式/291
二、以裁判为中心的司法模式/295
三、“流水作业”的司法模式/301
四、对“流水作业”模式的反思/310
五、走向“审判中心主义”?/315
di十一章
侦查中心主义
一、“审判中心主义”改革的困境/323
二、程序内的侦查中心主义/326
三、程序外的侦查中心主义/339
四、检察权对侦查中心主义的强化/345
五、对侦查中心主义的反思/351
六、“审判中心主义”改革的冲击/360
七、侦查中心主义的未来/363
di十二章
新间接审理主义
一、“庭审实质化”改革的难题/365
二、什么是新间接审理主义/368
三、新间接审理主义的成因/377
四、对新间接审理主义的若干反思/384
五、庭审实质化的探索与反思/390
六、走出“新间接审理主义”?/395
di十三章
审判中心主义改革的理论反思
一、引言/397
二、对侦查中心主义的触动?/399
三、对直接和言词原则的误读/402
四、证明标准的统一化?/406
五、有效辩护的实现/410
六、结论/413
di十四章
认罪认罚从宽改革的争议问题
一、刑事速裁程序的两难困境/415
二、认罪认罚案件的审理方式/417
三、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422
四、认罪认罚案件的审级制度/426
五、值班律师的辩护人化?/429
六、中国式的辩诉交易?/432
七、审判程序简易化的限度/438
di十五章
刑事诉讼的全流程简化模式
一、引言/441
二、“公检法流水作业模式”的基本缺陷/443
三、刑事诉讼全流程简化的改革探索/449
四、刑事诉讼全流程简化的体制障碍/454
五、刑事诉讼全流程简化模式的未来/458
参 考 文 献/463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有点被它的“印章版”和“正版”这些字样吸引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一本著作的真伪和权威性确实挺重要的,尤其是在法律这个领域,信息差和不准确的解读可能会带来误导。虽然我本人并非法律科班出身,对司法体制改革的了解更多停留在新闻报道和一些科普性的文章上,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这是一个系统性学习和深入理解的好机会。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它提到的“刑事诉讼权利全流程简化改革”。“简化”这个词在很多时候意味着效率的提升,但同时也会引发对权利保障是否会因此受损的担忧。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论证和解释这种“简化”的必要性,以及在简化过程中,作者是如何确保被告人、被害人等各方诉讼权利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的。是否有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被详细介绍,比如如何优化庭审流程,如何规范证据的收集和运用,如何缩短不必要的诉讼环节等等。这本书能否帮助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够清晰地理解司法改革的脉络,并认识到其中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
评分我一直以来对司法改革的宏大叙事和具体实践都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司法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更是牵动着我作为一个法律从业者和普通公民的目光。这次有幸读到一本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著作,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细致地研读,但仅凭其出版方和作者的名号,就足以让我对其内容充满期待。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阐述,这无疑是当前中国刑事司法领域最核心、最受关注的改革方向之一。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和解读这一改革的动因、目标、核心内容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在证据裁判、非法证据排除、讯问的规范化等方面,改革的具体落地情况如何?如何平衡侦查、起诉和审判各环节的权力关系?如何有效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同时又不影响刑事司法的效率?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或者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关于这场深刻变革的清晰图景,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并从中汲取对自身专业领域有益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标题给我一种非常严谨、学术的感觉。作为一名对法律体系的运作方式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很想了解在国家层面,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司法体系,是如何进行改革的,以及这些改革背后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考量。作者陈瑞华的名字,我也在一些法律类的讨论中有所耳闻,这让我对书的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我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对“法院改革”这一部分的具体阐述。在中国,法院的职能、组织架构、审判方式等等,都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这本书会如何分析这些改革的背景,比如为什么需要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例如,是否会探讨关于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的措施,如何解决“案多人少”的问题,如何提升司法公信力等等。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这些改革的评估,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还是会更侧重于分析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和不足?例如,在司法资源的配置、法官的选拔和培养、审判机制的创新等方面,是否会有深入的探讨?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法院系统正在经历的转型。
评分作为一个对法律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非常感兴趣的读者,我拿到这本书,首先是被其“正版【印章版】”这样的字样所吸引。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质量和内容权威性应该是有保障的。作者陈瑞华的名字,我也在一些学术讨论中看到过,这进一步增加了我的期待。这本书标题中提到的“司法体制改革导论”和“法院改革”,以及“刑事诉讼权利全流程简化改革”,都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界定和理解“司法体制改革”的内涵的。它是否仅仅局限于法院系统内部的改革,还是涵盖了整个司法链条,包括公安、检察、法院以及司法行政等部门的联动?书中对“法院改革”的具体阐述,是否会涉及到审判模式的转变,比如从“卷宗中心”到“庭审中心”的转变,或者对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我更关注的是,“刑事诉讼权利全流程简化改革”这一部分。在我看来,“简化”有时候会伴随着权利的“稀释”。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如何在简化程序的同时,确保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等主体的各项诉讼权利得到充分的保障?例如,在辩护权、知情权、申请回避权等方面,改革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效果如何?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关于这场深刻改革的全面、深入的解读。
评分我对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好奇。当一本书的标题中包含了“导论”、“司法体制改革”和“法律出版社”这些关键词时,我就知道这很可能是一本能够提供系统性知识的著作。我之前对一些零散的法律改革信息有所了解,但缺乏一个清晰的框架来将它们串联起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刑事诉讼权利全流程简化改革”的深层逻辑。所谓“全流程简化”,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程序上的便捷,更可能触及到权力分配、信息公开、权利救济等多个层面。这本书会如何解释这种“简化”与“权利保障”之间的关系?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还是存在某种程度的张力?作者是否会从理论的高度,阐述这种改革模式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风险?例如,在简化过程中,是否会增加当事人的举证难度,或者是否会因为流程的压缩而导致某些环节的审查不够充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场改革的复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