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天下·司法体制改革导论
书号:9787519718961
定价:79.00
作者/编者: 陈瑞华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5月
编辑推荐
本书更愿意将司法体制改革问题作为一种经验事实,也作为一种研究对象,试图发现和揭示制度背后的制约因素。真正成熟的司法改革需要有更为充分的理论准备。面对这一轮司法改革仓促而行的“顶层设计”,法学界有识之士应当对其作出独立的理论评价,并针对改革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经验总结和教训整理工作,争取在对司法改革进行跟踪观察的同时,提出一种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司法改革理论。唯有如此,法学界才能做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陈瑞华
本书分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司法改革的宏观问题、法院改革问题以及公检法三*的法律关系问题。在本书*部分,笔者讨论了司法权的性质,对法院改革的两个理论基点进行了反思,并对检察制度、司法行政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分析、评论和预测。在di二部分,本书分析了我国法院改革所面临的困境,结合司法责任制的推行,提出并分析了法官责任制度的三种模式,结合审判委员会制度、承办人制度以及合议制的运行实践,反思了司法裁判的行政化问题,并预测了司法行政管理与司法裁判职能的分离问题。在di三部分,本书围绕着“审判中心主义”和“庭审实质化”改革问题,反思了我国公检法三*的“流水作业”模式,分析了我国存在多年的“侦查中心主义”诉讼构造,讨论了未曾受到触及的“新间接审理主义”模式,还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行效果为范例,全面评论了我国刑事诉讼的纵向构造模式。考虑到改革决策者特别强调“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重要性,并将其适用范围扩展到那些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因此,本书对这一制度进行了理论上的反思,讨论了刑事诉讼权利全流程简化的改革问题。
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序法理论。曾获中国法学会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系“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以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代表作有《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刑事证据法的理论问题》《论法学研究方法》《程序正义理论》等。
*部分 司法改革的理念
*章
司法权的性质
一、司法改革的新问题/003
二、司法权的构成要素/005
三、司法权的功能/013
四、司法权的基本特征/017
五、警察权与检察权的性质/033
六、执行权的性质/045
七、司法改革的理论准备问题/048
di二章
法院改革的理论反思
一、法院改革的两个理论基点/052
二、作为“判断权”的司法权/054
三、作为“中央事权”的司法权/061
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司法改革理论/069
di三章
检察*的法律职能
一、司法改革对检察制度的挑战/073
二、检察*法律监督的局限性/078
三、检察*的职能定位/082
四、检察*的诉讼职能/087
五、检察*的监督职能/092
六、司法审查职能的定位/099
七、结论/103
di四章
司法行政*的职能定位
一、司法行政体制改革问题/106
二、司法行政职能的历史演变/108
三、宏观司法行政模式——我国司法行政*
的职能定位/114
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118
五、生效裁判的执行职能/121
六、司法保障职能/127
七、结论/135
di五章
看守所制度的改革问题
一、作为未决羁押机构的看守所/137
二、问题重重的狱侦制度/139
三、未决犯的“超罪犯待遇”/142
四、看守所制度的改革/146
di二部分 法院改革的基本问题
di六章
法院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一、法院改革的困境/155
二、审判独立内涵的发展/157
三、“去地方化”改革的负面影响/160
四、法院内部“去行政化”的困境/167
五、员额制的难题/177
六、法官独立审判的特殊保障/180
七、法院改革的出路/182
di七章
法官责任制度的三种模式
一、司法责任制的困境/184
二、结果责任模式/186
三、过程责任模式/197
四、职业伦理责任模式/205
五、法官责任制度的模式选择/215
di八章
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基本问题
一、引言/219
二、作为审判组织的审判委员会/221
三、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基本缺陷/228
四、对两个案例的分析/239
五、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动向/244
六、从“会议制”走向“审理制”——审判委员会制度的
另一种改革出路?/251
七、中国法院的内部独立问题/256
di九章
法官员额制改革的理论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260
二、法官员额的设定依据/263
三、法院司法行政事务的集中管理/267
四、入额法官审判团队的构建/270
五、法官独任审判案件范围的扩大/275
六、集中审理的实现/279
七、入额法官的职业保障/283
八、结论/286
di三部分 刑事司法改革的主要课题
di十章
公检法三*的流水作业模式
一、“公检法三*”的关系模式/291
二、以裁判为中心的司法模式/295
三、“流水作业”的司法模式/301
四、对“流水作业”模式的反思/310
五、走向“审判中心主义”?/315
di十一章
侦查中心主义
一、“审判中心主义”改革的困境/323
二、程序内的侦查中心主义/326
三、程序外的侦查中心主义/339
四、检察权对侦查中心主义的强化/345
五、对侦查中心主义的反思/351
六、“审判中心主义”改革的冲击/360
七、侦查中心主义的未来/363
di十二章
新间接审理主义
一、“庭审实质化”改革的难题/365
二、什么是新间接审理主义/368
三、新间接审理主义的成因/377
四、对新间接审理主义的若干反思/384
五、庭审实质化的探索与反思/390
六、走出“新间接审理主义”?/395
di十三章
审判中心主义改革的理论反思
一、引言/397
二、对侦查中心主义的触动?/399
三、对直接和言词原则的误读/402
四、证明标准的统一化?/406
五、有效辩护的实现/410
六、结论/413
di十四章
认罪认罚从宽改革的争议问题
一、刑事速裁程序的两难困境/415
二、认罪认罚案件的审理方式/417
三、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422
四、认罪认罚案件的审级制度/426
五、值班律师的辩护人化?/429
六、中国式的辩诉交易?/432
七、审判程序简易化的限度/438
di十五章
刑事诉讼的全流程简化模式
一、引言/441
二、“公检法流水作业模式”的基本缺陷/443
三、刑事诉讼全流程简化的改革探索/449
四、刑事诉讼全流程简化的体制障碍/454
五、刑事诉讼全流程简化模式的未来/458
参 考 文 献/463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特点,简洁却不失专业感,字体和排版都显得相当认真。我之前对司法体制改革一直有模糊的认识,总觉得它是个宏大且复杂的话题,离普通人的生活好像有些遥远。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天下·司法体制改革导论”几个字,立刻被吸引了。我对“导论”这个词比较看重,因为它通常意味着这本书会为初学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起点,不会上来就用过于晦涩的理论轰炸。陈瑞华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他的一些关于法学理论的著作我曾有所耳闻,因此对他的学术功底和对问题的洞察力还是比较期待的。书的副标题也很有吸引力,“公检法法院改革法官责任制度刑事诉讼”,这些都是当前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也是影响我们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关键领域。我尤其对“法官责任制度”的部分感到好奇,它将如何影响案件的审判过程,如何平衡法官的独立性和问责制,这其中的细节和实践操作我想会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的方式,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司法改革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改革的脉络、目标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也能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些改革对于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的重要性。
评分这本书的纸张和印刷质量都很好,拿在手里很有质感。我一直对中国的司法体系抱有很高的关注度,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大力推进法治建设的背景下,司法体制改革更是牵动人心。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现货包邮26省【法律出版社】天下·司法体制改革导论 陈瑞华著 公检法法院改革法官责任制度刑事诉讼”,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导论”这个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能够帮助我系统地理解司法体制改革这个宏大而复杂的主题。陈瑞华教授的名字,我之前在一些法律相关的文章中看到过,他对一些前沿的法律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我对这本书的学术性和深度充满期待。书的副标题更是点出了几个当下最受关注的改革领域:公检法法院改革、法官责任制度以及刑事诉讼。这些都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理解这些改革的内涵和目标,对于我们维护自身权益、理解国家法治发展至关重要。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法官责任制度是如何构建和运作的,以及它如何保障刑事诉讼的公正性,这对我来说是理解司法运作的关键。
评分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整体的感觉是,内容很有分量,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介绍,而是直击核心。我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司法改革动态,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关系到国家的法治进程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本书的标题很吸引人,“天下·司法体制改革导论”,首先“导论”就说明了它的入门性质,对于我这样想深入了解但又不是专业人士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而“天下”二字,又赋予了它一种宏大的视角,让人觉得作者在看待中国的司法改革时,并非孤立地去看,而是放在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陈瑞华教授的名字,在法学界是有一定声誉的,他的分析往往很有深度,并且能够抓住事物的关键。看到他写这本书,我对内容的质量有了很高的期待。书的副标题直接点出了几个核心的改革方向:“公检法法院改革法官责任制度刑事诉讼”,这些都是大家最关心、也最能直接感受到影响的领域。我尤其对“法官责任制度”和“刑事诉讼”部分的论述很感兴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获得公正的审判。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对这些复杂问题的清晰认识,以及对未来司法改革方向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长久以来困惑的司法改革问题提供了一盏明灯。我总觉得,改革的呼声很高,但真正落到实处,以及这些改革对基层司法实践的影响,往往是扑朔迷离的。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天下”二字,给我一种大气和包容的感觉,预示着它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视角,或许会借鉴一些国际上的经验,或者至少能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的司法体制。而“导论”二字,则让我看到了它作为一本入门读物的潜力,希望它能帮我理清改革的来龙去脉,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陈瑞华教授的名字,我接触过他的一些法学评论,总觉得他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并且表达清晰。这次聚焦于司法体制改革,尤其是“公检法法院改革法官责任制度刑事诉讼”这些具体内容,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有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法官责任制度”的论述,这对于保障审判的公正性至关重要,而刑事诉讼又是司法实践中最能体现公平正义的领域之一。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有一个更系统、更透彻的理解,也能看到改革的实际效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人一种沉静而专业的印象,非常符合其内容主题。我一直认为,司法体制改革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石,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但对于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深层逻辑,我一直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导论”二字,让我看到了它作为一本入门性质书籍的价值,能够帮助我构建起对司法改革的整体认知框架。“天下”二字,又暗示了作者并非局限于狭隘的视角,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的司法体制。陈瑞华教授作为一位在法学界有影响力的学者,他的著作一直以严谨和深刻著称,所以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和学术价值抱有很高的期望。书的副标题中提到的“公检法法院改革法官责任制度刑事诉讼”,这些都是当前司法改革的核心议题,也是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建立和完善法官责任制度,以及这种制度将如何影响刑事诉讼的公正性和效率。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改革的意义和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