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总类
诸子汇函二十六卷附谈薮一卷 题明归有光辑 明天启刻本
儒家类
新书十卷 汉贾谊撰 清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清潘霨谶并批校本:
贾谊新书三卷 汉贾谊撰 明刻本
盐铁论十二卷 汉桓宽撰 明张之象注 明嘉靖三十三年张氏猗兰堂刻明程荣重修本
新序十卷 汉刘向撰 明万历程荣刻汉魏丛书本 清吴景恩朱笔批校跋并过录清陈揆校跋
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扬子法言十卷 汉扬雄撰 明嘉靖十二年顾春世德堂刻全八子全书》本
臣轨二卷 唐武瞾撰 朝鲜刻本
家范十卷 宋司马光撰 明天启六年司马露等刻本
二程全书六十六卷 宋程颢、程顾撰 宋朱熹辑 清康熙石门御儿吕氏宝诰堂刻本 清顾广誉批校并跋
和靖先生语录三卷 宋尹焯撰 明皮纸钞本
大学衍义四十三卷 宋真德秀撰 明崇祯十一年杨鹦刻本
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首一卷 明丘浚撰 陈仁锡评 明末刻本
慈溪黄氏日钞八十八卷 宋黄震撰 清活字印本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三卷纲颔一卷 元程端礼撰 明覆元刻本
性理大全书七十卷 明胡广等撰 明万历刻本
新刊宪台考正性理大全书七十卷 明胡广等撰 明万历十四年徐元太等刻本
新刊宪台厘正性理大全七十卷 明胡广等撰 明嘉靖三十一年余氏自新斋刻本
薛文清公读书全录类编二十卷 明薛琯撰、侯鹤龄类编 明万历二十七年薛应麟、薛应第刻本
程志十卷 明崔铣撰 明嘉靖刻本
大儒心学语录二十七卷 明王萁辑 明嘉靖二十八年抚州儒学刻本
闲辟录十卷 明程瞳撰 明嘉靖四十三年程缵洛刻本
学爷通辨十二卷 明陈建撰 清陈璋辑编 清雍正六年陈璋留芳堂刻本
新刊性理集要八卷 明詹淮辑 明嘉靖四十年李廷海刻本
性理标题综要二十二卷首一卷 明詹淮辑 陈仁锡订正 明崇祯刻本
……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
医家类
丛编
謦经
本草
方论
伤寒金匮
天文算法类
术数类
艺术类
谱录类
杂家类
小说类
类书类
释家类
道家类
其它宗教
内容简介
古籍是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灿烂文化的历史记载。正是我国历来重视文化典籍的编纂与传承,才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数千年未曾断绝。
《苏州图书馆藏古籍善本提要:子部(套装共2册)》出版,将对研究苏州的历史和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时值国务院、文化部大力推动中华古籍保护工程,苏州市政府设立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并增加五名专业人员编制,本提要的出版就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既是本馆古籍保护的重要成果,也是向市古籍保护中心成立的献礼。
| 大家都在买 |
| |||||||||||||||||||||||||||||||||||||||||||||||||||||||||||
作为长期关注古代典籍整理的读者,我深知“提要”工作本身的难度与价值所在。这不是简单的目录罗列,而是要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一部文献的核心价值、版本特点、内容异同,甚至包含作者生平与学术地位的变迁。这需要极高的古文献学功底和极大的耐心。这套书能够系统地整理出来,说明背后必然有一个水平极高的校注团队。我设想中的阅读过程,是需要对照大量已有的研究成果,去体会这些提要的“妙语点睛”之处。例如,对于那些残本、孤本的描述,能够清晰地指出其存世意义和研究缺憾,这本身就是一种学术引领。我期待能从中学习到高水平的文献鉴别和阐述技巧,这对于我个人的学习和研究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材质简直是艺术品,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宣纸的纹理细腻温润,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每一次翻动都像是对古籍的温柔呵护。我特意去研究了一下线装的工艺,那种传统的手工装订,严谨中透着古朴的韵味,尤其是在处理这些珍贵的古籍善本提要时,更显出出版者的匠心独运。要知道,现在市面上能见到这种级别装帧的书籍已经越来越少了,很多都是批量生产的简化版,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这套书无疑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也为我的书架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文化气息。光是看着它,就觉得自己的阅读品味都提升了好几个层次,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内文的学术价值充满了更高的期待,因为只有对外观如此考究的出版物,才更可能在内容上精益求精。
评分“宣纸线装二函六册套装书”——这个规格本身就透着一种仪式感。它似乎在暗示,这并非是用来快速浏览的工具书,而是需要郑重对待、慢慢品味的案头珍品。我个人习惯于在安静的书房里,点一炉香,用铜镇纸将书页压平,然后逐字逐句地阅读此类重磅著作。这套书的厚重感和装帧的考究,完美契合了这种阅读心境。它提供的知识密度一定是极高的,需要读者投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我不会期待它有彩图印刷或现代排版的便利性,相反,我更看重其在信息传递上的纯粹性与权威性。它仿佛是搭建起一座通往古代文库的桥梁,而这套书本身,就是最好的通行证。能拥有这样一套兼具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出版物,是每一个古典文献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事情。
评分提到苏州图书馆的古籍资源,那可是声名在外,藏品之丰厚,历来为学界称道。我一直对江南文脉,尤其是明清两代的文人交往和学术流变深感兴趣,而苏州恰好是那个时期的文化高地。能将这些珍稀善本的提要汇集成册,无疑是对特定区域学术史梳理的重大贡献。我猜想,这些提要必然涵盖了大量稀见的宋元刻本、地方志以及私家著述的精要信息,对于研究早期印刷史、版本学乃至地方风俗变迁,都会提供第一手的、经过严格考证的资料。这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停留在表面叙述,而是直指文献的根源,那种“拨开迷雾见真章”的学术快感,是其他任何阅读体验都无法替代的。我希望通过这些提要,能更清晰地勾勒出当时士大夫阶层读书的脉络和关注点。
评分西泠印社出版社的出品,向来是质量的保证,尤其是在涉及传统文化和艺术史的领域。他们对于“雅”的把握,总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落俗套,又不显得晦涩难懂。我留意到“苏州历史研究”这个侧重点,这让我联想到,这些提要的选材和编排,很可能已经融入了地方史的研究视角,而非仅仅是孤立的版本学描述。比如说,某个提要会不会侧面反映出某位苏州名士的藏书习惯,或者某个刻本的流传路径与苏州的某个家族有关?这种跨学科的解读空间,极大地拓宽了阅读的广度。如果能将文献的物理特征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进行阐释,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只是“提要”这么简单,而是上升到了文化史研究的层面。我对这种扎实的、注重文本与地域关联的研究方法,抱有极大的热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