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因印刷年代久远并不会重印,导致封面发旧有划痕边角有磕碰,内页全新没有问题,介意的书友慎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书法、国画和篆刻艺术,堪称瑰宝。她们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渗透性。作品是有形的,但历史信息、审美观念是无形的。多少年来,人们怀着礼敬之心不断地审视与品味传统艺术并汲取营养。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样式日益多样的今天,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了解与学习,尤显必要。为此,我们集聚学界之智慧,编辑了这本以领导干部为主要阅读对象的书画篆刻艺术类综合书籍献给读者。《领导干部中国书画修养手册(上下)》由黄坤明主编,“知识编”综合系统又简明扼要地解说了书法、国画和篆刻的基础知识,“实践编”则为读者挥毫操刀提供实用性的引导。希望本书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与精神,对于启迪心智、涵养人生、修炼境界有所帮助。
知识编 书法篇 第一章 先秦书法 第一节 文字的起源 第二节 汉字的几种造字法 第三节 简洁爽利的殷商书法 第四节 圆润浑厚的西周书法 第五节 体貌纷繁的春秋战国书法 第二章 秦汉书法 第一节 典雅规范的秦代书法 第二节 质朴率真、厚实方整的两汉书法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书法 第一节 书体过渡期的三国书法 第二节 “尚韵”的两晋书法 第三节 恣肆峻峭的南北朝书法 第四章 隋唐五代书法 第一节 承前启后的隋代书法 第二节 高张王羲之书风的初唐书法 第三节 雄浑厚重的盛中唐书法 第四节 晚唐书法的变化 第五节 五代十国期的书法述略 第五章 两宋书法 第一节 晚唐五代书法的遗绪与北宋初期的书法 第二节 走向审美自觉的北宋中期书法 第三节 尚意书风勃兴的北宋后期书法 第四节 偏安格局与南宋复古情怀 第五节 南宋文人书法的逐渐成型 第六节 宋代的刻帖 第六章 元代书法 第一节 南宋遗民书家与雅集品鉴丈化的盛行 第二节 赵孟頫与元代书法复古潮流 第三节 对赵孟頫书风的突破 第七章 明代书法 第一节 元代书法遗绪与明初书法 第二节 明中期吴门书派及其影响 第三节 晚明书法的变革思潮 第四节 明代的官私刻帖 第八章 清代书法 第一节 遗民情思与学术风气的转型 第二节 碑学的兴起 第三节 清代刻帖胜景 第四节 清末民初书法发展的新动向 绘画篇 第一章 史前绘画 第一节 线刻岩画和剪影式岩画 第二节 简练、趣味并存的彩绘 第二章 先秦绘画 第一节 朴实凝练的壁画 第二节 帛画:以长沙楚墓出土品为代表 第三节 漆绘的两个风格系统 第三章 秦汉绘画 第一节 壁画的新高度 第二节 《升天图》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简练概括的画像石与画像砖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绘画 第一节 对写实的短暂追求 第二节 气韵风骨观的提出 第三节 画论对气韵风骨的强调 第五章 隋唐绘画 第一节 外来画法与魏晋品评标准的结合 第二节 关于写实与绘画性的平衡 第六章 五代绘画 第一节 山水画的南北风格:荆关与董巨 第二节 花鸟画的“黄徐体异” 第三节 贵族人物画与道释人物画 第七章 两宋绘画 第一节 两宋绘画在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多姿多彩的绘画样式 第三节 灿若群星的宋代画家 第八章 元代绘画 第一节 一枝独秀的元代文人绘画 第二节 渗透在各画科中的丈人意识 第三节 丈人世界的元代画家 第九章 明代绘画 第一节 明代宫廷绘画和浙派 第二节 吴门四家和吴门画派 第三节 花乌画与人物画的新贡献 第四节 董其昌和华亭画派 第五节 明代民间绘画与版画 第十章 清代绘画 第一节 清六家与清代宫廷绘画 第二节 清初四僧和遗民画家 第三节 别开生面的扬州画派 第四节 继往开今的海上画派 第十一章 近现代绘画 第一节 转型时代的绘画发展历程与特点 第二节 画派的风起云涌 第三节 绘画与艺术教育 第四节 名垂青史的艺术家 篆刻篇 第一章 印章的起源与战国玺印的分类 第一节 印章的萌芽与产生 第二节 战国玺印的风格、分类、制度 第二章 秦汉官私印章综述 第一节 秦印 第二节 汉印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印章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魏晋印章述略 第二节 南北朝印章的衍化 第四章 唐宋元的印章制度与“文人印”的萌生 第一节 官印制度的变化 第二节 唐宋文人印的发端 第三节 元代:以赵孟頫的“复古主义”为旗帜 第四节 元代文人印章 第五章 明代流派印的发展 第一节 明代篆刻创作的领军人物 第二节 印谱与印论的全面拓展 第六章 清代印坛概览 第一节 繁荣兴盛的篆刻创作 第二节 印学理论的多元化 实践编 书法篇 第一章 篆书 第一节 篆书类型及特点 第二节 篆书技法解析 第三节 篆书作品的形制 第四节 篆书名作临摹指要 第二章 隶书 第一节 隶书类型及特点 第二节 隶书技法解析 第三节 隶书作品的形制 第四节 隶书名作临摹指要 第三章 楷书 第一节 楷书类型及特点 第二节 楷书技法解析 第三节 楷书作品的形制 第四节 楷书名作临摹指要 第四章 行书 第一节 行书类型及特点 第二节 行书技法解析 第三节 行书作品的形制 第四节 行书名作临摹指要 第五章 草书 第一节 草书类型及特点 第二节 草书技法解析 第三节 草书作品的形制 第四节 草书名作的临摹指要 绘画篇 第一章 人物画 第一节 人物画的类别 第二节 人物画的基本技法 第三节 人物画的形制 第四节 范本赏临 第五节 人物画的题材 第二章 山水画 第一节 山水画的类别 第二节 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第三节 山水画的形制 第四节 山水画的临摹与创作 第三章 花鸟画 第一节 花鸟画的类别 第二节 花鸟画技法及创作方法 第三节 花鸟画的形制 第四节 范本赏临 第五节 花鸟画的主要绘画题材 篆刻篇 第一章 篆刻工具材料的分类与选择 第一节 刻刀的选择 第二节 印石的种类 第三节 印泥 第四节 印稿笔、印稿纸、墨汁 第五节 棕老虎与连史纸 第六节 拓包的制作 第七节 其他 第二章 篆法 第一节 篆书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节 入印文字介绍 第三节 入印文字的选用 第三章 刀法 第一节 执刀法 第二节 运刀法 第三节 单刀与双刀 第四节 笔意的表现 第四章 章法 第一节 几种常见章法形式的介绍 第二节 边框与界格的处理 第三节 随形印章的处理 附录一 书画创作的常用工具 附录二 书画的题跋与钤印 附录三 书画常用记时别称举要 附录四 书画作品的装裱 附录五 书画相关景点及机构举要
| 大家都在买 |
| |||||||||||||||||||||||||||||||||||||||||||||||||||||||||||
说实在话,初读这套书时,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毕竟“领导干部修养”这个定位,暗示着它应该提供的是一种高效、有侧重点的学习路径,能将传统美学融入现代决策和品味之中。然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更侧重于“知其然”的文化传承,而非“如何做到”的实践路径。比如,在国画部分,大量的篇幅被用来分析古代山水画的“气韵生动”与“胸襟开阔”之间的哲学关联,这固然提升了读者的理论高度,但对于实际操作中如何调和墨色、安排构图,讲解得相对简略。我尝试跟着书中的描述去临摹几笔,立刻发现理论的优美与实践的笨拙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级的“美学鉴赏课程讲义”,它教你如何去看懂一幅画的价值,如何与艺术家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但它没有提供足够的“练习题”和“批注”来帮助你提高技艺。对我来说,我更需要的是像一个私教那样,一步步纠正我的握笔姿势,告诉我如何控制水墨的晕染,而这本书的篇幅显然没有分配给这些细枝末节,它在更高远的层面徘徊。
评分最近在整理书架时,偶然又拿起了这套书,突然意识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精美的“文化体检报告”,而不是“健身房指导手册”。它详尽地描绘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宏伟版图,从魏晋风度谈到宋元意境,从文人画的兴起到海派的崛起,内容之博,令人叹服。但这种“博”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信息的密度过高,缺乏脉络清晰的引导。对于我这种工作之余想偷点闲,修身养性的读者来说,有时读起来会感到有些“累”。比如,书中对不同朝代画家笔墨精神的分析极其深入,但对于如何将这种精神融入自己的日常练习中,建议却比较抽象和间接。我本想学学如何通过写字来稳定心神,书中关于书法结构和章法的论述却像是高空俯瞰地形,能看到全貌,却难以找到准确的落脚点。另外,关于装帧设计,虽然内页的排版保持了古典的雅致,但部分图片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在涉及到复杂的墨色变化时,总觉得少了那么一丝丝的灵动和真实感。这套书无疑是专家们的案头必备,但对于期望通过阅读实现“立竿见影”效果的普通爱好者,可能需要耐心去慢慢消化和体悟其中的深意,急不得。
评分这本《领导干部中国书画修养手册》的封面设计着实大气,一看就是那种分量十足的典籍。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和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目的买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传统艺术的门径。然而,真正翻开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理论的阐述和历史的回顾,对于实操层面的指导,尤其是对于零基础的初学者来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比如,关于篆刻的入门技法,期待中能看到详细的工具介绍、印泥的选择和刀法的分解步骤,结果更多的是对历代名家治印风格的梳理,虽然学术价值很高,但对于想要自己动手刻一枚章的朋友来说,可能需要再找其他更具操作性的资料来配合阅读。西泠印社的品牌保证了其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对于“自我提升”这个目标,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提升“鉴赏力”和“理论素养”的教材,而不是一本手把手的“技能速成宝典”。整体装帧精美,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作为案头陈设和偶尔翻阅品鉴,是相当不错的选择,只是如果期待通过它快速掌握一项技能,或许会有些许落差。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并未减少,只是觉得这本书的受众定位可能更精准于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化理解的学者或干部群体。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与用材,无疑体现了出版方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皮革纹理与烫金字体的结合,使其具有了极高的收藏价值。然而,从内容结构来看,它更像是为一位已经具备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对于一个希望通过阅读来“入门”或“补课”的人来说,阅读体验稍显碎片化。它不是按照“初识——基础练习——进阶提高”的阶梯式结构来编写的,而是将大量精彩的理论点、历史典故、美学概念散落其中,需要读者自己去梳理和串联。例如,关于书法的“间架结构”和“笔势连贯”的讲解,往往穿插在对不同书法家作品的分析之中,虽然能体会到艺术的魅力,但如果想集中学习某一项具体技法,则需要频繁地在上下册中跳转查找,阅读的连贯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总而言之,它是一份精美的“文化报告集”,而非结构严谨的“学习纲要”,需要读者拥有极强的自主学习和归纳能力才能将其效益最大化。
评分翻开《领导干部中国书画修养手册》时,我留意到西泠印社的出版社名头,自然对印学部分的质量抱有极高期望。印学的内容确实深入细致,对篆刻的历史流派、刀法运用上的区别分析得头头是道。然而,在涉及材料学和工具使用的部分,内容略显不足。我本以为,既然是给“干部”看的修养手册,可能会考虑到他们工作繁忙,需要最高效的入门路径,因此会详细介绍不同石材的硬度差异,以及如何保养篆刻刀具,保持锋利度。但书中更多的是对古代印章的材质和风格进行分类介绍,这更偏向于文物研究,而非实际创作。例如,如何避免在刻制过程中因工具不顺手而导致线条僵硬、走样,这类实战经验的传授非常少。每次刻坏一块石头,我都会翻回去找相关章节,结果总是在“如何欣赏古人精妙的切刀技巧”中迷失,而非找到“如何避免我这次失误”的解决方案。整体来看,它像一本讲述“成功学”的书,而不是一本“如何成功”的工具书,侧重于文化背景的铺陈,对于操作层面上的“痛点”关注不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